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自我吐槽日記│擺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欣賞作為名詞的擺盤。
偷懶作為動詞的擺盤。
擺盤是個藝術,可惜這技術從小到大沒被點亮過。
小時候老媽邊炒菜邊在旁邊偷吃,最後被趕出廚房;
小學時代炒個蛋,如果要端給全家吃得炒兩次,因為第一次會被自己先吃掉大半;
大學畢業後拿著相機自助旅行,要朋友互相提醒才記得先拍著食物紀念照,還常常先下嘴只好想辦法轉個方向遮一下。
如果大家的標準是色香味俱全,那我的標準可能是味道佔了大半比例。
老實說,從前這麼過日子並沒有特別注意到,跟朋友外出聚餐也很欣賞享受人家店面擺盤美美的食物。路邊小吃很愛,裝潢美美的店面也不排斥。
一直到某日幾位朋友來家裡吃我家特級廚師阿母的好手藝......
示意圖,當年從日本鬼混回來後老媽的愛心歡迎餐
一般招待客人差不多同等級
朋友A:我看你平常FB的照片,以為是故意擺拍的...沒想到你家平常就是這麼吃的...
我:???擺拍???
朋友B:哈哈哈!他們家真的平常就這樣,都是直接用鍋子裝的!
朋友A:我家食物都要擺的美美的,我家小孩還愛吃不吃......
(風暴掃盤後)
朋友A:完全沒有任何擺盤,但是真的超級好吃啊啊啊!
對朋友A是個衝擊,對我也是衝擊啊!
短短時間突然就靈光一閃,突然有了個想法:
如果今天看見的是美麗的碗盤容器、擺的像藝術品一樣的食物,自然的對美味的期待感至少是7分起跳(滿分10分),萬一又是款高貴食材高貴價錢的,那至少8分起跳。
如果今天看見一款隨性用不鏽鋼鍋、完全沒有任何擺盤的家常菜,自然感覺是更加親切、美味的期待感也許只會從4分起跳。
如果食物口味一樣都是8分,兩者的反應也許完全不同呢!
我們一直在製造各種增加價值感的因素:包裝、廣告、介紹詞、價錢等等。養出了一堆抱著高期待值,美其名為饕客的族群。
要擺盤才覺得好吃、水果要切好擺盤家人才動口、看起來覺得難吃就不吃等等各種聽說,擺的美美的結果沒想像中好吃、一份XX元結果好看但根本吃不飽、廣告打這麼大結果才這樣等等各種抱怨。
日本綜藝節目人類觀察裡就曾經做過實驗,在高級餐廳裡用各種即食食品經過大廚擺盤後給客人,到底有多少人是誠實依照口味說出來,或是各種花樣的誇獎呢?
我們真的能對食物誠實嗎?
或者輕易的被各種裝潢、包裝、擺盤、廣告、網紅、價錢給影響了呢?
擺盤到底是加分的點綴?還是荒誕的價值欺騙?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0會員
136內容數
生活裡的驚喜與精采,打開好奇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鈴瀧編的千界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直覺得,長大的我應該能完美的長成現代專門的「網路正義鍵盤俠」。 但是中間開始看見自己,看見別人中的自己,看見自己中的自己,所以轉彎了。
一直覺得,長大的我應該能完美的長成現代專門的「網路正義鍵盤俠」。 但是中間開始看見自己,看見別人中的自己,看見自己中的自己,所以轉彎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從任何角度來看,善於烹飪的人,有很多優勢,尋常可見的食材,進入他的手中,立即編輯出(菜譜),簡單快速就能做出美味的家常菜。就此而言,有小小的優勢,因為我懂烹調的方法,儘管冰箱裡沒什麼大料,我仍然能夠有效地調配菜肉,做出色香味俱全可口的家常菜。   去年,去了東京,回程進入通關前,在羽田機場的改造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廚房一直都不是我的舞台,很久之前我便深刻體認,此生無法與鍋鏟爐灶共舞。 即便這麼多年修練之後,鍋鏟依然是鍋鏟,我依然是我。站在鍋爐前,我毫無修為可言。 對我來說,煮飯炒菜是一種化學變化,會發生無法控制的質變,這應該是我不喜歡進廚房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不能同"事"二鍋
Thumbnail
今日到朋友家,聚餐 朋友各自煮自己的拿手好菜. 本來自己是不想煮..我只想要負責吃就好.😅 嗯...因為煮菜的方式是跟別人不太一樣🥲 走享受切菜跟煮過程的路線 別人煮可能一下就好, 但我可能要提前半小時. (因為享受過程很重要.自由隨心吧) 憑感覺跟直覺煮跟放材料,聞味道而已.其
Thumbnail
夢見媽媽搬進新房子,她邀請好多人到她家。 她在招呼客人,我說我來炒菜。我打開冰箱,有一包像是衝菜。我想說待會我可以切一切,就來炒一道菜。 因為有好多客人,我就想說來切西瓜好了。我問媽媽有沒有刀,她叫我自己去找,結果我只找到一把小的瑞士刀,很不容易切。我把西瓜切成細條狀,放在盤子裡,端出去給客人吃
我媽媽不愛煮飯 她的名言就是吃一頓飯~ 何必搞成那樣~ 所以她就算自己煮 也是炒菜+外面的冷凍雞塊炸熱 (因為外婆很會煮~也會教我媽家事~ 我想她是不喜歡煮) 過年過節我們家族是吃餐廳 小時候我跟姐姐說我要找一個很會煮飯的人當老公 這樣我就不用煮飯了~ 後來因為工作搬到鄉下~只能
弟媳請我們去餐店吃飯。 她說那家店是新吃法有很多東西是要分享, 我們沒吃過,就說好啊哦等, 到了餐店一入座位, 看到眼前有茶杯有鐵盤有鐵碗有刀叉有垃圾筒,都放在桌上...
Thumbnail
在疫情期間慢慢跟著母親取經,記錄下一道又一道簡單又好吃的家常菜。自己煮不但能省錢、增進夫妻感情,也是蠻有成就感的。我所嚮往的生活,有個自己的小菜園,在下班後忙碌的夜晚來臨之前,做幾道簡單又健康的料理,與家人談笑風生,是幸福也是種幸運。
Thumbnail
傳統中菜師傅養成 常練就一手好刀工   而西式、法餐師傅的養成 常常是練出擺盤的功力   這並不是說中餐師傅不會擺盤 或是說西式料理師傅不會刀工 只是說傳統上側重不同   但是新一代的廚師 融合中西料理 不論擺盤或是刀法 都有自己的想法   在資訊爆炸時代 創
關於食物。 我媽通常會把我們都想吃的東西先拿走,當她之後不想吃了、吃不下了、放到快過期了,才會拿給我們要我們“幫忙吃”。 買給我媽吃的食物,如果她吃了覺得不好吃,就會直接說不好吃,她不要吃了,意思是以後不用給她吃了。 我爸則是相反,他會把他覺得稀有的、我們會想吃的,買來、帶回來給我們吃,
Thumbnail
看似平淡無奇的料理 對我來說卻是任何美食都無可替代的美味 ———————————— |滋~滋~透心涼| 記得小時候,住在平溪的山區, 父母需要去到大台北工作, 一起相處的時間不甚多, 我的生活大小事就由奶奶負責照料。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從任何角度來看,善於烹飪的人,有很多優勢,尋常可見的食材,進入他的手中,立即編輯出(菜譜),簡單快速就能做出美味的家常菜。就此而言,有小小的優勢,因為我懂烹調的方法,儘管冰箱裡沒什麼大料,我仍然能夠有效地調配菜肉,做出色香味俱全可口的家常菜。   去年,去了東京,回程進入通關前,在羽田機場的改造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廚房一直都不是我的舞台,很久之前我便深刻體認,此生無法與鍋鏟爐灶共舞。 即便這麼多年修練之後,鍋鏟依然是鍋鏟,我依然是我。站在鍋爐前,我毫無修為可言。 對我來說,煮飯炒菜是一種化學變化,會發生無法控制的質變,這應該是我不喜歡進廚房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不能同"事"二鍋
Thumbnail
今日到朋友家,聚餐 朋友各自煮自己的拿手好菜. 本來自己是不想煮..我只想要負責吃就好.😅 嗯...因為煮菜的方式是跟別人不太一樣🥲 走享受切菜跟煮過程的路線 別人煮可能一下就好, 但我可能要提前半小時. (因為享受過程很重要.自由隨心吧) 憑感覺跟直覺煮跟放材料,聞味道而已.其
Thumbnail
夢見媽媽搬進新房子,她邀請好多人到她家。 她在招呼客人,我說我來炒菜。我打開冰箱,有一包像是衝菜。我想說待會我可以切一切,就來炒一道菜。 因為有好多客人,我就想說來切西瓜好了。我問媽媽有沒有刀,她叫我自己去找,結果我只找到一把小的瑞士刀,很不容易切。我把西瓜切成細條狀,放在盤子裡,端出去給客人吃
我媽媽不愛煮飯 她的名言就是吃一頓飯~ 何必搞成那樣~ 所以她就算自己煮 也是炒菜+外面的冷凍雞塊炸熱 (因為外婆很會煮~也會教我媽家事~ 我想她是不喜歡煮) 過年過節我們家族是吃餐廳 小時候我跟姐姐說我要找一個很會煮飯的人當老公 這樣我就不用煮飯了~ 後來因為工作搬到鄉下~只能
弟媳請我們去餐店吃飯。 她說那家店是新吃法有很多東西是要分享, 我們沒吃過,就說好啊哦等, 到了餐店一入座位, 看到眼前有茶杯有鐵盤有鐵碗有刀叉有垃圾筒,都放在桌上...
Thumbnail
在疫情期間慢慢跟著母親取經,記錄下一道又一道簡單又好吃的家常菜。自己煮不但能省錢、增進夫妻感情,也是蠻有成就感的。我所嚮往的生活,有個自己的小菜園,在下班後忙碌的夜晚來臨之前,做幾道簡單又健康的料理,與家人談笑風生,是幸福也是種幸運。
Thumbnail
傳統中菜師傅養成 常練就一手好刀工   而西式、法餐師傅的養成 常常是練出擺盤的功力   這並不是說中餐師傅不會擺盤 或是說西式料理師傅不會刀工 只是說傳統上側重不同   但是新一代的廚師 融合中西料理 不論擺盤或是刀法 都有自己的想法   在資訊爆炸時代 創
關於食物。 我媽通常會把我們都想吃的東西先拿走,當她之後不想吃了、吃不下了、放到快過期了,才會拿給我們要我們“幫忙吃”。 買給我媽吃的食物,如果她吃了覺得不好吃,就會直接說不好吃,她不要吃了,意思是以後不用給她吃了。 我爸則是相反,他會把他覺得稀有的、我們會想吃的,買來、帶回來給我們吃,
Thumbnail
看似平淡無奇的料理 對我來說卻是任何美食都無可替代的美味 ———————————— |滋~滋~透心涼| 記得小時候,住在平溪的山區, 父母需要去到大台北工作, 一起相處的時間不甚多, 我的生活大小事就由奶奶負責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