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建議是買實體書,本書的第三篇是在講各種不同類型書的讀法,簡單說,這本書骨子裡是本工具書,你可以在讀書前先翻一下這本書研究一下讀的重點該放在什麼方法。
學習分成兩種模式,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
主動學習大致上就是帶著目的去學習,被動學習就類似國高中上的義務教育,而同理,讀書也可以大致上分成兩種,帶著目的讀(主動)與漫無目的讀(被動)。
主動學習的成效一定是比被動學習好,這本書某個程度上來說,是在教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從被動模式轉成主動模式。
而具體上該怎麼做呢?
拿到一本書後,大致先翻一下書封、前言、介紹序、索引等地方,這些地方大致上都可以提供一些資訊,告訴我們這本書到底是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而我們這時候的心態就會轉換,化被動為主動,會從被動式的接受書裡觀點,轉換成主動式思考,思考作者會如何說服我們接受書裡的觀點。
同時,看書其實是個花時間的事情,花時間在不值看的書上很沒效益,快速掃過後前言、序之後,再快速掃過第一章或最後一章(通常是結論),可以快速的判斷這本書值不值得花我們珍貴的時間去閱讀,如果讀不下去就果斷放棄。
如果值得,那讀完之後問自己三個問題,這本書想告訴你什麼?用了哪些實證或論點來支持這本書?你覺得呢?
閱讀四層次
本書將閱讀分成下面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就像金字塔一樣,沒有底層的能力就到不了更上一層。
基礎閱讀
基本上能不查字典讀到這篇文章到這個段落的人就具備了基礎閱讀的能力了,基礎閱讀就是可以讀懂一句話的意思,可以解讀將文字組合起來的(簡單說叫句子)能力。
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有兩種型態。
第一型態是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先看書名頁、副標題,有序就讀序,研究下目錄頁,有索引的話也順便看下,最後把書打開隨意翻個像是重點的段落來讀(第一章或最後一章),是不是有點眼熟,沒錯,就是拿來判斷這本書值不值花時間讀的那個方法,大致上抓下這本書的重點,分類這本書屬於哪個種類。
第二型態則是粗淺的閱讀,這裡的粗淺並不是負面的那個粗淺,比較類似”好讀書不求甚解”的不求甚解的粗淺,第一次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只需要注意你能理解的部份,不要為了一些沒辦法立即了解的東西停下來,略過不懂的部份。並不是說不懂的地方不重要,只是太糾結在這些地方,反而會讓我們看不清楚這本書真正想表達的,深究不懂的地方需要等到檢視閱讀過第一遍之後再來進行,比較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