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疫情爆發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時間,除了許多事情的停擺外,人們的生活型態也出現許多改變,好比為了防止傳染而開始的「遠端工作」,從這個提案在國外被提出到現在,沒想到卻是疫情才得以實現!
如果你去搜尋遠端工作這個概念的話,可以查到最早這個詞,是在 1957 年由美國的 Jones 提出,在 1970 年的能源危機發生後,遠端工作的理念才廣泛被注意到。要完成遠端工作,首先就是要建置出可以工作的環境,像是一台能連上網路的電腦,當然這項條件早已在滿街都是 WIFI 的都市中,被輕易的完成。正因為這樣,解放了人們對於工作地點的限制,就算是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也能完成。
然而縱使如此,遠端工作始終無法 100% 達成,甚至在許多人的認知中,光是要跟老闆提這件事,都知道只有被打槍的份。細想遠端工作的成敗,似乎要歸咎於人們之間的互相「信任」。試想如果今天開始遠端工作,老闆、主管有辦法相信員工能在家裡認真工作,並且不會偷懶嗎?這也順勢引出一個當下的議題,「當疫情結束或趨於緩和時,我們是否該繼續遠端工作呢?」
多達 77% 的人,遠端工作生產力明顯提高
由疫情促成的遠端工作,究竟成效如何?國外就有機構做出了研究,根據
史丹佛大學在 9 個月內對 16,000 名工作者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家工作可將生產力提高 13%!
效率的提高是由於受試者能有更安靜、更方便的工作環境,以及更少的休息和病假。在同一項研究中,員工還表示工作滿意度有所提高,人員流失率降低了 50%。
在
ConnectSolution 的調查裡發現,如果是每月進行幾次遠端工作的人中,有 77% 的人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其中 30% 的人在能更短的時間內完成了更多的工作、24% 的人在同樣時間內完成了更多的工作。
如果遠端工作看起來效率這麼好的話,那就算疫情結束,我們仍該維持遠端工作嗎?事實上,這件事是否定的,縱使在家工作,人們大幅度減少被同事分心、談論非工作話題的時間,甚至願意更快完成工作。但在
紐約時報的報導說到,一些公司看到員工因缺乏社交互動而出現問題。隨著時間推移,員工的心理健康將開始阻礙生產力,從而降低員工滿意度。以實例來看,在隔離的前幾個月,Splunk、Affirm 和 Microsoft 等公司的生產力大幅飆升,然而時間越久,
在家辦公的孤獨感會影響生產力和工作滿意度。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公司現在開始採用
混合工作模式的原因。
沒有見到你在位置上,就是沒有在工作
必須讓員工回公司上班的原因,除了有些工作需要親自到場外,還有一點,也是引導我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就是
「只看結果的遠端工作,突顯出某些人在公司的地位,並不是依靠生產而來。」在《
The Atlantic》的文章中揭示了某種當權者的劣根性,遠端工作對某些不適生產的上位者來說,當我們離開了辦公室,管理方式變得困難,也意味著難以證明他在公司的職位!
尤其是那些將成功建立在歸咎他人失敗的人身上,遠端工作等於剝奪了他這項權利。遠端工作這樣只看結果的形式,讓誰做、誰不做工作變得更加明顯,也消除了那些時常坐在辦公桌講電話、挑毛病的主管所展現的成效,甚至可能揭示出有多少老闆和主管根本沒有為公司做出貢獻。
即使我們討論的是在某種理論上、烏托邦式的公司,每個人都認真做出貢獻,且相處融洽。但是當公司不會因為遠端工作而失敗,並證明出重返辦公室是不必要時,還是會有聲稱遠端工作不可行的當權者,仍喜愛用「我要實際看到你付出」的邏輯,來要求員工回到公司。
就我這段時間的經驗來看,我認為遠端工作的好處顯而易見,像是減少了長時間的通勤,也能自己選擇、營造工作環境,沒有雜音的空間,使得我在工作效率上有明顯增加,甚至更能安排好自己的一天的行程,能安排更多鍛鍊自己、充實自己的時間。
至於在缺點的部分,除了沒有同事能面對面交流,團隊溝通變得不容易外,上下班的界線也變得模糊不清,難以認定正確的下班時間。遠端工作的好壞,我無法一言以蔽之,只能端看公司文化與商業模式、人員組合,去找尋最適當的工作型態。
然而我始終認為一個人的工作時間,不能佔據生活的大部分,畢竟你還是要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興趣、社交圈。當然,如果你認為工作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並且樂在其中的話,也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這是你的選擇。但如果要我選的話,我認為人們的工作時間應該只佔據一天的六小時,畢竟你試想一下每日工作整整八小時(我已經扣掉吃飯的一小時),你真的八小時都認真工作,沒有任何的偷懶?我相信很難吧!要是今天公司宣布你只要完成當天該做的事項,就能下班,我想每個人都會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並且盡快完成工作,那六小時應該是足夠你完成的所有事項,甚至還有可能更快結束。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遠端工作,能使得人們更有效率的因素吧。
Photo: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