《善良的逆襲》的作者,故事說得非常好

2021/08/2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推薦文/ 朱敬一
這本書是臉友林馨琴送的,她現在是遠流出版社總編輯。寄書的郵件並沒有附片紙說明,我猜,大概純粹是因為這本書「好看」吧。英文書名是 The Art of Fairness,作者 David Bodanis 在牛津大學任教,我不淸楚是專任或兼任。
書的編排方式,是「說故事」,一共有十個故事,主角包括奧斯卡金像獎得主、飛行員、醫師、微軟執行長、叢林戰士、棒球隊總教練、建築師、海軍艦長、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羅斯福總統。這些人名氣不一,堪稱有名的大概只有四、五人。這些人存活年代不一,現在還健在的只有三、四人。作者認為,主角都有一些共同點:成功的,往往都心存善念、為人留餘地、經歷過一番關鍵轉折、傾聽別人的聲音、樂於付出、懂得自保。
每一個故事,都描述得非常精彩,在敍述中點點滴滴穿插前述「共同點」,作為呼應。又由於故事精彩,使讀者欲罷不能,一次坐閱總能讀完一篇文章,容易有整體感。
但是像我這樣做學術研究的人,總是有一些自己的毛病。每當我看到有人要把觀察對象彙整成「因為他們心存善念、為人留餘地,所以成功」,我就把這樣的論述當成一個「模型」,用社會科學的角度去檢驗這個模型的嚴謹度。因此,我好像除了在讀故事之外,也在檢驗「從故事到模型」的推理。這,當然是我的毛病。
從我有毛病的社會科學推理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本書的論述有些疏漏。一部分的原因是:有許多故事都是近百年或者兩百年前的人物,我們只能從文獻紀錄中摸索此人的特質,未必精準。
作者有豐富的媒體寫作經驗,如果要補充採訪活著的主角 (如微軟印度裔總裁),困難不大。但是對於已經作古的人,就只能「看資料說故事」,沒有近距離或是本人的視角。
另一個論述容易疏漏的原因,是作者想要梳理出「 XXX 是此人成功的原因」,或是「某甲在 YYY 事件後心理發生了轉變」。這樣的因果釐清,我們搞社會科學的最喜歡挑邏輯漏洞,稍有漏洞就嗤之以鼻,這也是我們的職業病。
第三個容易產生異議的面向,是作者所討論的「善良、餘地、自保、不欺負人」等等。這些都是非常主觀的判斷,誰善良誰邪惡、誰留餘地誰趕盡殺絕,實在太容易人言言殊。我們說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喪心病狂造成他的失敗,大概可以有較多的認同,但是要說羅斯福總統的善念促成了他的「新政」,恐怕爭議就會比較多。第一章的故事描述了兩個飛行員的危機處理,其中固然有個性的差別,但是要得出「成功的那個是因為其謙卑自抑」的結論,我就覺得這功力似乎超越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過頭了。

我對人性、成敗,是怎麼判斷的呢?
大學教書三十年,我總是這樣教我的大一學生:
  • 第一,人生中有太多的機緣巧合,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所以不要太執著「一定要走哪條路」。我從來不相信「生涯規劃」。
  • 第二,廣泛閱讀、大膽嘗試,比較有可能摸索到值得伴你一生的入世方向。
  • 第三,從廣泛閱讀中拓展對事物的理解與同理心,慢慢深化自己的人文關懷。
我想像,我教學生的方向,似乎與作者的論述是相通的,但我不是要「教」年輕人善良、留餘地,而是希望他們從人文關懷的拓展中,能自然而然地走到這個方向。作者想要告訴大家:「善良、餘地、自保、不欺負人等,比較容易成功」,或是「善良、餘地、自保、不欺負人的人,未必不會成功」。這個態度與我不同。我不想學生沈溺在「成功」兩個字。You don’t have to have an achievement goal to do a good thing.
無論如何,這十個故事,超級好看。You don’t have to agree with the author’s view to read his great stories.
遠流出版
遠流出版
遠流出版事業(股)公司創立於1975年,曾獲選「年度最佳創意」出版公司,亦曾獲日本《台灣百科》評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民營出版社」。遠流以建立沒有圍牆的學校、滿足廣大讀者一生的讀書計劃自期,積極引進西方新知,開發作家資源,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閱讀生活,矢志將遠流經營成一個「理想與勇氣的實踐之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