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看這本書?
有些話看起來很矛盾,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鼓勵我們多看書;但古人又說「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搞得我好亂啊!到底是要看書還是不要看書?其實沒有衝突,要看書,也要出去走走,驗證書上知識。
本書適合:想要跳脫舊框架(O);創造差異性(O);不知道遇到事情要先問為什麼,還是不要先問為什麼的人(誤)。
本書適合:想要跳脫舊框架(O);創造差異性(O);不知道遇到事情要先問為什麼,還是不要先問為什麼的人(誤)。
西恩整理的重要觀點
一、黃金圈理論
這本書引用非常多的例子,包含蘋果電腦為什麼能在那多「電腦製造商」中脫穎而出?萊特兄弟當時面臨人力跟資金不足狀況下,為何能夠率先製造出第一架能夠穩定操控的飛機?作者提出「黃金圈」理論,表示如果凡事能從「為什麼」開始,我們就能有更大的成就。
書中的解釋:
為什麼:動力的核心。使命、信念是什麼?
如何做:做事的方法。解釋自己如何優於其它之處。
做什麼:事情的結果。描述自己負責的工作,公司的產品,是最簡單的表層問題。
西恩的白話翻譯:
這個「為什麼」,指的不是《問題背後的問題》中「卸責的為什麼」--為什麼是我?如果這麼問,那事情永遠不會解決。這個「為什麼」,指的是你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先有了為什麼,然後再去想「做什麼」跟「怎麼做」印證「為什麼」。因為很多行業跟公司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提供什麼產品,怎樣提供具有獨特賣點、更棒的產品,但卻沒辦法清楚說明為什麼在做這件事,而這個「為什麼」可以是一個目的、使命與信念。
以賣電腦來說,一般電腦公司的廣告訴求可能是
「我們很會做電腦
我們的電腦有最美的設計,不淡使用簡單,也容易上手
想要買一台嗎?」
但蘋果電腦訴求是
「我們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挑戰、改變現況,因為我們相信『不同凡想』的力量
而我們挑戰現況的方法,就是讓我們的產品擁有最美的設計,而且簡單好用
剛好,我們做的就是最棒的電腦
想買嗎?」
兩者最大的差距,在於一般電腦公司的訴求是我有很棒的產品,但蘋果是先訴諸為什麼—挑戰現況,再來提產品。
作者也提到,黃金圈理論是有生理依據(如上圖),「為什麼」跟「怎麼做」相對應人類大腦中掌管感情,負責人類所有行為與決策能力的緣腦;「做什麼」則是對應大腦負責理性思維、分析跟語言能力的新皮質部分。先訴諸為什麼,等於是直接跟消費者大腦「對話」,影響其決策,先訴諸「做什麼」,強調產品的優勢,則會讓消費者大腦新皮質中的理性跟分析能力先發揮作用,開始比東比西,最後沒辦法產生「購買」的衝動。
二、先問為什麼,才能跳脫出思考的框架
我在看這本書時,有件很神奇的事。看前面部分,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想到亨利福特的名言:「果我當年問顧客他們想要什麼,他們肯定告訴我要一匹更快的馬。」沒想到再翻十幾頁後,書中真的提到這句話,讓我嚇了一跳。
作者在書中一再強調,「大家要買的不是商品,而是為什麼做這些事的出發點」,如果亨利福特當時想的是做出更舒適的馬車,那就跳脫不出「馬」的框架,自然也做不出汽車。
而一間公司的領導者,也必需先提出「為什麼」—公司的使命與願景,部屬才能接續用「做什麼」跟「怎麼做」來支撐公司的「為什麼」。這也讓我想到
《出軌才是王道》書中提到的「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你要做的不是召集人去採集木材、分配工作跟下達指令,而是要教導他們嚮往浩瀚無邊的海洋。」
三、創造差異化,吸引志同道合的人
書中提到的這些觀點,西恩認為非常用來創造差異化,舉例來說,現在健身風氣很盛行,很多健身Youtuber,但為什麼你會成為這位的鐵粉?而不是那位?有的Youtuber訴求健身不用上健身房,徒手就可以;有的Youtuber告訴你健身不一定是要體脂很低,選擇自己適合的方式,堅持下去就行;也要要吃得健康,自己製作營養餐。
如果你喜歡那位Youtuber的生活方式與態度,那會更驅使自己選擇追蹤他,最後你支持的Youtuber開了健身房、提供健身餐、健身課程,你會很自然掏錢包「支持他」,而不是覺得在「買課程」。
後記
《先問,為什麼?》的概念,其實就如同《與成功有約》以終為始的概念,也讓我想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句話,如果認為星巴克咖啡價位能賣那麼高,是因為咖啡豆很棒很好喝,那可能就大錯特錯(誤)。星巴克賣的是氛圍跟生活態度。
最後,引用書中提到的故事做結尾,有兩個工人每天搬很重的磚頭,甲工人覺得快累死了,但至少是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另一個工人卻樂此不疲,因為雖然很累,但他認為自己可是在建造一座富麗堂皇的教堂!
好,又到了考驗我用一句話濃縮這本書的時候了,「每天叫醒你的,是夢想還是鬧鐘呢?」我想沒什麼比這句更貼切的了!
西恩的文章都是花費時間閱讀、整理與提出心得,如果喜歡或是覺得有幫助到你,可以日行一善,按個愛心,在下方幫我按五下拍手鼓勵或是留言,一起耕耘這塊交流園地。你的一個小舉動與回應,會讓我開心一整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