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雖黑暗,人心卻光明。
在人生的路上,當遇上含冤莫白,被人抹黑,被人誣告,甚至身陷冤獄,而又無法得到公正的申訴,一般人通常會有怎樣的反應呢?激憤難平嗎?怨天尤人嗎?日後還能挺直腰骨做人嗎?
孔子的學生公冶長,曾經坐過監,他犯了什麼罪呢?《論語》沒有交代;但有一個交代是可以肯定的,孔子說「非其罪也」,這就是含冤下獄。那為什麼孔子會那麼欣賞和信任公冶長,還把女兒許配給他呢?
大家想想:一個含冤下獄,申訴無門,且臉上被刺青,受人白眼,日後還能抬頭做人嗎?但,公冶長沒有激憤難平,也沒有怨天尤人,只是以平常心謹謹慎慎地過日子,老老實實地繼續為學做人。他為什麼能如此?就是因為他已深知人生在世的有限,許多無奈的事,不是一人之力所能決定、所能操控的。最重要的,他深知一個人的尊嚴與價值,原也不受哪些外在偶然的事件所影響、所改變,而全在內省不疚的自我肯定。他已經能挺立起一個獨立自主自證的人格,而不往外求。用宋朝范仲淹的話,就是「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岳陽樓記》。換句話說,他已超越了存在的命限(即不受命運所限制所左右),寵辱皆忘,而達到不怨天、不尤人的德性自由的境界了。
世道雖黑暗,人心卻光明。孔子有這樣一個超凡入聖的學生,所以他欣然地把女兒許配了公冶長。
【原文】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公冶長1】 (註)縲絏:喻監獄。
202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