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書店發現陳舜臣的自傳體小說《青雲之軸》,一舉顛覆以往對作家的印象。
第一站導航的是陳舜臣的歷史小說《
琉球之風》,文筆簡明流暢,描寫十五世紀風起雲湧的歷史,琉球王國長期受明朝冊封,透過朝貢貿易求利,卻受到德川家康的侵略,
在中日兩大強國間茍延殘喘,外在情勢險峻的緊張中,隱隱看到有一股打破國界的廣闊視野,海洋不是阻隔,而是傳播物質與文化的管道,自由的象徵,琉球志士建立南海王國的夢想,發展成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在台灣建立反清復明基地,陌生的沖繩歷史,竟然連結到故鄉。
這本書的中譯本是由一群擁有豐富東亞跨國生活經驗的人文社會學者促成的,感謝!
陳舜臣的《甲午戰爭》則對日韓中間微妙的關係,有第一手詳盡的了解,當然,還要加上台灣,馬關條約,讓台灣從中國海疆變成日本殖民地。年輕有為的駐韓大臣袁世凱斡旋在野心勃勃的日本和朝鮮黨派傾扎的亂局,竭力保持清朝宗主國的地位,無奈日漸衰微的清朝自顧不暇,無力抵擋明治維新壯大的日本,大砲就對著袁世凱的公署大門,最後官邸其他人都逃走了,曾經威鎮八方的宗主國大臣,落得孤身逃跑狼狽不堪。後來到首爾,看到袁世凱的公署現在是中國大使館,坐落在熱鬧的明洞區,至今是東亞外交的重要舞台。
從此愛上陳舜臣的歷史小說,旁及隨筆,對作者本身所知有限,大略知道他生於神戶的華僑家庭,老家在台北。
這本《青雲之軸》則是陳舜臣在五十歲發表,被淹沒在他光芒四射的一百多部推理小說和中國歷史小說,能夠在他辭世一年後與台灣讀者見面,推動者是到日本進行博士後研究的歷史學者陳思宇,他造訪神戶的「陳舜臣亞細亞文藝館」,發現陳舜臣一生的國籍身份錯綜複雜,牽涉到「在日台灣人」的處境,深受震撼,陳思宇曾參與霧峰林家的歷史紀錄片《阿罩霧風雲》,也知道有紀錄片團隊正在拍攝在台出生日本人的《灣生回家》,興起把陳舜臣以台灣為題材的作品找出來,翻成中文版在台灣出版,同時拍攝陳舜臣的紀錄片,使台灣史圖像更完整,這個構想,陸續有更多人加入,大家決定創立公司,跨出學界,到市場上尋找資源完成計畫,這本《青雲之軸》是第一步。
小說主角住在殖民宗主國日本,屬於台灣籍,從小察覺「家裡的話」和「外面的話」完全不同,與祖父逛花市時,遇到花店老闆怒吼「清國奴滾開」,他很害怕急著要走,老闆衝過來揮舞拳頭威脅,祖父卻好整以暇欣賞盆栽,才優雅牽著他冰冷的手離開,祖父如燃燒一般火熱的手,令他永生難忘,他在成長過程經歷殖民體制的歧視,戰時目睹不分國籍的人民苦難,身受「外來者」的烙印,與其他同為被殖民的台灣人、印度人、朝鮮人、無國籍者心情糾結,對心中的祖國和自己的身份認同困惑迷惘,小說終結在戰爭結束那一天,在母校擔任助教的學術生涯,因他喪失日本人的身份中斷,新的時代揭開了序幕。
後來,他怎麼了?這本小說只揭開了他波瀾壯闊人生的第一頁,戰後他與台灣留日好友回到新莊,在新莊中學任教三年,曾與李登輝等人合股成立書店及出版社,受到二二八事變的衝擊回到神戶,投入家族企業……篇幅有限,容我賣個關子,有興趣的讀者,請看《憤怒的菩薩》(陳舜臣以台灣為場景的推理小說已改編成電視劇)《半路上》(陳舜臣80歲的自傳)
讀到陳舜臣這段話,心有戚戚焉。
「自己到底是誰?或許長久以來,心中總是沒有拋開這個疑惑吧?年幼時期的自言自語,其實就是我成為作家的出發點,每次只要回頭展望,就能看到當初自己的起點,也能重新找到自己現在身處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