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Reddit上看到一個笑話,稍作改編但笑點不變:
清早的公車上,一個建中生和中山女中生坐在一起。建中生鼓起勇氣問:「想玩個小遊戲嗎?妳一定會喜歡。」
女中生只想睡覺,不想理他。建中生又說:「我問妳一個問題,妳如果答不出來,就給我十塊。然後換妳問我,如果我答不出來,就給妳二十塊。」
女中生只想睡覺,不想理他。建中生只好說:「好吧,如果我輸了,我就給妳一百塊。」女中生點頭。建中生問:「地球到月球距離幾公里?」
女中生根本沒想,拿了十塊給他。建中生興奮地說:「好,換妳了。」
女中生懶洋洋地問:「什麼東西上山時有三條腿,下山時卻會變成五條腿?」建中生想不到,他拿出手機google,又傳訊問同學,搞了好一陣子。女中生則開始打盹。
二十分鐘後,建中生投降了。他先掏出一百塊給女中生,然後問:「答案是什麼?」
女中生根本沒想,拿了十塊給他,然後說:「換我問了。」
這是一個賽局:雙方在既有規則下競爭金錢利益,而且看來會重複好幾次。當然,規則看來對建中生而言風險更大,因為他如果輸了就得要付出更多,但他的答題能力如果很強,就可以相當程度彌補這一點。
不過女中生找到了一個無風險套利模式:在自己提問時,準備一個根本不會有答案的問題,並在對方提問時直接投降。這樣一來一往,每回合可以直接賺取九十元的利益。顯然,這個賽局重複越多次,所得利益就越高。
建中生不太可能一直容許這種必輸結果。他或者修改規則來打破套利模式,譬如要求對方必須問有明確答案的問題,或者乾脆直接退出賽局(我不玩了!)。
事實上,許多學者會試圖用賽局思維,來分析社會上的一切競爭、合作、風險與相應策略。而各種賽局當中的最終贏家,往往不是想出最佳策略的人,而是有權力有資源去修改規則、重塑賽局結構,再讓它一直重複的人。
或者更直白地說,最終贏家必須能夠做到兩件事:一是把規則修成對自己有利的樣子,二是說服大家規則很公平、繼續玩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