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手との距離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相手との距離感が近すぎる人のほうが、むしろコミニュケーション能力が低い人なんだと思うようになりました。」 - 《なんで僕に聞くんだろう。》

「我反而覺得,跟對方距離感太近的人,才是溝通能力低落的人呢。」

📩翻譯或理解有誤請告知我

這邊的「相手との距離感(きょりかん)」,作者認為距離感抓得太近的人會一直講自己的事,對對方來說根本是很無聊、無所謂的話題,漸漸對方會保持距離,於是本人就更感孤獨。

而「コミニュケーション能力が高い」,是能「能承認自己不知道」及「懂得傾聽」的人,與這樣的人對話會感到很舒服。

說來慚愧,我就是距離感抓得不好的人,經常少了點同理心,變成自己自顧自講,我自覺問題出在「一直想要證明自己」的感覺,而事後反省會發現,剛剛說的那些其實什麼也沒證明,甚至只是顯得自己的知識與目光淺薄而已,然後更加後悔~

期許自己能成為一個更沈穩,更能謙虛傾聽的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un的沙龍
0會員
8內容數
一瞬間反應不過來的那些空白
Chu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1/23
「普通」という言葉に気をとられないでください。時代は変わりました、いろんな環境の人がいます、これからの「普通」は多様性です。いろいろな幸せの価値観があります。あなたがしあわせならそれでいいんです。 - 《なんで僕に聞くんだろう。》 不要太在意「普通」這個詞,隨著時代變遷,大家都來自不一樣的環境,對「
2021/11/23
「普通」という言葉に気をとられないでください。時代は変わりました、いろんな環境の人がいます、これからの「普通」は多様性です。いろいろな幸せの価値観があります。あなたがしあわせならそれでいいんです。 - 《なんで僕に聞くんだろう。》 不要太在意「普通」這個詞,隨著時代變遷,大家都來自不一樣的環境,對「
2021/11/23
⠀「僕は批難や中傷をしてきた相手の言葉ではなく、相手の真意を探ります。手間をかけてまで批難中傷してくるわけです、きっと理由があります。これがわかると、非難や中傷の言葉が一気に弱まり、まったくといっていいほど気にならなくなります。」 - 《なんで僕に聞くんだろう。》 「針對他人的譴責或中傷,我會尋求
2021/11/23
⠀「僕は批難や中傷をしてきた相手の言葉ではなく、相手の真意を探ります。手間をかけてまで批難中傷してくるわけです、きっと理由があります。これがわかると、非難や中傷の言葉が一気に弱まり、まったくといっていいほど気にならなくなります。」 - 《なんで僕に聞くんだろう。》 「針對他人的譴責或中傷,我會尋求
2021/11/20
「ぼくの経験上ですが、批判に反論しても、相手が納得することはほとんどありません。それどころか、反論されることを想定していなかったのか、ふりあげたこぶしをおろすために、論点をすり替えてくることもあります。」 📍ふりあげたこぶしをおろす 書裡就不是寫漢字害我看超久,讓我幫你轉換一下:「振り上げた拳
2021/11/20
「ぼくの経験上ですが、批判に反論しても、相手が納得することはほとんどありません。それどころか、反論されることを想定していなかったのか、ふりあげたこぶしをおろすために、論点をすり替えてくることもあります。」 📍ふりあげたこぶしをおろす 書裡就不是寫漢字害我看超久,讓我幫你轉換一下:「振り上げた拳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算是這幾年才開始看到的類型,不喜歡時常把虛無的正向拿出來當招牌在過濾異己的人。
Thumbnail
算是這幾年才開始看到的類型,不喜歡時常把虛無的正向拿出來當招牌在過濾異己的人。
Thumbnail
最近這幾日,我發覺和朋友之間的相處變得有些奇怪,又或者說是我自己單方面。
Thumbnail
最近這幾日,我發覺和朋友之間的相處變得有些奇怪,又或者說是我自己單方面。
Thumbnail
「他聽起來是在稱讚我,但我卻感受不到開心。」 「他是在教我沒錯,但更多的時候像是在數落。」 「聊天的氣氛很熱絡,回家卻覺得好累。」 這是最近關於聊天的好問題。有時候,相處上的疑惑,會不禁思考,是他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是話題的問題?還是想那麼多幹嘛?才是問題。 重要的是,彼此願意傾聽。
Thumbnail
「他聽起來是在稱讚我,但我卻感受不到開心。」 「他是在教我沒錯,但更多的時候像是在數落。」 「聊天的氣氛很熱絡,回家卻覺得好累。」 這是最近關於聊天的好問題。有時候,相處上的疑惑,會不禁思考,是他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是話題的問題?還是想那麼多幹嘛?才是問題。 重要的是,彼此願意傾聽。
Thumbnail
從認識自己開始 學習與他人溝通 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多了解自己一點 因為沒有誰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 但相對的因為別人不夠了解你 所以你的一言一行別人不一定能夠理解 人跟人最重要的就是溝通 學會理解他人 溝通並不是為了爭執 而是把你在意的傳達給對方 其實很多時候我也覺得溝通是件疲憊的事
Thumbnail
從認識自己開始 學習與他人溝通 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多了解自己一點 因為沒有誰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 但相對的因為別人不夠了解你 所以你的一言一行別人不一定能夠理解 人跟人最重要的就是溝通 學會理解他人 溝通並不是為了爭執 而是把你在意的傳達給對方 其實很多時候我也覺得溝通是件疲憊的事
Thumbnail
要怎樣自我揭露、展示真誠,做進一步的被認識、被理解?
Thumbnail
要怎樣自我揭露、展示真誠,做進一步的被認識、被理解?
Thumbnail
在與人交流、相處時,最難拿捏的就是彼此的距離,有時超越了分寸,心裡會感覺不舒服,這都是非常正常的。 這時,我們可以試著跟對方坦承溝通:「我其實不太喜歡這樣,因為…」 很真誠地與對方討論、溝通,對方基本上應該都可以理解。 但當然也可能會遇到一些人,會反過來指責: 「這樣還好吧? 又沒有什麼!」
Thumbnail
在與人交流、相處時,最難拿捏的就是彼此的距離,有時超越了分寸,心裡會感覺不舒服,這都是非常正常的。 這時,我們可以試著跟對方坦承溝通:「我其實不太喜歡這樣,因為…」 很真誠地與對方討論、溝通,對方基本上應該都可以理解。 但當然也可能會遇到一些人,會反過來指責: 「這樣還好吧? 又沒有什麼!」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舒適的距離到底該怎麼界定或者維持? 交會之後,錯身朝迥異的方向前進頭也不回?或者並行一段時間、爾後各赴前程就好? 最穩定的,是平行線嗎? 但,有沒有可能,在看不見的方向、角度、維度,根本早就漸行漸遠,甚至,從來沒有靠近過?所有交會與平行,都只是單一介面的表象,或者想像? 俗稱的,冷了。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舒適的距離到底該怎麼界定或者維持? 交會之後,錯身朝迥異的方向前進頭也不回?或者並行一段時間、爾後各赴前程就好? 最穩定的,是平行線嗎? 但,有沒有可能,在看不見的方向、角度、維度,根本早就漸行漸遠,甚至,從來沒有靠近過?所有交會與平行,都只是單一介面的表象,或者想像? 俗稱的,冷了。
Thumbnail
除非離群索居,否則人一定會和他人進行互動。不少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人進行「有意義的深入互動」(deep and meaningful conversations)有益心理健康。然而,現實生活中為何人們卻較少這麼做?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最新研究怎麼說。
Thumbnail
除非離群索居,否則人一定會和他人進行互動。不少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人進行「有意義的深入互動」(deep and meaningful conversations)有益心理健康。然而,現實生活中為何人們卻較少這麼做?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最新研究怎麼說。
Thumbnail
以觀察, 感受, 需要, 請求和所發生的事件拉出一個空間, 讓溝通的門有機會敞開, 進而有機會達成共識而非開啟另一個爭執的戰場
Thumbnail
以觀察, 感受, 需要, 請求和所發生的事件拉出一個空間, 讓溝通的門有機會敞開, 進而有機會達成共識而非開啟另一個爭執的戰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