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陳舜臣成為作家的起點。(開放免費試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在書店發現陳舜臣的自傳體小說《青雲之軸》,一舉顛覆以往對作家的印象。

接觸陳舜臣的作品是在協力車環中國海時,那趟旅行從台灣到日本的沖繩、九州,經韓國到中國大陸,水路搭船,陸路騎協力車,用最慢的速度,碰撞出一個充滿驚奇的文化之旅。(那段慢遊心靜已出版,對於沖繩豐富的琉球文化或是悠閒的島生活韓國庶民生活與儒教文化有興趣,可參考喔)

第一站導航的是陳舜臣的歷史小說《琉球之風》,文筆簡明流暢,描寫十五世紀風起雲湧的歷史,琉球王國長期受明朝冊封,透過朝貢貿易求利,卻受到德川家康的侵略,在中日兩大強國間茍延殘喘,外在情勢險峻的緊張中,隱隱看到有一股打破國界的廣闊視野,海洋不是阻隔,而是傳播物質與文化的管道,自由的象徵,琉球志士建立南海王國的夢想,發展成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在台灣建立反清復明基地,陌生的沖繩歷史,竟然連結到故鄉。

raw-image

陳舜臣的《甲午戰爭》則對日韓中間微妙的關係,有第一手詳盡的了解,當然,還要加上台灣,馬關條約,讓台灣從中國海疆變成日本殖民地。年輕有為的駐韓大臣袁世凱斡旋在野心勃勃的日本和朝鮮黨派傾扎的亂局,竭力保持清朝宗主國的地位,無奈日漸衰微的清朝自顧不暇,無力抵擋明治維新壯大的日本,大砲就對著袁世凱的公署大門,最後官邸其他人都逃走了,曾經威鎮八方的宗主國大臣,落得孤身逃跑狼狽不堪。後來到首爾,看到袁世凱的公署現在是中國大使館,坐落在熱鬧的明洞區,至今是東亞外交的重要舞台。

從此愛上陳舜臣的歷史小說,旁及隨筆,對作者本身所知有限,大略知道他生於神戶的華僑家庭,老家在台北。

這本《青雲之軸》則是陳舜臣在五十歲發表,被淹沒在他光芒四射的一百多部推理小說和中國歷史小說,能夠在他辭世一年後與台灣讀者見面,推動者是到日本進行博士後研究的歷史學者陳思宇,他造訪神戶的「陳舜臣亞細亞文藝館」,發現陳舜臣一生的國籍身份錯綜複雜,牽涉到「在日台灣人」的處境,深受震撼,陳思宇曾參與霧峰林家的歷史紀錄片《阿罩霧風雲》,也知道有紀錄片團隊正在拍攝在台出生日本人的《灣生回家》,興起把陳舜臣以台灣為題材的作品找出來,翻成中文版在台灣出版,同時拍攝陳舜臣的紀錄片,使台灣史圖像更完整,這個構想,陸續有更多人加入,大家決定創立公司,跨出學界,到市場上尋找資源完成計畫,這本《青雲之軸》是第一步。

小說主角住在殖民宗主國日本,屬於台灣籍,從小察覺「家裡的話」和「外面的話」完全不同,與祖父逛花市時,遇到花店老闆怒吼「清國奴滾開」,他很害怕急著要走,老闆衝過來揮舞拳頭威脅,祖父卻好整以暇欣賞盆栽,才優雅牽著他冰冷的手離開,祖父如燃燒一般火熱的手,令他永生難忘,他在成長過程經歷殖民體制的歧視,戰時目睹不分國籍的人民苦難,身受「外來者」的烙印,與其他同為被殖民的台灣人、印度人、朝鮮人、無國籍者心情糾結,對心中的祖國和自己的身份認同困惑迷惘,小說終結在戰爭結束那一天,在母校擔任助教的學術生涯,因他喪失日本人的身份中斷,新的時代揭開了序幕。

後來,他怎麼了?這本小說只揭開了他波瀾壯闊人生的第一頁,戰後他與台灣留日好友回到新莊,在新莊中學任教三年,曾與李登輝等人合股成立書店及出版社,受到二二八事變的衝擊回到神戶,投入家族企業……篇幅有限,容我賣個關子,有興趣的讀者,請看《憤怒的菩薩》(陳舜臣以台灣為場景的推理小說已改編成電視劇)《半路上》(陳舜臣80歲的自傳)

讀到陳舜臣這段話,心有戚戚焉。

讀到陳舜臣這段話,心有戚戚焉。

「自己到底是誰?或許長久以來,心中總是沒有拋開這個疑惑吧?年幼時期的自言自語,其實就是我成為作家的出發點,每次只要回頭展望,就能看到當初自己的起點,也能重新找到自己現在身處的定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江心靜 Hsinching 當代藝術沙龍
104會員
120內容數
叛逆少女,不良文青,無法無天的藝術家。 叛逆,騎單車跑了全世界。文青,出了17本書。藝術,辦了11次個展。 當代藝術沙龍的關鍵字 #旅行 #文學 #藝術 #讓天賦自由 #夢想
2022/06/17
川端康成的夫人秀子曾說,最能表現川端康成性格的是他那雙銳利的眼睛,而好友吉行淳之介也說,那雙大眼睛最大限度地張開,那雙眼是嚼噬對象的眼,也許,為了親眼看到曾經映照在那雙眼底的風景,來到內伊豆,窗外,積雪滿山遍野。 曾經留在川端康成眼底的風景,也映現在我的眼中,如果細看我的瞳孔,飄雪的溫泉,氤氳繚繞。
Thumbnail
2022/06/17
川端康成的夫人秀子曾說,最能表現川端康成性格的是他那雙銳利的眼睛,而好友吉行淳之介也說,那雙大眼睛最大限度地張開,那雙眼是嚼噬對象的眼,也許,為了親眼看到曾經映照在那雙眼底的風景,來到內伊豆,窗外,積雪滿山遍野。 曾經留在川端康成眼底的風景,也映現在我的眼中,如果細看我的瞳孔,飄雪的溫泉,氤氳繚繞。
Thumbnail
2022/01/28
單車旅行速度慢,規劃路線主要考量是氣候,常常從北往南追逐陽光,如北美到中美洲,否則就會被雪追著跑,從蘭州到拉薩,騎進納木錯湖,隔天就大雪封山了。 瞬間即是永恆,窗前片刻,多年旅途的追尋,有了盡頭,天生愛美的靈魂,在原來的生活一直找不到出口,在他的房子裡,卻有回家的感受,很難形容。
Thumbnail
2022/01/28
單車旅行速度慢,規劃路線主要考量是氣候,常常從北往南追逐陽光,如北美到中美洲,否則就會被雪追著跑,從蘭州到拉薩,騎進納木錯湖,隔天就大雪封山了。 瞬間即是永恆,窗前片刻,多年旅途的追尋,有了盡頭,天生愛美的靈魂,在原來的生活一直找不到出口,在他的房子裡,卻有回家的感受,很難形容。
Thumbnail
2021/12/21
出生在海島,成年之前,看到海的機會屈指可數。然而,當我尋著時光的軌跡往回走,盡頭總是一片海,看海的渴望牽引我的腳步,往更大的世界走去,單車環球途中,游泳,潛水,衝浪,海上獨木舟,屢屢嘗試不同的方式,親近海。走過天涯海角,在大海邊隅隅獨行,旅行沒有終點,全世界的海,化為文字,融入畫中,波濤洶湧。
Thumbnail
2021/12/21
出生在海島,成年之前,看到海的機會屈指可數。然而,當我尋著時光的軌跡往回走,盡頭總是一片海,看海的渴望牽引我的腳步,往更大的世界走去,單車環球途中,游泳,潛水,衝浪,海上獨木舟,屢屢嘗試不同的方式,親近海。走過天涯海角,在大海邊隅隅獨行,旅行沒有終點,全世界的海,化為文字,融入畫中,波濤洶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戰後國民黨政府來了之後,要將日本文化消滅,把當時臺灣有日本色彩的東西通通拿掉,種下中國的東西。在詩的發展上,這一點比較少人考慮到。中國大陸來到臺灣的那些外省詩人,說臺灣沒有文化,沒有文學,紀弦就這樣講。那是因為日據時代臺灣作家拚命創作要留下來的文學資產,都被國民黨消滅掉了,都被封鎖起來了。」
Thumbnail
「戰後國民黨政府來了之後,要將日本文化消滅,把當時臺灣有日本色彩的東西通通拿掉,種下中國的東西。在詩的發展上,這一點比較少人考慮到。中國大陸來到臺灣的那些外省詩人,說臺灣沒有文化,沒有文學,紀弦就這樣講。那是因為日據時代臺灣作家拚命創作要留下來的文學資產,都被國民黨消滅掉了,都被封鎖起來了。」
Thumbnail
剛製作完關於台灣近代史系列podcast節目,本想休息一下去看別類型的書,畢竟台灣歷史有夠沈重,學越多越悲憤,甚至可能會有間歇性抑鬱傾向。但一開始了就停不下來,台灣藝文和歷史像是挖不盡的坑,一挖就欲罷不能,我也想趁這段時間給自己一個機會來深掘。而這本《陳澄波密碼》是本非常罕見的台灣歷史(兼微推理)
Thumbnail
剛製作完關於台灣近代史系列podcast節目,本想休息一下去看別類型的書,畢竟台灣歷史有夠沈重,學越多越悲憤,甚至可能會有間歇性抑鬱傾向。但一開始了就停不下來,台灣藝文和歷史像是挖不盡的坑,一挖就欲罷不能,我也想趁這段時間給自己一個機會來深掘。而這本《陳澄波密碼》是本非常罕見的台灣歷史(兼微推理)
Thumbnail
會接觸到這篇文章,來自於另一本書《理想的讀本:國文1》第一冊,這是某次在台北的日式建築—文房中,偶然發現的書籍,這套書總共有五冊,主要依照目前高中國文的選文做各冊對應的補充選文,每冊選取15篇,內容包含古典、現代、與翻譯作品,或是從40核心古文被刪減掉的作品,讀者可以讀古今中外的經典篇章。 值
Thumbnail
會接觸到這篇文章,來自於另一本書《理想的讀本:國文1》第一冊,這是某次在台北的日式建築—文房中,偶然發現的書籍,這套書總共有五冊,主要依照目前高中國文的選文做各冊對應的補充選文,每冊選取15篇,內容包含古典、現代、與翻譯作品,或是從40核心古文被刪減掉的作品,讀者可以讀古今中外的經典篇章。 值
Thumbnail
少年向男子道謝,可男子也向少年道謝。每日的通勤遙遙路程,是少年讓他覺得有點變化。梅山交流道到了,少年下車,男子與他道別。車上寒暄時,面對男子地關心,少年感到溫暖,但在下車後,少年同時也感到輕鬆。他不喜歡被牽掛的感覺,他是流浪的人,這是他的天性。
Thumbnail
少年向男子道謝,可男子也向少年道謝。每日的通勤遙遙路程,是少年讓他覺得有點變化。梅山交流道到了,少年下車,男子與他道別。車上寒暄時,面對男子地關心,少年感到溫暖,但在下車後,少年同時也感到輕鬆。他不喜歡被牽掛的感覺,他是流浪的人,這是他的天性。
Thumbnail
在書店發現陳舜臣的自傳體小說《青雲之軸》,顛覆以往對作家的印象。 接觸陳舜臣的作品是在協力車環中國海時,那趟旅行從台灣到日本的沖繩、九州,經韓國到中國大陸,水路搭船,陸路騎協力車,用最慢的速度,碰撞出一個充滿驚奇的文化之旅「每次只要回頭展望,就能看到當初自己的起點,也能重新找到自己現在身處的定位。」
Thumbnail
在書店發現陳舜臣的自傳體小說《青雲之軸》,顛覆以往對作家的印象。 接觸陳舜臣的作品是在協力車環中國海時,那趟旅行從台灣到日本的沖繩、九州,經韓國到中國大陸,水路搭船,陸路騎協力車,用最慢的速度,碰撞出一個充滿驚奇的文化之旅「每次只要回頭展望,就能看到當初自己的起點,也能重新找到自己現在身處的定位。」
Thumbnail
我還不至於以「文學之神」這般誇張字眼回應對文學的喜好,更不必然是受如神感召的悸動,因而決定鑽研這門學術。不過,朱宥勳這本著眼於台灣作家生平的新書《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以他個人學習經歷加上史料的判讀,確實讓我從中獲得不少感動與思考始點,更助益我之所以想要更深入認識台灣文學,我們的國家。
Thumbnail
我還不至於以「文學之神」這般誇張字眼回應對文學的喜好,更不必然是受如神感召的悸動,因而決定鑽研這門學術。不過,朱宥勳這本著眼於台灣作家生平的新書《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以他個人學習經歷加上史料的判讀,確實讓我從中獲得不少感動與思考始點,更助益我之所以想要更深入認識台灣文學,我們的國家。
Thumbnail
「如果要問我是哪裡人,是日本人嗎?還是台灣人?我想都不是吧。我就是人啊。」人們的紛爭與歧異,往往來自對自我的認同與對他人的排斥。美醜、黑白、本土外島、殖民地宗主國、先進的文明落後的文明,這些相對的概念影響了整個世界。《八重山的台灣人》 
Thumbnail
「如果要問我是哪裡人,是日本人嗎?還是台灣人?我想都不是吧。我就是人啊。」人們的紛爭與歧異,往往來自對自我的認同與對他人的排斥。美醜、黑白、本土外島、殖民地宗主國、先進的文明落後的文明,這些相對的概念影響了整個世界。《八重山的台灣人》 
Thumbnail
面對歷史,作者謙和地書寫人物因時代而起的面貌,提出許多關於身分認同錯亂、心理情緒矛盾的究問,這些問題對當代而言,尚未結束,也仍是難以迴避的思索。複雜的文化體系與國際關係中,許多角色的自我疑惑、乃至無法言明的情緒,在跨度百年前已然是苦惱的源頭。如何回答這些問題?
Thumbnail
面對歷史,作者謙和地書寫人物因時代而起的面貌,提出許多關於身分認同錯亂、心理情緒矛盾的究問,這些問題對當代而言,尚未結束,也仍是難以迴避的思索。複雜的文化體系與國際關係中,許多角色的自我疑惑、乃至無法言明的情緒,在跨度百年前已然是苦惱的源頭。如何回答這些問題?
Thumbnail
本文獲刊於人本教育札記第365期 ,先予致謝。 本書是陳芳明在80年代於海外的回憶散文集,在整個80年代的時序上,先是1979年的美麗島大審,再是1980年的林家血案,再是1981年的陳文成命案,再是1984年的江南案,然後是1986年民進黨的成立,接著是1987年的解嚴,年代末的1989
Thumbnail
本文獲刊於人本教育札記第365期 ,先予致謝。 本書是陳芳明在80年代於海外的回憶散文集,在整個80年代的時序上,先是1979年的美麗島大審,再是1980年的林家血案,再是1981年的陳文成命案,再是1984年的江南案,然後是1986年民進黨的成立,接著是1987年的解嚴,年代末的1989
Thumbnail
從周芬伶的《汝色》到陳芳明的《深淵與火》,走到了彭明敏的《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彭明敏這個名字說不定對於大多數在台灣上的人不是很熟悉,但是對於台灣人來說可能就不那麼陌生,我想以首章首段《生命中的三個世界》的內文為始是合適的: “海島的最後一絲微光,在後面漸漸地消失了。我差不多已經到達
Thumbnail
從周芬伶的《汝色》到陳芳明的《深淵與火》,走到了彭明敏的《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彭明敏這個名字說不定對於大多數在台灣上的人不是很熟悉,但是對於台灣人來說可能就不那麼陌生,我想以首章首段《生命中的三個世界》的內文為始是合適的: “海島的最後一絲微光,在後面漸漸地消失了。我差不多已經到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