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設計的是人生,而不是職業

2021/10/19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Photo by Clark Tibbs on Unsplash

如果人生不止一項所為何來(天職)又何妨?

上一篇提到多重潛能的五個超能力,作者艾蜜莉提到,身為一個多重潛能者迎向快樂人生的重要秘訣,對於工作最大的期望有三個,分別是:多樣性、意義和金錢。工作應該是要讓人覺得,那是支持人生中的一股力量,而非為了各種開消,不得不為了五斗米折腰。

金錢

聽起來好像非常的不切實際,因為大家工作不就是為了要支付帳單、生活所需等等的開銷嗎?當然追求人生意義是很遠大的目標,前提是必須先滿足你的生存需求,才有辦法來思考更長遠的目標。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人會不離職創業,或是先從副業開始做起,直到評估副業可以負擔生活開銷時,再考慮離開當下的工作。

意義

對於多重潛能的人來說,意義對我們來說的重要性超乎你的想像。當我覺得這份工作失去意義的時候,好像就更難說服自己要在這裡撐下去。所以會需要去想:為什麼這份工作讓我覺得有意義?可能是激勵他人、解決問題或是學習到新事物,或是覺得自己被看見,這些都是對個人來說獨一無二的意義所在,也代表著人生的所為何來(你來到這個世界想要完成什麼事)。

多樣性

你可能聽過一個說法:找到一份你熱愛的工作,那你的每天工作就不像是在工作了。大部分的職涯測驗都是在幫助個人找到一個完美契合的工作,符合你的人格特質、喜好,好像找到之後人生就不會在卡關。
但事實上,如果人生的目標或職業都不會改變,那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高薪或專才的人,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但卻轉職去做其他的行業呢?就像是一個符合自己所有條件的伴侶就應該可以白頭到老,但為什麼卻不是如此?
我認爲是環境還有人心都是會改變的,當現在適合你的未必未來你就會喜歡,可能個人的習性或特質不會有太大的變動,但感興趣的事物卻可能因為時間或接觸到的東西而有所變化。並不是一定要有三四種不同的多樣性才叫做有好好經驗人生,而是對不同的可能性抱持開放的態度。

多重潛能者的四種工作模式

簡單來說,多重潛能者的工作模式分為四類,但這四類可能會隨你所處的狀況或人生計畫而有變動。
  1. 集體擁抱模式:融和興趣又跨領域的一份工作
指的是擁有一份多面向的工作或事業,在一個跨界整合的領域工作,它讓你可以同時擁有多項頭銜,而且在工作中,隨時在不同領域切換。
也就是說一份工作裡包含了許多不同的工作內容,可能是你在公司裡做的一個職位包含了許多類型的工作內容(但我認為比較少見,或許在小規模的公司可能有機會是,但也要注意很可能會變成一個職位卻要做很雜的工作內容)。像設計師、教育家、專案管理者、行銷人員及現今的網紅、或YouTuber等都是屬於集體擁抱模式,一個人可能要身兼很多不同的工作項目。

photo by 沒定性是種優勢
2. 斜槓模式:同時擁有多份兼職或事業
是指同時擁有兩份或多份兼職或事業,而你會以固定的頻率,在這些工作項目之間切換身分。在斜槓模式之下,你的種種志趣和熱情仍然保持各自獨立。
現在很流行的斜槓青年或中年就是很好的例子。一個人可能同時擁有多重的身份,是一位導遊/瑜伽老師/程式設計師/織藝家,但這些身分是各自獨立發展。
比如很有名的作家侯文詠,他同時就是一位有名的作家,但也同時是內科醫師,這兩項專業沒有關連,但卻各自發展,都是代表他的個人品牌身兼不同的專業,並維持各項專業的平衡。

photo by 沒定性是種優勢
3. 愛因斯坦模式:擁有「夠好的」全職工作且有餘裕追求志趣
二十世紀初愛因斯坦有將近十年的時間,在瑞士政府單位擔任專利官員。即使白天要工作,他仍然在這段期間完成了他最著名的一些成就,包括他的狹義相對論。因此,所謂的愛因斯坦模式,指的是擁有一份可以完全支持你的生活的全職工作或事業, 同時又讓你保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追求你熱衷的其他事物。
你可能很少注意到,但我認為大部分的人都是愛因斯坦模式,擁有一份夠好的全職工作(夠好指的是可以負擔你的生活所需,也不是你無法接受的工作),而在工作之餘去培養你喜歡的興趣或專長,但不一定是指會賺錢或謀生的興趣,只是這樣的模式讓你可以對於生活有更多的熱情。比如大部分的人下班之後會去學語言、健身房或是瑜伽課、花藝手作課,都是在培養自己工作外的興趣,也可以平衡或紓解工作帶來的壓力。

photo by 沒定性是種優勢
4. 鳳凰模式:依序盡情探索熱愛的工作或事業
所謂鳳凰模式是指在某一個產業待了一陣子後,才轉換跑道投入新的領域或產業,這種工作模式不會有太多的多樣性,或者多樣性要很久才會顯現。美國總統川普或是台北市長柯文哲,都是屬於這樣的例子,從原先的商界或醫界轉職成為全職的政治人物。

photo by 沒定性是種優勢

應付恐懼、沒自信或是質疑你的人

這是本書的最後一個章節,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章節,因為當你準備好自己打算好好規劃未來的人生時,總是會有對自己的質疑或是別人的不理解的聲音。你可能會有的心理狀態如下:
  1. 自責或愧疚:特別是當你要轉換領域的時候,感覺到自己為什麼無法和別人一樣專心一志在一個職業上。當你停止對自己的責備,轉而去接納自己就是一個多重潛能者之後,這些負面感受都會消失,因為你知道自己每一次都是努力的在學習,也努力的在實踐自己想要過的生活。
  2. 討厭一再的重新開始:當跨入新的領域時不避免的有些事物需要重新學習,但也記得相信自己過往的經歷可以讓你很快就上手。
  3. 擔心自己無法成為專家:專家是一個主觀上的評價,也是拿自己的成就去和別人比較下的結果,重點是如何讓自己全神專注的在領域上,以及讓你的受眾滿意你所提供的價值或服務。
  4. 冒牌者症候群:你會認爲自己是一個騙子,不值得別人這麼看重你,也會擔心哪一天自己會被拆穿。這種現象通常是因為太過於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但你該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用行動證明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而面對外在的批評,作者更是給出了很有力的幾個建議。
  1. 誰是你的聽眾:是你的重要他人,還是生活中不太會影響你的人。這個辨識會有不同的作法,你可以想辦法盡量讓身邊的人了解你正在做什麼,但不表示你一定需要他們的認同,更不要說是那些可能不會影響到你的人。我回想起當初心理師的工作兩年左右,決定想要去英國念行銷研究所時,問過我諮商所的指導教授意見,原先我很擔心她會不會批評我或是認為我為什麼不好好的在諮商專業上耕耘,反而要去學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結果事實是她相當的支持我,還曾經要請我回到系上去和學弟妹們分享我在英國的生涯經驗。
  2. 站出來做一個多重潛能者:你可以自信地告訴身邊的人自己正在做什麼或是未來計畫要做什麼,自信地傳達你的想法,有時候別人的回應反而不會如你原先的想像。以我來說,看到我這幾年生涯轉換的朋友們,對我的反應並不是:喔她到底在做什麼一直定不下來(可能我的父母是如此),反而是她一直踏出舒適圈去嘗試不一樣的事物,好勇敢。
  3. 尋找支持團體:可以透過網路上的資料去認識更多有多重潛能經歷的人,看看他們的經驗分享或是和這些人產生連接。以及相信你有做自己的權利,不論身邊家人朋友是否贊同,你都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我自己也是透過TED的演講認識了作者艾蜜莉,以及她所提倡的多重潛能概念,讓我對於自己這一路來的生涯軌跡有了一些合理的解釋,我也相信在生活中會發現更多有這樣特質的人。
本書推薦:沒定性是種優勢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63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是不務正業邱總監Erica,我是一位諮商心理師|Podcaster|英語家教。在不同的生涯探索過程中,我發現分享的正向力量是很大的,透過生活中的經驗還有身邊的人教會我的事,結合心理學的知識,寫成我的心得,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追蹤我的粉專 FBIG
🎧 收聽我的節目:不務正業邱總監Podcast
📪歡迎聯繫合作,請合作邀約來信:[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打賞,在左下方幫我拍手鼓掌,讓我有更多創作的動力!也歡迎你到我的IG、臉書逛逛,或收聽我的 podca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務正業邱總監/邱意婷諮商心理師
不務正業邱總監/邱意婷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Podcast 《不務正業邱總監 》主持人 我是Erica,一位曾旅居歐洲五年的不務正業心理師。從英文跨界到諮商、行銷和銷售,希望我的人生體驗,分享生活中的心理學、生涯探索,以及文化差異,讓你對人生有不同的思考角度。 喜歡文章歡追蹤我~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