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君子有三畏……」。其實,人就應該有所畏。
這裡所講的「畏」是什麼意思呢?是敬畏、是敬重而畏懼。而「敬畏」不是擔驚受怕、提心吊膽,而是戰戰兢兢、小心翼翼。曾子在臨終前,帶着一絲絲的氣息對學生說:「掀開被子,把我的手腳端正吧!《詩經》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我終於可以免於罪戾、再不會有機會違道棄德啦!」曾子一生為人行事戰戰兢兢、小心翼翼,落實在生活上就是不隨便、不苟且。
另外,人言可畏,即使一生為人行事,都能小心翼翼,亦難免會有流言蜚語。此所謂「那個人前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於此,得出三個做人的道理:
一、 做人要謙卑,對人要謙讓。對事要盡力而為,對人要適可而止。《易經‧謙卦》是由【坤卦】和【艮卦】組合而成的。坤,順也;艮,止也。個中道理,相信大家都會心領神會的。
二、 待人接物不能忽視任何人,也不能小瞧任何人,因為任何人都可能是你某一方面的老師,也可能助你一臂之力,但也可能是你的掘墓人。
三、 人與人之間以敬畏之情保持着距離美,此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
人如果把「無畏」建立在「無知」上,自以為是,鹵莽行事,甚至殘暴殺戮;那麼,小則四處碰壁,大則自取滅亡。
人啊!好自為之吧。
(寫於2015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