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無所畏懼嗎?人言可畏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其實,人就應該有所畏。
這裡所講的「畏」是什麼意思呢?是敬畏、是敬重而畏懼。而「敬畏」不是擔驚受怕、提心吊膽,而是戰戰兢兢、小心翼翼。曾子在臨終前,帶着一絲絲的氣息對學生說:「掀開被子,把我的手腳端正吧!《詩經》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我終於可以免於罪戾、再不會有機會違道棄德啦!」曾子一生為人行事戰戰兢兢、小心翼翼,落實在生活上就是不隨便、不苟且。
另外,人言可畏,即使一生為人行事,都能小心翼翼,亦難免會有流言蜚語。此所謂「那個人前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於此,得出三個做人的道理:
一、 做人要謙卑,對人要謙讓。對事要盡力而為,對人要適可而止。《易經‧謙卦》是由【坤卦】和【艮卦】組合而成的。坤,順也;艮,止也。個中道理,相信大家都會心領神會的。
二、 待人接物不能忽視任何人,也不能小瞧任何人,因為任何人都可能是你某一方面的老師,也可能助你一臂之力,但也可能是你的掘墓人。
三、 人與人之間以敬畏之情保持着距離美,此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
人如果把「無畏」建立在「無知」上,自以為是,鹵莽行事,甚至殘暴殺戮;那麼,小則四處碰壁,大則自取滅亡。

人啊!好自為之吧。
(寫於2015年11月29日)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6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談《論語》中的「邦有道」與「邦無道」 每當社會混亂、時局動盪的時候,總有人在背後大量散布相關的消息的,不一定是造謠,也不一定是發布假消息;但對散布消息,則樂此不疲,還以申張公義而自居。
筆者按:陶傑在香港號稱才子。
師友來問: 葉老師:我最近想起「子見南子」的故事,當時南子名聲這麼差,見南子必會遭人非議,為何孔子仍然去見呢?
昨晚寫了【「君君、臣臣」是君權主義嗎?】這篇長文,再三閱讀,覺得有兩個點,還挺滿意的。 自彈自唱,君以為然乎?
過去提起「君君、臣臣」這句話,不少人就批判儒家屬於君權主義;也就是說,儒家是主張君尊臣卑,君上臣下,純屬上下從屬的關係。
什麼叫做「大學」呢? 什麼叫做「大學之道」呢?
——談《論語》中的「邦有道」與「邦無道」 每當社會混亂、時局動盪的時候,總有人在背後大量散布相關的消息的,不一定是造謠,也不一定是發布假消息;但對散布消息,則樂此不疲,還以申張公義而自居。
筆者按:陶傑在香港號稱才子。
師友來問: 葉老師:我最近想起「子見南子」的故事,當時南子名聲這麼差,見南子必會遭人非議,為何孔子仍然去見呢?
昨晚寫了【「君君、臣臣」是君權主義嗎?】這篇長文,再三閱讀,覺得有兩個點,還挺滿意的。 自彈自唱,君以為然乎?
過去提起「君君、臣臣」這句話,不少人就批判儒家屬於君權主義;也就是說,儒家是主張君尊臣卑,君上臣下,純屬上下從屬的關係。
什麼叫做「大學」呢? 什麼叫做「大學之道」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4 之乎者也 — 者 2.5之乎者也 — 乎 2.6 之乎者也 — 之 五 Zi5 是另一個可供研究的句式。 此句源出《繫辭下》:「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
Thumbnail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這一篇講的是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個人不要過於輕浮於事,輕率於事,為人輕飄飄的,有失威望。地處超然的態度道法之所在,行事與有榮焉。面對任何事情變化都要穩住,不可輕易相信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4 之乎者也 — 者 2.5之乎者也 — 乎 2.6 之乎者也 — 之 五 Zi5 是另一個可供研究的句式。 此句源出《繫辭下》:「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
Thumbnail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這一篇講的是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個人不要過於輕浮於事,輕率於事,為人輕飄飄的,有失威望。地處超然的態度道法之所在,行事與有榮焉。面對任何事情變化都要穩住,不可輕易相信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