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端工作最大的壞處:職場人際關係的疏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最喜歡的公司的角落

結論寫在前面:

・實體辦公室的辦公能更夠獲得不可取代的人與人的交流體驗。
・隨機的,是沒有目的性的「茶水間交流」,才有製造在工作的美好回憶的機會,或至少是滿足了人跟人之間的社交需求感。
・我們要如何去平衡建立在線上與線下的職場人際關係是往後的重要課題
我們公司自從疫情之後,就一直採取全公司遠端工作(work from home)制度:你要去公司也不會有人阻止你,但是基本上不強制去公司。
而作為四月剛進公司的新進員工,在正式開始前,公司就把所有辦公需要的電腦設備寄到家裡,甚至連VPN或是軟體等等都幫你安裝好了。也感謝公司相關部門同事的努力和用心,使我們不需要在疫情嚴重的時候冒風險去公司領工作需要的器材。
當初寄到家裡的新人大禮包(?),包括電腦手機,員工門禁卡以及一些資料等
這段時間,我經歷了整個公司跨部門的培訓(onboarding),所屬部門的培訓,歷經三個半月之後終於迎來了第一次去公司的機會。我想趁這個時間點紀錄一下對於全面遠端工作的感想。

好文分享:「遠端工作最大的壞處:難以製造好的職場回憶」

リモートワークの弊害は職場でのよい思い出が作りにくいこと - BASEプロダクトチームブログ
こんにちは。BASEの藤川です。 緊急事態宣言も続く状況下で、当社もリモートワーク(Work From…devblog.thebase.ina
想寫這篇文章的起因是因為在twitter上看到一起進公司的同事轉發了上面那篇文章,發現這篇文章剛好把週五第一次去公司的感受表現得非常精準,想要借用他的觀點來延伸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這篇文章的標題就是:「遠端工作的壞處:難以製造好的職場回憶」。
這間公司也是IT公司,在疫情之前就使用Github,VPN等工具打造了非常適合遠端辦公的線上環境,也因此在工作上面可以說是得以毫無障礙地在家工作。
然而,工作並不僅僅是包含把自己手上的工作內容做完而已。工作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也因此人際關係在職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也因此如何在遠端工作中實行onborading,包括對於員工心理安全的構築以及培養對公司團隊的信賴感,也是隨著遠端工作的普及所需要考慮的重要議題。

從工作中消失的情報

從公司窗戶外面能看見晴空塔
我非常喜歡Marshall McLuhan的名言:「媒介即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它使我得以關注不只是事物本身的內容,而是乘載事物的媒介所帶給事物的影響。
在遠端工作這個主題裡面,我認為最大的改變就是,除了話語之外的訊息都幾乎從工作中消失了。
這麼說很抽象,但是大家想像一下平常在公司開會的情景:一群人一起坐在辦公室裡討論一個主題,你看到同事A的手指不停地敲打桌面,同事B手撐著頭若有所思,頭上有一顆大痘痘令你十分在意;主持會議的同事想往白板上寫些什麼,發現手邊的白板筆沒水的大罵一聲,大家大笑,隨後一起抱怨總是不準備新白板筆的其他團隊。最後會議雖然沒有得到什麼結論,不過跟要好的同事一邊喝咖啡一邊偷偷抱怨上司的效率還是讓你覺得心情好受了一點⋯⋯
看到這裡我想有人會想:這裡面能有什麼訊息?不都跟工作本身沒什麼關係嗎?
但是正因為是全程遠端工作的自己,才能切身感受到其中喪失的一些「什麼」。當我們從一個zoom會議室的隙縫中溜進另一個的時候,會議流程被極端效率化的同時,彷彿暗示著會議討論本身之外的內容與情報都變成了冗余與不必要。
我之前總開玩笑說,也許同事其實都是AI,全公司只有我一個真人。這句話當下是個玩笑,但也許更多隱含了深層的焦慮。
zoom之類的視訊會議軟體雖然能夠看到同事的臉,但是從三維空間壓縮到二維空間的視覺情報喪失了細節,也喪失了除了面孔本身以外的所有情報。身高是多少?穿什麼樣材質的衣服與鞋子?有沒有噴香水?有這些無意識透過五官流進我們大腦的情報,在我們腦中建構一個完整他人形象。
然而現在,視訊會議軟體在退出會議室的瞬間,剛剛開會的人就像瞬間蒸發一樣消失。在狹窄的房間中,剛剛跟人熱烈交談的回音似乎還迴盪,但你不知道你跟剛剛在螢幕裡的那個「人」是否產生了連結,因為他終究是螢幕裡面映射出來的形象。

從工作中消失的隨機與非目的性:「茶水間閒聊」的重要性

聽到在職場數十年的前輩說:「以前要開會的話,還需要考慮移動時間等等,一天頂多就能排個三四個會議。現在有zoom之類的線上會議只需要十秒就可以切換會議室,一天都可以排幾十個會了。」
不過現在仔細思考一下,以前在實體空間開會的時候,人們在三四個會議之間都在做些什麼呢?
工作三個半月,公司跟上司其實也著實為了讓我們這些遠端onboarding的員工能夠更快適應環境而做了許多新的嘗試與努力。包含但不限於:安排與現在團隊成員的互相介紹和閒聊時間,利用像是公司內部twitter之類的制度來促進文字上的交流等。
但是只去一次公司,我感受到跟團隊成員之間的距離縮短了非常多,超越了之前數個月透過螢幕與文字的交流。
我看到公司同事滑著辦公椅來我身邊問我問題,或是跑過來跟我借充電線,甚至只是在工作之後跟同事去吃一頓飯,每一個細節我都覺得非常珍貴。好像只有此時此刻,我們作為人有了更深刻的,「工作之外」的交流。
這些交流的本質是隨機的,是沒有目的性的,也因此沒有辦法被視訊軟體,文字交流,或是刻意安排的閒聊時間取代。
我們不是工作機器。在工作透過遠端視訊等工具被效率化的同時,我覺得自己好像做所有事情都只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業務內容這個目的所服務的。開會是,與人交流也是。但正是那些沒有完全效率化的部分中間藏有的漫無目的的隨機性,哪怕你覺得只是流於表面的問候或是閒聊,都藏著與人深層交流的可能性。也正是這些可能性之中才有製造在工作的美好回憶的機會,或至少是滿足了人跟人之間的社交需求感。

後疫情時代:找到平衡點?

寫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覺得我是贊成「應該要在公司上班」的人。但是我在第一次去公司之後的下班跟同事說:「哇,上班真好玩,我想要三個月來一次!」
誠然,光是一次的實體交流能夠讓我感到實際與人建立關係與交流的美好可能性,但是節省下來的兩小時通勤時間,不用背著重物到處行走的輕鬆,熟悉和客製化的工作環境,午休期間能夠躺在床上休息的美好,也是遠端工作無法捨棄的好處。
把自己的辦公環境弄得非常舒服!去公司坐公司椅子還覺得十分難坐:P
很多同事因為不用去公司上班搬去東京之外的城市,住在海邊,過起了房租又低居住環境又舒服的理想辦公生活。
說實話,也許大家都不想回到那個每天擠著通勤電車的日子。我在上面把去公司的體驗寫得這樣美好與不可取代,也只是著重在人與人交流的這一個關鍵好處上。因此在後疫情時代,我們要如何去平衡建立在線上與線下上的職場人際關係,我認為就顯得更加重要,也關係到之後的徵才策略。
例如,當我們錄取住在不同地方的員工時,我們已經能夠提供異地的員工「完成業務」的硬體環境(電腦,VPN,辦公軟體⋯⋯),然而真的有辦法透過線上舉辦的這些活動來取代真實的物理環境來建立人際關係嗎?我們是否將把這種實際無法見面所導致的職場人際關係上的疏離視為軟體環境的一環呢?
往後的應對策略上,應該要規定多久一起去公司開一次會比較好嗎?還是定期舉辦一個線下的交流會?又或者,這一切其實只是一種習慣問題?當人們開始習慣在虛擬空間而非實體去建立人際關係的時候,這個問題就不再是個問題?
關於這些地方我也還在思考,只能透過一次實體去公司的機會試圖把所感受到的違和感用文字記錄下來。
公司可愛的入口,有一個小公園跟以公司製品名字為諧音的動物員工們,以及他們的員工證。
avatar-img
25會員
18內容數
分享一些在日本做UX或是產品設計的事。在科技公司的雜草堆角落做田野調查。現學現賣專家。 關注人的心理健康,認知心理學。希望能夠用設計的力量讓世界更好。 使用者設計/無障礙設計/包容性設計/Mental wellbeing/Vulnerability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山姆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的主題延續上一篇關於無障礙網站的主題,想要跟大家聊聊關於alt圖片替代文字應該寫些什麼比較好呢? 看完本篇文章你將會收穫: ・什麼是 alt 圖片替代文字 ・什麼場合會需要用到alt圖片替代文字? ・alt替代文字的失敗案例 ・應該怎麼去寫alt 圖片替代文字?
翻譯所產生的能耗。言語所無法清晰表達的思想 「翻譯」這個詞彙,讓人聯想到從一個語言轉換到另一個語言,藉由這樣的轉換來達成讓彼此了解對方的意思。我們日常生活中仍然存在這一個自古以來,人們為了瞭解與接觸不同文化時的行為。而如今,翻譯機的技術已經越趨成熟,我們得以跨過不同語言的高牆,跟不同時間地點的人聯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在設計師新卒面試中經常會被問到的問題,以及回答時候的注意點! 這些注意點不是我個人的心得,而是我們team的面試的長官以及同事整理出來的,所以應該會蠻具有參考價值!(我個人的面試經驗與感想會放在另一篇文章) 哈囉大家
UIUX設計,應該還蠻多人苦惱工作或是實習機會到底要怎麼找吧? 這些網站上含括了大部分的IT公司(也就是說大部分的IT公司之類的辦實習或是招募新卒都會在這些平台上面打廣告) 當然,少部分知名度比較大的公司因為本身就具有名氣優勢,可能就不會在上面打廣告,需要找特定大公司的職缺或是實習機會,建議去
日本本來就是平面設計非常成熟的國家,不管是美大還是專門學校基本上上過一陣子學(?)都能產出非常不錯的設計成品。雖然在二年級上學期的成績來說處於班上前段班,但是看著學校的告示欄,45小時的加班費加成後還是不到20萬日圓的薪水,學長姐有血有淚的找工作過程,突然覺得如果能夠掌握並運用其他能力(例如原本就有
以我而言,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動機正是來自對於快樂機制的反思。目前的神經科學研究結果發現,如果今天一顆棉花糖讓你有100分的快樂值,明天、後天這顆棉花糖帶給你的快樂會低於一百,直到你不再為它感到起伏。你不再為棉花糖感到快樂的根本原因在於,人類的快樂並不是由快樂的強度值決定的,而是由刺激的強度變化所決定
今天的主題延續上一篇關於無障礙網站的主題,想要跟大家聊聊關於alt圖片替代文字應該寫些什麼比較好呢? 看完本篇文章你將會收穫: ・什麼是 alt 圖片替代文字 ・什麼場合會需要用到alt圖片替代文字? ・alt替代文字的失敗案例 ・應該怎麼去寫alt 圖片替代文字?
翻譯所產生的能耗。言語所無法清晰表達的思想 「翻譯」這個詞彙,讓人聯想到從一個語言轉換到另一個語言,藉由這樣的轉換來達成讓彼此了解對方的意思。我們日常生活中仍然存在這一個自古以來,人們為了瞭解與接觸不同文化時的行為。而如今,翻譯機的技術已經越趨成熟,我們得以跨過不同語言的高牆,跟不同時間地點的人聯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在設計師新卒面試中經常會被問到的問題,以及回答時候的注意點! 這些注意點不是我個人的心得,而是我們team的面試的長官以及同事整理出來的,所以應該會蠻具有參考價值!(我個人的面試經驗與感想會放在另一篇文章) 哈囉大家
UIUX設計,應該還蠻多人苦惱工作或是實習機會到底要怎麼找吧? 這些網站上含括了大部分的IT公司(也就是說大部分的IT公司之類的辦實習或是招募新卒都會在這些平台上面打廣告) 當然,少部分知名度比較大的公司因為本身就具有名氣優勢,可能就不會在上面打廣告,需要找特定大公司的職缺或是實習機會,建議去
日本本來就是平面設計非常成熟的國家,不管是美大還是專門學校基本上上過一陣子學(?)都能產出非常不錯的設計成品。雖然在二年級上學期的成績來說處於班上前段班,但是看著學校的告示欄,45小時的加班費加成後還是不到20萬日圓的薪水,學長姐有血有淚的找工作過程,突然覺得如果能夠掌握並運用其他能力(例如原本就有
以我而言,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動機正是來自對於快樂機制的反思。目前的神經科學研究結果發現,如果今天一顆棉花糖讓你有100分的快樂值,明天、後天這顆棉花糖帶給你的快樂會低於一百,直到你不再為它感到起伏。你不再為棉花糖感到快樂的根本原因在於,人類的快樂並不是由快樂的強度值決定的,而是由刺激的強度變化所決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遠距上班是一種新型態的作業方式,剛開始時,運轉效率非常低落,公司的伺服器很明顯無法容納這麼多的遠端作業需求,部門的公檔、公司的作業系統、每個人使用的郵件及電話系統、各種例行的會議及報告,伺服器無法承受成百上千的人同時連線,以致初期的工作效率非常低落...
Thumbnail
对我这种喜欢在家上班的人来说,除非是自由工作业者,不然我必须谢谢疫情的爆发,大大改变了全球的工作模式。让很多公司认清到:“哦,原来我们是可以远程工作的。” 当然,这也大大提升了全球的竞争。毕竟花一个高薪请本地人,maybe 可以请好几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才人。
Thumbnail
今天開這篇來講一下已經四年半的遠端工作,在疫情期間也很多公司改為遠端工作,我們公司是在疫情開始之前就有開放遠端的計畫也早在2019 11月就開始一個月有半個月的時間遠端在家工作,常有朋友問我在家工作真的能專心嗎?在家一個人不會很孤單嗎? 等等的問題 就在這寫一篇經驗分享和大家聊聊!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疫情的推波助瀾,遠端工作已經變成了很多人的日常。這種轉變對工作和生活平衡有深遠的影響。瞭解遠端工作的優點、挑戰和如何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至關重要。
Thumbnail
隨著疫情的變化,運用科技的連結,管理者能一目瞭然各員工的職責,團隊文化與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大於辦公室位置距離,書中有團隊架構和文化的設計,三C模型可以指明實現團隊和文化目標所需的發展方向,打造理想的工作團隊需要學會設定團隊期望值並進行溝通。
Thumbnail
許多企業主公開宣布要再次推動員工「回到辦公室」。不過一項新調查顯示,高層預期遠距工作模式將會持續成長。事實證明員工更喜歡遠程工作,相關科技也不斷改進。對於混合工作模式來說,生產力並未因此損失。儘管媒體標題可能強調回到辦公室的趨勢,但高層領導人預計,未來五年內,混合工作和完全遠程工作,都將繼續增加。
Thumbnail
兩年前剛換到遠端工作時,因為轉換初期的不適應,還沒找到自己的工作節奏,導致第一個月都在焦慮中度過,不知道何時該休息。是讀了室友推薦的《遠距工作這樣做》後開始好轉。 這次重讀後,整理了書中以及自己實測經驗後對我很受用的3個觀點。如果你也是剛轉到遠端工作者,希望這篇能幫助到你。 顛覆工作習慣
Thumbnail
企業在跨國發展時,設立分公司是常見的方式,為了適應當地文化並維持低成本,雇用當地遠程員工成為一項趨勢。遠程員工指在辦公室外工作的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履行職責,如家中、咖啡店或其他地點。管理遠程員工是一項挑戰,但建立凝聚力的團隊至關重要。雇主可透過以下建議來有效管理遠程員工,使其感受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疫情之下許多公司都改為遠距辦公,甚至在現今趨緩的背景中,仍有些工作是以遠距的形式合作,我自己目前也是遠距工作的形式,一開始對於充滿自由以及節省通勤時間的工作型態興奮不已,但隨著全面遠距工作將進入一年,卻也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些需要調適。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遠距上班是一種新型態的作業方式,剛開始時,運轉效率非常低落,公司的伺服器很明顯無法容納這麼多的遠端作業需求,部門的公檔、公司的作業系統、每個人使用的郵件及電話系統、各種例行的會議及報告,伺服器無法承受成百上千的人同時連線,以致初期的工作效率非常低落...
Thumbnail
对我这种喜欢在家上班的人来说,除非是自由工作业者,不然我必须谢谢疫情的爆发,大大改变了全球的工作模式。让很多公司认清到:“哦,原来我们是可以远程工作的。” 当然,这也大大提升了全球的竞争。毕竟花一个高薪请本地人,maybe 可以请好几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才人。
Thumbnail
今天開這篇來講一下已經四年半的遠端工作,在疫情期間也很多公司改為遠端工作,我們公司是在疫情開始之前就有開放遠端的計畫也早在2019 11月就開始一個月有半個月的時間遠端在家工作,常有朋友問我在家工作真的能專心嗎?在家一個人不會很孤單嗎? 等等的問題 就在這寫一篇經驗分享和大家聊聊!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疫情的推波助瀾,遠端工作已經變成了很多人的日常。這種轉變對工作和生活平衡有深遠的影響。瞭解遠端工作的優點、挑戰和如何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至關重要。
Thumbnail
隨著疫情的變化,運用科技的連結,管理者能一目瞭然各員工的職責,團隊文化與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大於辦公室位置距離,書中有團隊架構和文化的設計,三C模型可以指明實現團隊和文化目標所需的發展方向,打造理想的工作團隊需要學會設定團隊期望值並進行溝通。
Thumbnail
許多企業主公開宣布要再次推動員工「回到辦公室」。不過一項新調查顯示,高層預期遠距工作模式將會持續成長。事實證明員工更喜歡遠程工作,相關科技也不斷改進。對於混合工作模式來說,生產力並未因此損失。儘管媒體標題可能強調回到辦公室的趨勢,但高層領導人預計,未來五年內,混合工作和完全遠程工作,都將繼續增加。
Thumbnail
兩年前剛換到遠端工作時,因為轉換初期的不適應,還沒找到自己的工作節奏,導致第一個月都在焦慮中度過,不知道何時該休息。是讀了室友推薦的《遠距工作這樣做》後開始好轉。 這次重讀後,整理了書中以及自己實測經驗後對我很受用的3個觀點。如果你也是剛轉到遠端工作者,希望這篇能幫助到你。 顛覆工作習慣
Thumbnail
企業在跨國發展時,設立分公司是常見的方式,為了適應當地文化並維持低成本,雇用當地遠程員工成為一項趨勢。遠程員工指在辦公室外工作的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履行職責,如家中、咖啡店或其他地點。管理遠程員工是一項挑戰,但建立凝聚力的團隊至關重要。雇主可透過以下建議來有效管理遠程員工,使其感受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疫情之下許多公司都改為遠距辦公,甚至在現今趨緩的背景中,仍有些工作是以遠距的形式合作,我自己目前也是遠距工作的形式,一開始對於充滿自由以及節省通勤時間的工作型態興奮不已,但隨著全面遠距工作將進入一年,卻也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些需要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