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適應長期遠距的身心壓力?來自遠距一年港大生的幾個建議

2021/09/0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五月中旬,台灣本土案例急遽竄升,原本國際新聞上遙不可及的封城措施,竟也成為了你我的日常。經過了兩個月,我想衷⼼地問:「你還適應嗎?待在家裡是否還像⼀開始⼀樣難耐呢?」
時間倒回去年的⼀月初,我跟著學校來到了印度亞格拉學術交流。那時候的印度充滿著活⼒,沿街⼩販旁圍著⼀群等待美食的⼈們、泰姬瑪哈陵亦擠得水洩不通,但現在想起來卻恍若隔世,竟然還有點陌⽣。2020年⼀月從印度回來台灣後沒幾個禮拜,中國武漢的疫情開始佔據了我們的新聞,原本二月得回香港繼續⼤學⽣活的計畫也被迫取消。⼀直到⼀年半後的今天,我仍在⾃己那不及五坪⼤的房間裡,遠端 everything。因此,我反思了許久,整理出三點⾃己在這場已經長達⼀年半疫情中所學到的課題,歡迎跟著我看完這篇⽂章,期望能對你的防疫新⽣活有些許的幫助。

⼀、計畫永遠趕不上疫情的變化

由於疫情初期難以預測的變化,在短短⼀個月內,我們學校改了三次返校的時間,⼀下停課、⼀下線上、⼀下實體,原本提早半年安排好的實習也被給了個「實習有可能照常也可能取消」的答案,另外許多獎學金計畫也在申請完後臨時取消。由於牽涉到機票、住宿、⼯作、⾏李等問題,那⼀整個月我忙得焦頭爛額,卻是在處理極為瑣碎的事情。這些劇烈的改變讓習慣提前安排事情的我,終於壓力爆炸,也對⾃己的現在與未來產⽣茫然。處於高壓情緒下的我,容易怨天尤⼈,也容易因為計畫的變化導致情緒低落,最後花了兩三個月才慢慢習慣這樣子充滿變動性的⽣活,讓「快速適應變化」成為⾃己的技能。
若讓我再重新回到疫情開始之初,我期盼⾃己早點了解到「變化會是新的日常」,而面對這樣不可抗⼒因素,怨天尤⼈是沒有任何幫助的,徒然消耗⾃己的能量而已。

二、從⼩事互動中獲得莫⼤快樂

儘管台灣當時尚未封城,由於我的朋友不在香港就是在外地讀書,⾃己平常會接觸到的⼈基本上只剩母親。面對壓⼒遽升卻沒有朋友可以傾訴的我,開始暴飲暴食,以為這樣能填滿⾃己的空虛,卻不健康到⼀度連上下樓梯都覺得累。當時家⼈看不下去我頹廢的樣子,把我推出戶外希望能出去走走,不要連續⼀個禮拜都沒踏出家門半步。我開始去學騎車、開車,慢慢地發現⾃己特別享受吹著風、看夕陽,那瞬間心裡感到完整,平日積累的壓⼒與不滿也蕩然無存。
在疫情還算平穩的去年,我幾乎每個禮拜都會跑到海邊,坐在柔軟的沙灘上看著夕陽慢慢把天空染得艷紅,感受沙子在⼿指間的餘溫。每當我與朋友分享這個故事的時候,他們常取笑我的行為孤單得可憐。不過去海邊確實療癒了⾃己當時疲憊的身⼼,進而更有能量去調適遠距學習帶來的壓⼒。在踏出家門後,我也變得更樂於與街坊鄰居交流,不管是跟公園裡運動的阿姨聊天,或是跟賣虱目魚皮湯的老闆⽤台語話家常,儘管不認識彼此,卻能從日常的對話中感受到對⽅的關⼼以及散發出的⼈性溫暖。對於正在軟性封城下的各位,什麼樣的⼩事物會讓你感到快樂呢?也許是闔眼冥想的瑜伽、也許是趴在窗台看著花發呆、也有可能是在家擼貓逗貓,希望⼤家都能找到那些讓⾃己開⼼滿足的事物!
歡迎點擊以下連結閱讀全文
加入臉書社團
NewHere大學新生資訊站
NewHere大學新生資訊站
《NewHere 大學新生資訊站》,是由一群大三的學生組成的團隊,團隊的主旨是希望藉由整理學長姊經驗談、大學懶人包、新生解憂雜貨店等一系列內容,讓新生可以在線上輕鬆取得需要的各種資訊。減緩在初升大學的階段,面對環境、人群、課業與住宿等多方面重大變化的無所適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