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在脫離學校傳統教育的束縛後,因為一些強烈的學習動機,我開始大量進行主題閱讀,一方面可以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項有趣的玩心活動,我很享受晨間的偷讀時光,在咖啡香中渾然忘我沈浸在好書中,透過想像與對話,認識從未見面的人。
或許是因為內向的關係,我喜歡透過閱讀來認識一個人,相較於社交場合的短暫交流,閱讀一本書,可以用很經濟實惠的方式細細品嚐一個人的所思所想,你也可以放慢腳步,讓他引領你一窺他的世界與經歷。
《閱讀前哨站》的瓦基曾說過:「對於一個作者的生命而言,網路文章就像是數週的濃縮,雜誌專欄則是數個月的濃縮,而一本書常常是五至十年人生歷練的濃縮,當然有些經典名著與自傳,常常是作者一整個人生的濃縮。」
因此,閱讀理解時就像是有一個學伴陪伴著你,我們透過思想的交流,重塑與擴展自己的經歷。
但就像所有的學習過程一樣,低效的閱讀方式會造就低效的學習成果,無法融會貫通作者的觀點是常有的事,甚至無法觸類旁通,進行跨領域的思考,阻礙自身的成長,也扼殺創意的產生。
為了改善,我開始嘗試為看過的書做「塗鴉筆記(sketchnote)」,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視覺思考(visual thinking)策略能幫助我深度理解內涵,有時還會促進創意的發生,得到意想不到的洞見。
以下是具體的塗鴉閱讀閱讀理解策略:
理解是一連串發現問題並解答困惑的動態過程。——黃國珍
《學得更好》的作者烏瑞克‧鮑澤指出:「動機是習得任何一項技能的第一步。」當我們認為學一件事有價值,我們才有動力去學習。然而,一件事是否得值得去學仰賴我們主動為它創造意義,而這需要投入努力與時間來探索。
通常我會運用「觀點改變」的技巧來幫助我找到學習事物與自身的相關性,讓這件事變得比較重要,簡單來說,就是嘗試回答:「這對我來說為什麼重要?」例如下列做法:
學習塑造:假如你是個老師,正在閱讀行銷相關的書籍,但其實不是特別有興趣,那就試著把這個主題塑造成跟自己的工作或興趣有關,像是把行銷的概念運用在課程的設計中。
變重要:《恆毅力的七堂課》指出每個人生活經歷與文化有差異,因此,某件事情的重要性,通常會因人而異,但對多數人而言,他們都在乎下列三件事:金錢、社交關係與健康。其中,社交關係最能激勵人心的。因此,如果有時我看不見這閱讀這本書的重要性時,我會讓思想穿越時空,發覺他的重要性:
經過以上的觀點改變練習,如果你已經很想閱讀這本書啦!接下來就就需要為自己的閱讀設定目標,而這項活動通常來自於「知道自己的無知」。
黃國珍老師在《探究式閱讀》書中強調:「閱讀理解即是探究的歷程」,我們透過閱讀來發現問題與解惑。因此在閱讀前,我會設定幾個明確的問題來引導我的自主學習,因為好的問題是通往理解的大門。
問題的類型反映出理解的層次:
此外,這些問題最好是結論式的短句無法直接回答,它要能刺激我們思考,激發探究精神,試著去理解該主題的內容,它也促進概念的連結,甚至產生學習遷移的機會,將概念從一個情境遷移到另一個情境運用。
例如:
有時我們閱讀學習是為了為生活難題找出創新的解決方式,此時,在設計思考領域的一些問題形式能夠迫使我們尋求可能性,並激發創意的生成。
例如:
How might we… 我可以如何..(+任何你想解決的問題)
What if … 如果這樣會怎麼樣呢?
有時我們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這時就可以使用「後設認知」技巧來增加自我的覺察。我通常會使用塗鴉漫想或心智圖,試著在 5~10分鐘畫出我對這個主題認識。看到自己的心智草圖,自然會看到自己的「資訊落差」,也就是「我不知道」的內容,有了落差以後就可以藉此設定驅動自主學習的問題或目標囉!
好不容易做好了心智暖身,當然要趁勝追擊,讓自己的全神貫注在學習中。這已經有很多書籍提到相關技巧。原則上,就是要有培養出一套儀式(慣例),加上營造適當的時空(時段和空間),讓自己更快進入到心流(flow)的狀態。這套儀式當然會因人而異,因此我只分享我的作法供你參考,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學習節奏。
我會選擇在我精神狀況最佳的時候(我是早上六~八點)啟動我的專注儀式。首先開啟蕃茄鐘程式,並聆聽幫助創意產生的輕音樂(《潮汐》App 是我的最愛!有時我也會聽 spotify 的 Peaceful Piano: American Songbook。此外,我也會事先將任何分心來源排除,例如:手機通知(其實手機在旁邊就很容易分心)。經過這些原子習慣的串連,加上下一段的視覺詮釋步驟就能喚醒我的感官,讓我進入到心流(flow)的狀態。
《最高學習法〉一書曾提到「閱讀即是一種靜默的對談」,這不是比喻,當我們在閱讀時,事實上最大腦而言,真的是一種有聲活動。此外,如果讓大腦同時處理兩個不相干的聲源,會出現「布洛卡/威尼克瓶頸」,這個瓶頸會造成我們無法同時處理兩個聲音,必須來回選擇其中一個聲音訊息,也就無法形成有深度的理解。這與閱讀有何關係呢?如果套用在閱讀的情境時,我們不可能一面理解在讀的文字,同時聽懂聽見的口語,也就是說,如果一定要聽音樂,請聽「無人聲」的輕節奏音樂,才能減少音樂對你閱讀理解的干擾,有時甚至還有助於特定記憶的形成。如果一定要聽「有人聲」的音樂,請確保那首歌你相當相當熟悉,這樣他就會變得可高度預測,弱化會雜訊!不需要動腦理解歌詞,也就不會影響你的閱讀學習。這樣的概念,也告訴我們,上課別自己閱讀書籍,除非你認為老師正在講廢話,哈哈!
閱讀過程中,我會準備筆(數位的也行,但不要打字)與白紙(不要線條,留白才能激發創意),用視覺化策略(Visualization)試著理解內容,而這個過程通常是在「閱讀」與「塗鴨」之間反覆交錯的動態過程,就像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我們不斷地反思與驗證,試著澄清自己的理解。
有一些架構相當好用,供你參考:
將資訊以 Who/What、How much、Where、When 、How 以及 Why 來拆解與重組,很是適合用來「說明」概念。
可以呈現何時與因果關係。
可以比較兩者的不同。例如:結婚與不結婚的優缺點、演化論「觀點」的差異(拉馬克 VS 達爾文)
可以看到事物之間的關係。有的時候,可以像對比圖一樣看到彼此的差異,但還能看到共同點。(可見下面類比思維的圖)
如果都有些困難,這裡有一個新手的塗鴉筆記技巧:
在塗鴉的過程中,我經常混搭以下幾個思考技巧來強化理解:
我會試著在「書中的內容(A)」與「我的知識庫(B)」之間找到相似的深層結構(或共同原理)(C),幫助我脫離混亂,秒懂新知。例如:
簡單版:
進階版:
接著,我會進一步類推,用新發現的(C),試著解決自己領域中的難題。例如:外科手術團隊可以向 F1 賽車法拉利車隊取經,優化高壓下的工作流程、學校可以向鼎泰豐學習經營與服務的方式。
在面對較複雜的問題時,為了克服過於狹隘的思維,我也會試著用這種見樹又見林的整理思考法,雖然目前也還在學習中,但真的獲益匪淺。
例如:
有興趣可以看這本:系統思考
閱讀理解若只停留在前一個步驟,就會像只跟自己的朋友打籃球,從來沒出去參加過比賽,了解自己學與用的落差,會導致成長受限於舒適圈。因此,為了讓學習擴展與深入,終究要學以致用,我們可以運用所學打造出一個可以回應生活問題的產品。而這項產品可以是簡單的社群貼文、部落格圖文、教學簡報,甚至是播客、動畫或課程,最終甚至是創業,幫助有共同需求的人。
在這個階段,常常會遇到兩個心魔阻礙我們。第一個是:要打造的產品過於抽象或困難,例如:寫一本書;另一個是:被完美所綁架,時常擔心自己的作品不夠好,以致於不敢展示出來。在閱讀《精實思維》的概念後,我發現可以用快速且便宜地方式打造出一個原型,稱為「最簡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不但較容易且具體,還能讓我們測試所學,根據他人的意見回饋,調整產品,並快速重複這個精實學習的循環。畢竟成長是建立在如何快速失敗,並快速的站起來,MVP 的製作與測試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舉例來說:以一個知識型斜槓而言,寫一本書(產品)讓人容易放棄,在社群發布一篇貼文就是個很好的 MVP ,大量持續創作貼文,在根據受眾調整內容策略,較能找到內容的甜蜜點,不但受眾喜愛,也能發揮所學會他人創造價值。此外,MVP 貼文更可以轉換成其他的內容形式,例如:更長的部落格文、播客。最終,你的書籍就水到渠成,連行銷也不用這麼費力,因為忠實的粉絲就是你的朋友,通常他們會很樂意幫助你。
我個人很喜歡用「玩具禮物」思維來看待所有我創造的原型,當我在創作的時候,我是抱持者利他給予的心情在創作,我希望我的作品就像是一個玩具,能夠給人玩心體驗;同時,對我而言,創作就是「玩」,這是不可取代的經驗。
以樂尼自身為例,六年前剛當老師時,我並沒有教師證,只是口條還不錯,一進入教學現場,才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教育問題的所在,重新思考一個人到底要如何「教」與「學」,人又為何要「教」與「學」,才能達到「教學相長」,共創更好的教育生態系。
這些問題就不斷地驅動(Drive) 我,晨間總是自然醒(鬧鐘已經成為無用的發明),只為了探究出答案;我讓自己沈浸(Absorb)在廣大的教育知識海中,從學習科學、教學法、企管行銷到領導力的培養,認識了許多學伴;透過視覺詮釋(Visual Interpretation)理解規則與內涵,再像藝術家一樣把破它,試著從中混搭出可能的解方;然後,快速創健內容與研發課程,經由實踐與實驗,反覆驗證所學。
經過六年的投入,這些歷程使我已經演進(Evolve)成不一樣的自己,一個與生活更適配的自己,我很喜歡,也很充實,也讓我有機會轉職到非營利組織繼續為教育努力!。謝謝我閱讀過的那些文本,也謝謝這些好書學伴帶領我走過風暴。
如果一年可以透過閱讀塗鴉認識50個人,會發生什麼事呢?
就留給你塗鴉漫想啦!
用閱讀認識朋友,用閱讀改造人生。
reading the word, reading the world. 我們透過閱讀「打開經驗世界」和「發展抽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