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遷社群中的個人--我近期發表的學術著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近來我發表一篇關於台灣哲學的學術論文,〈變遷社群中的個人
──發展廖文奎哲學以調和社群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對立
〉,在《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最新一期74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從下列連結閲讀全文。
這篇論文是探討日治時代台灣哲學家廖文奎的英文名著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mmunity ,並發展其中的觀念與命題,以便調和當代政治哲學和科學哲學中,存有論的個人主義與社群主義的爭論。摘要如下:
摘要
1980年代間政治哲學的社群主義對於自由主義的自我觀提出批評;科學哲學也有個人主義與社群主義的爭辯。台灣哲學家廖文奎在1933年出版《個人與社群》,論證「個人在本質上是社群的產物,偶然卻能成為社群的指引。」這個論點似乎能調和社群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對立。本文發展廖文奎的個人與社群哲學,再連結孔恩的科學社群概念,企圖重探個人與社群的關係,調和社群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對立。本文區分 community 的兩個核心涵義:一個涵義是指「由許多個人所構成的群體或共同體」;另一個涵義是指「把這些個人總括在一起的共同特性」。根據這兩個涵義,我論證:許多個人構成了社群的群體而且社群的共同特性也塑造了個人,但有的個人偶然能引導社群的改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21內容數
這是個雜文創作的園地。寫一些想寫的東西,日常生活中有趣的生活感觸,但是寫作太理性,故曰「理性的感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uey-Lin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在我的《人類怎樣質問大自然》(八旗文化)一書的第一章,花了幾頁篇幅討論科學、技術與藝術等行為彼此間的差異與關係。對我來說,這是探討「科學是什麼」的一種方式:比較科學與其他相關的人類行為的差異。 我談到科學與藝術至少有五種關係,其中一種是新的科學創造了新的藝術類型。像電影、網路藝術等等,可是這些是科
以下這篇新聞報導一個最新科學研究的成果:科學家使用幹細胞技術培育出類大腦的器官,這個類大腦器官看起來像一團肉,但是上面有兩個黑圓點,是類似眼睛的部分「光杯」(optical cups),能感光。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25127 對於科技
華文哲學百科最新詞條:科學理論的結構。 https://pse.is/3ezvlb 這條是我寫的,這個主題其實是我從博士論文到早期學術生涯主要的研究課題。就各種科學哲學主題而言,它比較「硬」,但非常基礎,因為這個主題幾乎涉及科學哲學的其它每個主題如科學方法、科學推理、科學理論的發展、科學變遷、科學說
原發表於臉書「陳瑞麟的科哲絮語」,5月17日。 過去,科學哲學家都會問科學哲學有什麼用?科學哲學研究真地對別人有幫助嗎?別人會引用科學哲學的論文嗎? 姑不論如何理解「用」這個字,至少「引用」也是一種用,「引用」也代表科學哲學的文章會被其他人閱讀。 現在有科學哲學家使用「科學計量學」的大數據調查方法,
我在我的《人類怎樣質問大自然》(八旗文化)一書的第一章,花了幾頁篇幅討論科學、技術與藝術等行為彼此間的差異與關係。對我來說,這是探討「科學是什麼」的一種方式:比較科學與其他相關的人類行為的差異。 我談到科學與藝術至少有五種關係,其中一種是新的科學創造了新的藝術類型。像電影、網路藝術等等,可是這些是科
以下這篇新聞報導一個最新科學研究的成果:科學家使用幹細胞技術培育出類大腦的器官,這個類大腦器官看起來像一團肉,但是上面有兩個黑圓點,是類似眼睛的部分「光杯」(optical cups),能感光。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25127 對於科技
華文哲學百科最新詞條:科學理論的結構。 https://pse.is/3ezvlb 這條是我寫的,這個主題其實是我從博士論文到早期學術生涯主要的研究課題。就各種科學哲學主題而言,它比較「硬」,但非常基礎,因為這個主題幾乎涉及科學哲學的其它每個主題如科學方法、科學推理、科學理論的發展、科學變遷、科學說
原發表於臉書「陳瑞麟的科哲絮語」,5月17日。 過去,科學哲學家都會問科學哲學有什麼用?科學哲學研究真地對別人有幫助嗎?別人會引用科學哲學的論文嗎? 姑不論如何理解「用」這個字,至少「引用」也是一種用,「引用」也代表科學哲學的文章會被其他人閱讀。 現在有科學哲學家使用「科學計量學」的大數據調查方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本文探討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根本差異及其對社會結構、政治制度和經濟模式的影響。分析西方個人主義的自由觀與中國集體主義的穩定觀,對比這兩種思潮在科技發展和社會運作模式上的差異。文章還聚焦香港面臨的自由與節制失衡問題,強調在現代全球化背景下尋求自由與秩序的平衡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個體在現代社會中對人際關係的理解與感知,揭示了改變自我與社會期望之間的矛盾。文章反思了友誼的本質,許多人對於建立真正的連結感到困惑,同時探討了社會在面對個人與群體之間的張力時的脆弱性。透過觀察臺灣社會的特點,提出人們對於情感的渴望與現實的距離,從而引發讀者對於生命意義的深入思考。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社會中理工科與文科之間的對立與優劣評價,分析了背後的文化與歷史脈絡,特別是在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後,數字主義如何影響社會對學科的價值判斷。作者以自身經歷探討人文社會科學在當前社會中的地位,以及對於個人意義與價值的思考,並鼓勵讀者反思自己在這個數字化世界中的存在與價值。
Thumbnail
在現今社群媒體充斥的時代,我們對即時新聞感到越來越疲倦,這篇文章探討了群體認同與共享美好事物的重要性。透過英國倫理學家歐唐納文的觀點,我們瞭解到群體的形塑與道德反思之間的關聯。社會的多元價值與文化責任迫使我們反思自身的行為與愛的對象,並在資訊過載中尋找真正的共同連結。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引用漫畫《工作細胞》及老高的分享來解釋「我」與「我們」的聯繫,並強調每個個體在集體中的重要性。文章還提到作者的焦慮經歷和對孤獨的反思,鼓勵讀者保持自我純粹,注意心理健康。作者提出在探索自我和協助他人之間的平衡。希望讀者能從中獲得啟發。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多樣性和變化的世界中,理解社會與人類的行為和互動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們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中,背後可能隱藏著各種複雜的社會位置和背景。正是這樣的好奇心和對於人類行為的深刻洞察,促使了我的朋友撰寫了這本令人振奮的著作——《思想黥面:社會位置大風吹》。 作為一位研究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專家,作
這是在這一個部落格(VOCUS),第一次發表和「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台灣民族的形成」相關的文章, 先前在「樂多部落格」,曾經發表過有關於「日治時期」的16篇文章。接著下來的一個階段為:「黨國時期」,同樣的我們分成好幾個章節來敘述說明。此為第一個章節。 國庫不是國民黨的黨庫,傅正於<自由中國>196
「台灣自成一格」(自治)這一政治議題,已經深化為社會議題與文化議題—「政治」已滲入「社會層面」、「社會」已滲入「文化層面」。表示,長一輩過去的努力已經開花結果,體現於新一世代的身上。
Thumbnail
Individual 翻成中文是「個人」,原本的意思已經無法再分割,但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提出不同的看法。個人當中,有各種不同的人格,獨立的個體當中,也有多個面向與面貌,我們人不是「個人」而是「分人」。 平野啟一郎曾經在台北國際書展擔任嘉賓,小說頗有個人特色,閒來無事,勤於閱讀 ,不像村上春樹懶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本文探討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根本差異及其對社會結構、政治制度和經濟模式的影響。分析西方個人主義的自由觀與中國集體主義的穩定觀,對比這兩種思潮在科技發展和社會運作模式上的差異。文章還聚焦香港面臨的自由與節制失衡問題,強調在現代全球化背景下尋求自由與秩序的平衡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個體在現代社會中對人際關係的理解與感知,揭示了改變自我與社會期望之間的矛盾。文章反思了友誼的本質,許多人對於建立真正的連結感到困惑,同時探討了社會在面對個人與群體之間的張力時的脆弱性。透過觀察臺灣社會的特點,提出人們對於情感的渴望與現實的距離,從而引發讀者對於生命意義的深入思考。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社會中理工科與文科之間的對立與優劣評價,分析了背後的文化與歷史脈絡,特別是在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後,數字主義如何影響社會對學科的價值判斷。作者以自身經歷探討人文社會科學在當前社會中的地位,以及對於個人意義與價值的思考,並鼓勵讀者反思自己在這個數字化世界中的存在與價值。
Thumbnail
在現今社群媒體充斥的時代,我們對即時新聞感到越來越疲倦,這篇文章探討了群體認同與共享美好事物的重要性。透過英國倫理學家歐唐納文的觀點,我們瞭解到群體的形塑與道德反思之間的關聯。社會的多元價值與文化責任迫使我們反思自身的行為與愛的對象,並在資訊過載中尋找真正的共同連結。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引用漫畫《工作細胞》及老高的分享來解釋「我」與「我們」的聯繫,並強調每個個體在集體中的重要性。文章還提到作者的焦慮經歷和對孤獨的反思,鼓勵讀者保持自我純粹,注意心理健康。作者提出在探索自我和協助他人之間的平衡。希望讀者能從中獲得啟發。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多樣性和變化的世界中,理解社會與人類的行為和互動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們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中,背後可能隱藏著各種複雜的社會位置和背景。正是這樣的好奇心和對於人類行為的深刻洞察,促使了我的朋友撰寫了這本令人振奮的著作——《思想黥面:社會位置大風吹》。 作為一位研究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專家,作
這是在這一個部落格(VOCUS),第一次發表和「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台灣民族的形成」相關的文章, 先前在「樂多部落格」,曾經發表過有關於「日治時期」的16篇文章。接著下來的一個階段為:「黨國時期」,同樣的我們分成好幾個章節來敘述說明。此為第一個章節。 國庫不是國民黨的黨庫,傅正於<自由中國>196
「台灣自成一格」(自治)這一政治議題,已經深化為社會議題與文化議題—「政治」已滲入「社會層面」、「社會」已滲入「文化層面」。表示,長一輩過去的努力已經開花結果,體現於新一世代的身上。
Thumbnail
Individual 翻成中文是「個人」,原本的意思已經無法再分割,但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提出不同的看法。個人當中,有各種不同的人格,獨立的個體當中,也有多個面向與面貌,我們人不是「個人」而是「分人」。 平野啟一郎曾經在台北國際書展擔任嘉賓,小說頗有個人特色,閒來無事,勤於閱讀 ,不像村上春樹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