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文化商業|聖世與俗塵:極繁美學作為義大利精品設計的文化養分(Maximalist Rome)

2022/03/08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去年約莫十月底跟公司請了趟假期,乘坐約莫三小時的飛機,去了義大利。這趟旅程背後除了工作放空,主要也是趁勢拜訪義大利舊識,以及朝聖最近幾年在設計上煥然一新的義大利精品品牌。這趟旅程算是我作為商業評論寫作者,在疫情後首次有機會重啟消費體驗的旅程,加上我對義大利藝術的熱愛,很有文化巡禮的意味。
Galleria Doria Pamphilj, Rome, November, 2021 by Estelle Chiu
雖然目的明確,在愜意的旅程中,也有不少意想不到的日常體驗。比如,正因為與義大利舊識見面,藉由她的帶領,我可以直接進到純正義大利社群的週末社交活動,近距離觀察地主國的文化地景。這些日常觀察,無論行為或是物件,有時與俗世裡的社會風氣與中產生活有關,有些則與羅馬作為天主教權力頂峰的威權地位有關。不過,無論以何者作為切角,義大利人在行禮如儀的日常服飾習慣,以及他們在配飾與顏色上具有指標性的創意呈現,都與其千年來的文化遺產相互呼應甚至共構。這一趟旅行下來,可謂是我對於義大利美學的新一層認識。或甚至有諸多時刻,也是剎那之間的沈浸體驗,才讓我有了靈光一閃的頓悟時刻。
以下即以俗塵和聖世為名,來一起回味我這趟行旅的絢麗記憶。

俗塵:沈浸恆久,靈感自成

當其他歐洲國家的深秋景色,是灰濛的遠景配上黑漆的枯枝,羅馬因為氣候和煦,可謂枝繁葉茂。這樣的和煦背景佐以自成一格的豔麗服飾選色,就使羅馬街道上的景色更加生氣蓬勃。當我走過大街上的服飾店,原本我只先震驚於百花齊放的西裝外套:桃紅色、蔥綠色、亮紫色、鵝黃色,更厲害的卻是服裝店店員隨手服務客戶時的巧思,隨手拿出一套上下身搭配,要不是對比色;要不即是或是相近色大花紋。大膽、繁複、熱情。我看著這些處變不驚的義大利店員用各種方式與客戶對話,我原先還很焦慮於這麼互相搶色的服飾配件終將成為一團迷糊仗,卻發現這麼突破的搭配反而精巧,讓我原本相對恬淡的法國式淺色衣著在一旁相形失色。
而義大利朋友團的男女秋裝也是讓人看得賞心悅目:一位幹練的女性金色長髮中分,配上紫紅色口紅,再穿駝色落肩大衣,並以淺紫色寬腰帶繫出腰身,黃色與紫色的色譜深深淺淺的相互映照,最後再以一雙颯爽的黑色皮短靴作結。而她身旁的男伴,據說出身義大利空軍,則是棕色平頭,內襯羽絨保暖衣,外面罩上修身剪裁的深藍色立領大衣,最後裹以淺灰色圍巾與深色皮鞋。顏色皆是黑灰藍等冷硬顏色,但藉由相對應的剪裁與稍微溫和的毛料,遠看真是一對儷人。
先前曾看時裝從業者說:秋冬裝的核心要領,在於「上下重量平衡」與「裡外層次分明」。秋紅色的背景下看這兩位鮮明卻平衡的人物走在街道上,實在不得不說,這畫面讓人心情舒爽。
顏色之外,大量花紋紋路的交疊也是義大利式物件的特色。以模特職業起家的北美網路評論曾說:「相比於北美地區偏好衣著上的大型色塊,歐洲人對細碎的花紋疊穿倒是情有獨鍾。但也別因為想要模仿歐洲人就輕易嘗試,因為花紋疊穿其實並不容易駕馭。」住在歐洲快要三年,當時看這評論我還沒有太明確的領悟,直到這次義大利之旅,重新看了各種巔峰時期的藝術、建築作品,真是不得不說,唯有這些經歷長期富庶,且物件大幅度精緻化的歐洲國度,才撐得起「極繁主義(Maximalist)」的洗禮,並遊藝其中,成其大氣。
且看老牌博物館,或甚至是如今還有人煙的富貴之家:當整面牆擺滿畫作;整個宮殿地板皆是色彩紛陳的大理石;而其上的地鋪紅毯針織質地各異;物件更有金銀燭光。這麼多色彩濃厚的要件在手,要平衡且不落風塵是困難的。極繁主義看似僅是「繁」與「多」,背後要求的,卻是非常長期的感官體驗。也只有長期被這樣環境孕育的人,才有辦法不被這些過量(excessive)淹沒,謹守「繁複」與「俗爛」之間的微妙平衡。
義大利在兩千多年前歷經羅馬帝國之豪闊,又在幾百年前見證文藝復興的藝術巔峰,其作為巴洛克(Barocco)藝術的起源,也完全是情理之中。
Galleria Doria Pamphilj, Rome, November, 2021, by Estelle Chiu。這組照片是由潘菲力家族(Pamphilj)開放部分私人住宅改建的博物館。這個家族從十七世紀開始就在羅馬具有強大影響力,至今依舊居住在宅院裡。眼前所見這些房間,如今在重要場合也會供家族使用。這大概是義大利這種老牌富有國家才看得到的風景。
而這樣的文化背景,不僅在過去,是義大利中產或上流階級的美感指標,現今起緣於義大利的精品時裝品牌,如 Dolce & GabbanaGucciVersace 也繼承了對於花紋、顏色的鮮明個性。這些品牌就算年輕化,也常見其設計充滿「貴族情懷」。這種復古式的華美風格作為承先啟後的文化要素,成為設計靈感自然就不是奇事。
以 Gucci 為例:其新任設計總監,來自羅馬的 Alessandro Michele 上任後,即以文藝復興(Rinascimento)為靈感泉源,將這些過去華美的義大利藝術元素轉譯,以清新的姿態帶進百年老店。根據 Michele 在開雲集團上的自述:他的父親熱愛古典雕塑、而他的母親熱愛電影,在羅馬長大成人的他更在新舊交融的後龐克羅馬街頭吸取諸多養分,而這些既古典又當代的參差展示,也正是他如今可以將同樣來自羅馬的百年品牌年輕化,卻同時走出風格的要素之一。(He took part in the vibrant youth culture of post-punk Europe, and his interest in street style lives on in his designs today.)
我是唯有重新到過義大利一趟,並以非常聚焦的角度看待在地的文化地景,才更體悟這些過往的藝術巧思。而在如此豐碩的育養下,我也相信 Alessandro Michele 不會是最後一個受到啟發的設計師或藝術家,一定還有許多正在成形的靈感正在眾多創作者心中發酵。
這樣難以取代、具有代表性的風格,也只能說,再度體現了過往文章《違逆市場邏輯的精品企業:他們賣的不僅是產品,是風雅的階級入場券》提及:文化產業精緻化背後的堆疊,必有在地歷史深刻的印痕與積累。我就算在羅馬僅是淺嘗輒止,也能感受到其威力,大概也足以顯現這些積累的影響多震撼人心。

聖世:體驗在前,慧悟隨後

這次義大利行旅的另外一層體悟,也像是對多年前走訪同樣地點的自己回了封信。初次到訪羅馬那次,我 22 歲,即便滿腦子知識架構,歐洲文化經驗卻還在初階探索。當時眼前的資訊紛陳,其實心中充滿了挫敗感,很像劉姥姥進到大觀園:插科打渾驚豔於眼前盛況,殊不知這些都是在地體驗的日常。
那時候我給自己立下的法則即是:若知識上不懂,那就任由經驗淹沒,總有一天我會因為點終於接成線與面,而逐漸明白這些事物意義。
那時印象最深刻的經驗則是,彼時的旅伴想要走訪羅馬的「一眼看三國」,只知道這個行程充滿特殊性,卻不確定這行程的實務意義。那時候網路資訊甚至都有限,我們只好盲從旅遊書與部落客推薦,走了長長一小時到了羅馬山丘上,終於到了馬爾他部的綠色大門前。我們偷窺了大門的洞口,看到「一眼見三國」,走進領地裡樸實的教堂,還是滿頭疑惑,甚至備感荒謬,完全不能理解這個景點何以受到這麼旅客吹捧。
直至去年年末因為撰寫且讓琉璃與珍奇匯聚於此:Roger Crowley《財富之城:威尼斯》書摘,才湊然發現,馬爾他部隸屬於一個被視為聯合國觀察員的古老組織:馬爾他騎士團。它的前身,正是於西元 1099 年成立,由法蘭西貴族以及朝聖者組成的「醫院騎士團(Knights Hospitaller)」,是過去十字軍東征三大騎士團之一。而也因為後期掌握大量來自中東以及北非的香料,是歐洲歷史上富有且著名的宗教軍事團隊
騎士團作為十字軍東征(crusade)的產物,其成員雖然是以歐洲基督徒為核心,但由於東征的原因,多成立於耶路撒冷,而後由於宗教領地以及權力的爭奪,流散歐洲各地。而十字軍東征的經濟掠奪意義也一定程度是在物質、榮耀、權力上打轉。宗教性服飾,以及征戰軍裝的雛形,也逐漸演變成當代時裝的版型,或是持續成為如今新興創作的啟發。
Zendaya, 2018 Met Gala
2018 年的時尚慈善募款盛事 Met Gala 以「天賜美體:時尚與天主教意象」為名(Heavenly Bodies: Fashion and the Catholic Imagination)即是從這些宗教意象作為發想起始。如今火紅全球的 Zendaya 當年即以義大利品牌 Versace 設計的「聖女貞德(Jeanne d'Arc)」形象橫掃媒體版面。銀色基底與垂墜的織品裝飾,勾勒出華美卻聖潔的女性形象。Versace 可謂是這些好萊塢明星之外的最大贏家。
經濟學人在多年前訪問 Versace 的設計當家 Donatella Versace 時,Donatella 就在家庭的自述中說明:即便家人對天主信仰並不算狂熱,虔誠的母親依舊日夜提點聖經內勾勒的道德誡律,而神聖與罪惡也因此成為了他們童年的核心。我在羅馬街頭晃蕩時,也曾無意間經過小巷裡專門賣給神職人員職業服飾的店面。紅衣主教身上的刺繡;教宗身上的披肩、袖口、十字絲帶繡。對稱與繁複花紋相互交雜,我在店外都為這些千年設計讚嘆。衛報曾經以《Divine inspiration: how high church led to high fashion》一文詳解教堂體系對於時裝設計的啟發。我想對 Versace 一家而言,宗教帶來的瑰寶除了形而上的靈性寄託,神職人員衣著與教堂內令人震懾的點綴,或許更是他們難以割捨的精神養分。
但話說了這麼多,回到多年前我對「一眼見三國」的問題: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景點?又為什麼會吸引這麼多人慕名而來呢?
22 歲的我,看到的僅是鑰匙孔裡鬱鬱蔥蔥的綠色,是物理上三個國家的現世呈現。但其實這裡我應當要看到的,是醫院騎士團為了服侍上主,流連於耶路撒冷與梵蒂岡,並在千年來帶著榮耀與財富顛沛征戰,而終長眠於此的故事。這場顛簸卻如史詩般的行旅,也正是只有在宗教上與歷史上都極端瑰麗的羅馬,才可以留存,並且依舊讓眾多現代的設計師流連忘返。
Dolce & Gabbana A/F 2013 Ready-to-Wear
我這趟旅程下來,一方面重新回味了過去曾經忽略的文化要素,也一方面見識到了自己在這多年來智識與體驗上的敏銳成長。而俗塵和聖世作為光譜上的兩端,他們相互呼應,也又彼此映像,或許在義大利的語境中,不變的是義大利人面對它們的熱情,以及從中一代又一代獲得啟發的生命之愛吧。

文化有情,創意有價——《文化商業摘要 The Business of Culture》是一個著眼於文化組織企業化,或甚至是商務企業人文化的思考專欄,期待藉由專欄創作讓更多台灣的商業人與文化人理解跨界的應用方法,理解到好的文化產品與服務可以有更高的定價空間,更強大的社群影響,以及更深遠的價值認同。
如果你認同我的理念,抑或你也想知道跨界思維的可能性,或甚至你也想一起腦力激盪。歡迎追蹤留言、贊助以及加入 Vocus Premium,就能即時獲得好內容。臉書專頁也會定期整理推播重大商業新聞,跟我的即時評論,詳知世界動態。
讓我們在思索的過程中,一起開創出下一個世代的亞洲文藝復興。
903會員
61內容數
商業知識應用的範圍極廣,文化價值交換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市面上較少針對廣義文化企業的系統性地整理,也較少評論者以管理角度提出讓這些企業能夠有機發展、自給自足的思考方針。我將自己定錨為人文與商業相輔的實踐家,希望藉由所學提出應用策略框架,使更多亞洲文化商業體能用嶄新的角度,帶來下一波的文藝復興。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