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7章】無私成私

更新於 2024/11/0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帛書(校):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輿?故能成其私。
楚簡: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其不為己而生,所以能長生。
天地運作,不是為了成為天、成為地,它只遵循自然法則。它造就一個空間,任時空流轉,萬物更迭,生生滅滅,循環不已,以致能量充沛,生命富饒。它的長生,是眾生之長生,是因全體長生而長生。
自生,是為成就自己,不自生,是為成就萬物,萬物包含有機無機、有形無形的物。萬物生生不息,與天地共生,天地亦因萬事萬物的能量回饋,而長久。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聖人以外在事物為優先,把自己放在最後,反而先收到正向回饋;將自己置之度外,反而成就其身。
聖人行事不為己,默默耕耘,反而得到更多。這是以「我」去看待聖人,但由於認知不足,很容易倒果為因,認為如果想要得到更多,就要替他人著想、默默地為別人付出,導致付出與獲得變成交易,我會付出是因為我想得到,行事是為填補自身的匱乏,致使能量此消彼長,變成零和遊戲,這屬於單軸思維。
「後其身‧‧‧‧‧‧」是融於道,知「道」並以「道」為準繩,行事當然不為己,因為看的是全體,付出是為成全「道」,你、我、他皆屬於道,成全「道」即是對你好、我也好、然後大家都好,全體一起提升,能量是互通互補互享,這屬於雙軸思維。
「道」包含實體與虛體,虛體屬形而上、形而外之事,一般人僅看得到實體,便誤以實體為全體,所以聖人知「道」,一般人難以想像他知道多少,當看透一切,行事完全是不同境界,而一般人認知有限,行事多以自身為主,因為都是從「我」看世界,這是一般人與聖人的差異。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難道不是因為他的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自己。
「無私」不應是主觀,如果認為「我應該無私,才會‧‧‧‧‧‧」,則背後勢必存在一個期待,無論是期待虛的或實的回饋,都是為了滿足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人事物,此無私不是真無私。
當認為全體即我,我即全體之時,無私變成是客觀事實,而非主觀感受,在其眼裡,沒有所謂的無私,僅有成全整體,順勢而為。
眼裡沒有無私才是真無私,真無私才能成就一體,整體一體便是其私。
avatar-img
72會員
4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ac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谷」形成空間上的「虛」,虛能納,納則聚,聚精而凝「神」,這是自然生成的精氣,似乎是造就萬物的能量來源。
天地「不仁」並非沒有仁心,而是不以仁心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天道循環,萬物自有用處與歸處,天地都知道,看似任其發展,其實是順應自然。
道,往細看如微塵,往大看如寰宇,可宏觀可聚焦,它亦是一種力量,讓看不到、甚至無法得知的「質」,形成「物」,並讓「物」動起來,組成世界。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 聖人之治是愚民還是助民? 無知無欲, 是強調清心寡慾?
人一旦有了價值觀,便從一元世界進入二元世界,透過認知,事物開始分化。 萬物運行有其道,即是自然,無為是放下評斷,遵循自然。
道可「道」,非「常道」 道如果可以說明,便不是真切、根本的道。 字義的意思是如此,但意涵可能更深層。
「谷」形成空間上的「虛」,虛能納,納則聚,聚精而凝「神」,這是自然生成的精氣,似乎是造就萬物的能量來源。
天地「不仁」並非沒有仁心,而是不以仁心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天道循環,萬物自有用處與歸處,天地都知道,看似任其發展,其實是順應自然。
道,往細看如微塵,往大看如寰宇,可宏觀可聚焦,它亦是一種力量,讓看不到、甚至無法得知的「質」,形成「物」,並讓「物」動起來,組成世界。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 聖人之治是愚民還是助民? 無知無欲, 是強調清心寡慾?
人一旦有了價值觀,便從一元世界進入二元世界,透過認知,事物開始分化。 萬物運行有其道,即是自然,無為是放下評斷,遵循自然。
道可「道」,非「常道」 道如果可以說明,便不是真切、根本的道。 字義的意思是如此,但意涵可能更深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善用資源而非積聚成山,重視效益形成良性循環。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善用資源而非積聚成山,重視效益形成良性循環。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