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7章】無私成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帛書(校):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輿?故能成其私。
楚簡: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其不為己而生,所以能長生。
天地運作,不是為了成為天、成為地,它只遵循自然法則。它造就一個空間,任時空流轉,萬物更迭,生生滅滅,循環不已,以致能量充沛,生命富饒。它的長生,是眾生之長生,是因全體長生而長生。
自生,是為成就自己,不自生,是為成就萬物,萬物包含有機無機、有形無形的物。萬物生生不息,與天地共生,天地亦因萬事萬物的能量回饋,而長久。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聖人以外在事物為優先,把自己放在最後,反而先收到正向回饋;將自己置之度外,反而成就其身。
聖人行事不為己,默默耕耘,反而得到更多。這是以「我」去看待聖人,但由於認知不足,很容易倒果為因,認為如果想要得到更多,就要替他人著想、默默地為別人付出,導致付出與獲得變成交易,我會付出是因為我想得到,行事是為填補自身的匱乏,致使能量此消彼長,變成零和遊戲,這屬於單軸思維。
「後其身‧‧‧‧‧‧」是融於道,知「道」並以「道」為準繩,行事當然不為己,因為看的是全體,付出是為成全「道」,你、我、他皆屬於道,成全「道」即是對你好、我也好、然後大家都好,全體一起提升,能量是互通互補互享,這屬於雙軸思維。
「道」包含實體與虛體,虛體屬形而上、形而外之事,一般人僅看得到實體,便誤以實體為全體,所以聖人知「道」,一般人難以想像他知道多少,當看透一切,行事完全是不同境界,而一般人認知有限,行事多以自身為主,因為都是從「我」看世界,這是一般人與聖人的差異。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難道不是因為他的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自己。
「無私」不應是主觀,如果認為「我應該無私,才會‧‧‧‧‧‧」,則背後勢必存在一個期待,無論是期待虛的或實的回饋,都是為了滿足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人事物,此無私不是真無私。
當認為全體即我,我即全體之時,無私變成是客觀事實,而非主觀感受,在其眼裡,沒有所謂的無私,僅有成全整體,順勢而為。
眼裡沒有無私才是真無私,真無私才能成就一體,整體一體便是其私。
avatar-img
72會員
4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ac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谷」形成空間上的「虛」,虛能納,納則聚,聚精而凝「神」,這是自然生成的精氣,似乎是造就萬物的能量來源。
天地「不仁」並非沒有仁心,而是不以仁心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天道循環,萬物自有用處與歸處,天地都知道,看似任其發展,其實是順應自然。
道,往細看如微塵,往大看如寰宇,可宏觀可聚焦,它亦是一種力量,讓看不到、甚至無法得知的「質」,形成「物」,並讓「物」動起來,組成世界。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 聖人之治是愚民還是助民? 無知無欲, 是強調清心寡慾?
人一旦有了價值觀,便從一元世界進入二元世界,透過認知,事物開始分化。 萬物運行有其道,即是自然,無為是放下評斷,遵循自然。
道可「道」,非「常道」 道如果可以說明,便不是真切、根本的道。 字義的意思是如此,但意涵可能更深層。
「谷」形成空間上的「虛」,虛能納,納則聚,聚精而凝「神」,這是自然生成的精氣,似乎是造就萬物的能量來源。
天地「不仁」並非沒有仁心,而是不以仁心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天道循環,萬物自有用處與歸處,天地都知道,看似任其發展,其實是順應自然。
道,往細看如微塵,往大看如寰宇,可宏觀可聚焦,它亦是一種力量,讓看不到、甚至無法得知的「質」,形成「物」,並讓「物」動起來,組成世界。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 聖人之治是愚民還是助民? 無知無欲, 是強調清心寡慾?
人一旦有了價值觀,便從一元世界進入二元世界,透過認知,事物開始分化。 萬物運行有其道,即是自然,無為是放下評斷,遵循自然。
道可「道」,非「常道」 道如果可以說明,便不是真切、根本的道。 字義的意思是如此,但意涵可能更深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無我境界的根源與「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轍,都是在實際給予的歡喜裡,使得良性循環生生不息,當自然就正大光明,卻成為一種約束與要求時,我們是否真的變得更文明? 如果不是要求,那麼特別寫出來是什麼原因? 至此! 總算知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循環真諦。
Thumbnail
蔣經國真正人生故事的實例,他無私為臺灣奉獻一生的故事,應成為當今年輕人的典範。同時該篇文章闡述了目前臺灣的環境與政治現況,以科學的觀點指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
Thumbnail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扣,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一段話的大意是天地萬物都是有自己的規律和準則,不容破壞,也不許
道家的思想精髓之一,無我的境界。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在第七章說明到天地以利益眾生為要,致力成就大眾群體之事,並無差別、一視同仁的對待,祂將”自己”放的很小很小,小到極盡,到了無我、無私,如此反而成就天地的偉大與浩瀚。為何能成其私呢,第八章接著以”上善若水”進一步解釋。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無我境界的根源與「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轍,都是在實際給予的歡喜裡,使得良性循環生生不息,當自然就正大光明,卻成為一種約束與要求時,我們是否真的變得更文明? 如果不是要求,那麼特別寫出來是什麼原因? 至此! 總算知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循環真諦。
Thumbnail
蔣經國真正人生故事的實例,他無私為臺灣奉獻一生的故事,應成為當今年輕人的典範。同時該篇文章闡述了目前臺灣的環境與政治現況,以科學的觀點指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
Thumbnail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扣,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一段話的大意是天地萬物都是有自己的規律和準則,不容破壞,也不許
道家的思想精髓之一,無我的境界。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在第七章說明到天地以利益眾生為要,致力成就大眾群體之事,並無差別、一視同仁的對待,祂將”自己”放的很小很小,小到極盡,到了無我、無私,如此反而成就天地的偉大與浩瀚。為何能成其私呢,第八章接著以”上善若水”進一步解釋。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