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生物科技藝術作品的聯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在我的《人類怎樣質問大自然》(八旗文化)一書的第一章,花了幾頁篇幅討論科學、技術與藝術等行為彼此間的差異與關係。對我來說,這是探討「科學是什麼」的一種方式:比較科學與其他相關的人類行為的差異。

我談到科學與藝術至少有五種關係,其中一種是新的科學創造了新的藝術類型。像電影、網路藝術等等,可是這些是科技創造了新的藝術媒介或素材。但很少是知識本身被當成藝術的素材。

以下是個最新的例證,卻是一個特別的類型,亦即科學知識本身被當成藝術創作的素材或主題。

「這件計畫的內容是要在一個大頭針上面保留住2,417億的天使。而這個概念的靈感來自於伊斯蘭藝術中重複的幾何圖形與阿拉伯書法的造型,並利用去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簡稱DNA)訊息保存的方式去展示此概念。DNA分子可以透過以三個為一組的核苷酸(nucleotide),作為編碼的單位,平常生物可以利用這樣的編碼系統去合成出各種所需要的蛋白質,而這些不同的蛋白質就可以分工組成生物體中的一大部分。而藝術家利用這樣的編碼系統,把阿拉伯文「Subhan Allah(讚美上主)」這段文字,編寫進入DNA分子之中,同時利用DNA分子可以儲存大量訊息的特性,他們把天文數字般數量的「Subhan Allah」存進DNA中。之所以會這樣做的原因來自於伊斯蘭文化中的傳說:據說「Subhan Allah」不管是用講的、寫的或是被印刷出來的,只要不斷地被使用就會一直增加天使的數量。因此藝術家利用分子生物的技術,讓每個DNA分子儲存19.5次重複的「Subhan Allah」,並把這些DNA放置於0.75公釐大的大頭針上。大頭針上可以含有約1公釐的DNA分子,就可以創造出一個天文數字的數量的天使。」

這是很有趣的藝術概念,可以産生很多科學史、科學哲學與藝術的問題和聯想。

科學史的聯想是:中世紀的神學/科學家曾經很認真地爭論過「一根針的針尖可以站多少位天使?」這個爭論的意義在於「天使」是否是沒有物質、不占空間的純粹靈體?「針尖」代表一點,等於沒有任何體積(空間),所以,做為純靈體的天使能不能重疊在同一點上?

這件藝術作品以訴諸於宗教信念的方式來達成這個問題:重複使用Subhan Allah就會産生大量的天使。

可是,這件「藝術作品」在乍看之下,實在很難讓人接受它是「藝術的」?我能不能把一根大頭釘裝到玻璃瓶內,就說它是一件藝術作品?

當然,它之所以是「藝術」,是因為創作者的科技技術,他們不是隨便把普通大頭釘裝入玻璃瓶內,他們在大頭釘上放了DNA,而且這些DNA編碼了 Subhan Allah ,而且不斷重複(我猜,在技術上是使用了 PCR ,聚合酶鏈反應)。然而,問題是這些DNA是肉眼看不見的--藝術作品難道不需要用感官來欣賞嗎? Aesthetics (美學)的原意其實是「感覺鑑賞之學」。

所以,這件「藝術作品」就非常依賴於創作者對他們的創作意圖的揭露,就是像上段引文所說的。

可以說,這些作品看來是在推動「藝術」的觀念朝向新的邊界邁進,使「藝術創作」越來越依賴知識、科技和作者意圖?換言之,這種類型的「科技藝術」是結合知識、科技技術(生物科技技術)與作者意圖與觀念的藝術?儘管它有「實體」(玻璃瓶中的大頭釘),但「本質上」是一種「觀念藝術」?只有在觀念中才能詮釋出它的「藝術性」?

「藝術」原本就有「技藝」(techne)的面向,原本是手工藝的面向,但是在這種生物科技藝術中,這技藝的面向變成科技技藝?因為生物科學家也要很有技巧,才能去操作DNA並作新編碼?

創作者本身對於藝術作品的意圖與意圖的展現很重要,否則觀者如何把一個玻璃瓶裝著一根大頭釘看成「藝術」?

科學知識也是必要的,因為如果沒有生物科學知識,作者如何可能去形成他的意圖和觀念並加以展現?但是,觀賞者需不需要具備科學知識?如果一個沒有科學知識的觀賞者,如何能欣賞這件藝術作品背後的理念?或者觀賞者只需要宗教理念?看來,如何「欣賞」這件藝術作品也變成問題。

再者,這也是「不可觀察物」的藝術?它可能蘊涵科學實在論的爭議?如果不可觀察物的實在性無法被確認,是否還可以叫它是藝術作品?因為大頭釘上的DNA根本在藝術欣賞(肉眼)中無法看到。在反實在論的觀點下,這件「藝術作品」可能就不成其為藝術作品?因為無法確認儲存Subhan Allah 的DNA是存在的--它們無法被肉眼觀察--我們也無法用顯微鏡來看這件「藝術作品」。所以,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的爭論,看來會影響到這種「生物科技藝術」的藝術性之界定?這就是這件「藝術作品」引發的科學哲學問題了。

https://artouch.com/views/review/content-47482.html......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uey-Lin Chen的沙龍
6會員
21內容數
這是個雜文創作的園地。寫一些想寫的東西,日常生活中有趣的生活感觸,但是寫作太理性,故曰「理性的感觸」。
Ruey-Lin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9/14
近來我發表一篇關於台灣哲學的學術論文,〈變遷社群中的個人 ──發展廖文奎哲學以調和社群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對立 〉,在《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最新一期74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從下列連結閲讀全文。 這篇論文是探討日治時代台灣哲學家廖文奎的英文名著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mmuni
2021/09/14
近來我發表一篇關於台灣哲學的學術論文,〈變遷社群中的個人 ──發展廖文奎哲學以調和社群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對立 〉,在《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最新一期74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從下列連結閲讀全文。 這篇論文是探討日治時代台灣哲學家廖文奎的英文名著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mmuni
2021/08/21
以下這篇新聞報導一個最新科學研究的成果:科學家使用幹細胞技術培育出類大腦的器官,這個類大腦器官看起來像一團肉,但是上面有兩個黑圓點,是類似眼睛的部分「光杯」(optical cups),能感光。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25127 對於科技
2021/08/21
以下這篇新聞報導一個最新科學研究的成果:科學家使用幹細胞技術培育出類大腦的器官,這個類大腦器官看起來像一團肉,但是上面有兩個黑圓點,是類似眼睛的部分「光杯」(optical cups),能感光。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25127 對於科技
2021/08/13
華文哲學百科最新詞條:科學理論的結構。 https://pse.is/3ezvlb 這條是我寫的,這個主題其實是我從博士論文到早期學術生涯主要的研究課題。就各種科學哲學主題而言,它比較「硬」,但非常基礎,因為這個主題幾乎涉及科學哲學的其它每個主題如科學方法、科學推理、科學理論的發展、科學變遷、科學說
2021/08/13
華文哲學百科最新詞條:科學理論的結構。 https://pse.is/3ezvlb 這條是我寫的,這個主題其實是我從博士論文到早期學術生涯主要的研究課題。就各種科學哲學主題而言,它比較「硬」,但非常基礎,因為這個主題幾乎涉及科學哲學的其它每個主題如科學方法、科學推理、科學理論的發展、科學變遷、科學說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DNA與生成藝術之間,各有各的美,結合而成又是另一層次的美。
Thumbnail
DNA與生成藝術之間,各有各的美,結合而成又是另一層次的美。
Thumbnail
有鷹翼翔天,鷹眼穿視;有鯨聲傳遙,鯨落還育; 有視月者蜜,昧月者獾;有誰月不在,何若月無; 有人才觀月,背者月消;有問月何在,多此一舉; 有簡最是題,擾文渾紙;有星章得映,微為始末! -找不到科學家- 是的,找不到科學家,所有物種裡,只有人類有科學家,其餘皆找不到“科學家”! 人類引以為傲的科學,成
Thumbnail
有鷹翼翔天,鷹眼穿視;有鯨聲傳遙,鯨落還育; 有視月者蜜,昧月者獾;有誰月不在,何若月無; 有人才觀月,背者月消;有問月何在,多此一舉; 有簡最是題,擾文渾紙;有星章得映,微為始末! -找不到科學家- 是的,找不到科學家,所有物種裡,只有人類有科學家,其餘皆找不到“科學家”! 人類引以為傲的科學,成
Thumbnail
人類的思想作品,是很直觀的。 究竟是原創還是改作,甚至,就是大剌剌的重製,其實是非常容易分辨的 有沒有覺得跟~~很像,搭啦,沒錯,副歌完全可以接吧XD 學問絕對不等於學位,眾所周知,學位取得的動機有百百種 真正為了鑽研特定理論甚至新創概念的人,在元宇宙的未來世界 只怕會越來越少,因為人類必須達到再次
Thumbnail
人類的思想作品,是很直觀的。 究竟是原創還是改作,甚至,就是大剌剌的重製,其實是非常容易分辨的 有沒有覺得跟~~很像,搭啦,沒錯,副歌完全可以接吧XD 學問絕對不等於學位,眾所周知,學位取得的動機有百百種 真正為了鑽研特定理論甚至新創概念的人,在元宇宙的未來世界 只怕會越來越少,因為人類必須達到再次
Thumbnail
NFT, 首次看到這個三個字, 完全不知道是什麼, 然後上網搜看一堆文字介紹, 才了解到是關於藝術品的項目, 相關藝術品的NFT包裝, 已超越線下所能理解的價值, 而背後邏輯是什麼, 對藝術創作者又有什麼好處, 是炒作還是真的實現了藝術的自由? 經過了解後, NFT的藝
Thumbnail
NFT, 首次看到這個三個字, 完全不知道是什麼, 然後上網搜看一堆文字介紹, 才了解到是關於藝術品的項目, 相關藝術品的NFT包裝, 已超越線下所能理解的價值, 而背後邏輯是什麼, 對藝術創作者又有什麼好處, 是炒作還是真的實現了藝術的自由? 經過了解後, NFT的藝
Thumbnail
所有這些微小的生物或組織,儘管小到我們看不見它們,但都會朝向不同的方向生長,最後發展成魚、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最後出現了人類。所有這些都來自同一源頭,但往不同的方向發展,要一直到神聖計劃決定停止,並向地球展示每一個成品。
Thumbnail
所有這些微小的生物或組織,儘管小到我們看不見它們,但都會朝向不同的方向生長,最後發展成魚、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最後出現了人類。所有這些都來自同一源頭,但往不同的方向發展,要一直到神聖計劃決定停止,並向地球展示每一個成品。
Thumbnail
上次提到演化論,接著要稍微大範圍一點談以下問題: 神學與科學會有衝突嗎? 你說難道我就知道? 對,我就是知道,不然勒! 當然,你可以去查字典、查維基百科,他們會告訴你很多科學的操作型答案,但如果你只知道這些,絕對是不夠的。 你該知道的是範圍與限制。 而且越發現越多,直到今日還在繼續「發現」。
Thumbnail
上次提到演化論,接著要稍微大範圍一點談以下問題: 神學與科學會有衝突嗎? 你說難道我就知道? 對,我就是知道,不然勒! 當然,你可以去查字典、查維基百科,他們會告訴你很多科學的操作型答案,但如果你只知道這些,絕對是不夠的。 你該知道的是範圍與限制。 而且越發現越多,直到今日還在繼續「發現」。
Thumbnail
『隨著生命探測儀(Life Scanner)的指引,在異星地表。 一種無聲的旋律,在空曠中以及每名探索小組成員的心中湧動 如 Medusa(希臘神話美女)的誘惑。 不自覺的,我們來到了一处地層凹摺地。 韻律擺動的生物群,有如髮蛇,邀請你觸摸它。 我跟大家一樣,似乎很難維持著內心的平衡
Thumbnail
『隨著生命探測儀(Life Scanner)的指引,在異星地表。 一種無聲的旋律,在空曠中以及每名探索小組成員的心中湧動 如 Medusa(希臘神話美女)的誘惑。 不自覺的,我們來到了一处地層凹摺地。 韻律擺動的生物群,有如髮蛇,邀請你觸摸它。 我跟大家一樣,似乎很難維持著內心的平衡
Thumbnail
無限起自於限制;限制不只是設限,也是創造! 近200幅珍貴圖版,探索極限的力量,破解設計演化之謎 盡覽世間萬物最美麗的比例所建構的和諧
Thumbnail
無限起自於限制;限制不只是設限,也是創造! 近200幅珍貴圖版,探索極限的力量,破解設計演化之謎 盡覽世間萬物最美麗的比例所建構的和諧
Thumbnail
上禮拜修一門課「跨領域思維與實作」,在教完法拉第的一生,探討了他的科學、信仰跟文學相關經驗後,老師提出了這個問題,希望我們想一想,信仰跟科學、科學與藝術孰高孰低呢?
Thumbnail
上禮拜修一門課「跨領域思維與實作」,在教完法拉第的一生,探討了他的科學、信仰跟文學相關經驗後,老師提出了這個問題,希望我們想一想,信仰跟科學、科學與藝術孰高孰低呢?
Thumbnail
「生物多樣性」不能只是「見林不見樹」的物種多樣性,應該當作個別有機體的多樣性,但我們似乎還停留在將事物分門別類的認識基底⋯⋯似乎還沒脫離「神的完美秩序」太遠。自然科學以「人的完美秩序」取而代之,卻無一處不是關於「知道」、「認識」和「控制」以及對其反省的分類學 2.0 焦慮。
Thumbnail
「生物多樣性」不能只是「見林不見樹」的物種多樣性,應該當作個別有機體的多樣性,但我們似乎還停留在將事物分門別類的認識基底⋯⋯似乎還沒脫離「神的完美秩序」太遠。自然科學以「人的完美秩序」取而代之,卻無一處不是關於「知道」、「認識」和「控制」以及對其反省的分類學 2.0 焦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