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間屬於不同的分類方式
有些人不喜歡沒能力了解自己的人,像是我。
這種相處的感覺,像是發現對方的範圍與極限,同時也是發現自己的範圍與極限。會知道對方就是跟自己屬於不同範疇、不同的分類維度,說穿了,彼此之間不同掛。
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意味著我認為我了解對方,而對方與我處於某種不對等的狀態。如此不對等的狀態,將在不久的未來導致彼此間沒辦法相互理解與接納。
細究其中原因,可能是因為特質限定,或是認知思維模式、行為上的差異,或是時間空間的錯位(在其他的時間、其他的場合,或許就合得來也說不定),這些捷思與偏見最終組織成強而有力的阻礙,讓我難以無條件去接受每個某些人。
儘管知道人有很多矛盾的面向,成長過程與處事態度也天差地遠,要想理解與被理解是極其困難的事。但很難不去自我設限,認定沒辦法喜歡那些沒能夠了解自己的人。
就算知道這份距離感是經過過濾加工製造出來的,是自己製造的,也還是沒辦法擺脫相處過程所產生的不舒服意識,僅能依靠某種程度的距離感作為維持。
現階段彼此的關係無法加熱,冷處理也無妨
就算是相處很久的家人、親朋好友,難免依靠這份熟悉的距離感維繫,那麼要怎麼樣的自我揭露展示真誠做進一步的被認識、被理解則有一定的難度。
另一個隨之而來的現實則是,顯露真誠的瞬間,如何才能不去覺察到自己的害怕以及造成對方的擔憂?
由於對方對於「揭露」不僅沒有準備。就連揭露的程度與方式也各有自身的考量,甚至很可能某一方或雙方隨即展示出自我保護的應對模式。
一旦查覺到對方的自我保護,無論縮不縮回合適的社交距離,都會導致任一方或雙方感到為難,進入幽暗修羅場。
彼此在生活背景、經驗、認知與習慣個性上的差異,雖然是那麼的理所當然,但要想能夠適當的揭露自我,被適當的理解則困難重重。
對於無法切割,嘗試維繫關係的人,或許可以先試著接納對方、再隨著時間調整理解與被理解的節奏。
對於可以切割的人,假如能夠試著不做切割,放著放著,或許能夠產生新的契機。
像是有些朋友儘管認識多年鮮少聯絡,偶爾有機會聊幾句話,也可能為這段友誼增添小小的火花,漸漸體會到,只有10%的了解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