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設計師有女生喔》講座回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請在10秒內舉出至少3個台灣女性設計師!」 腦中一片空白的你,是不是也曾懷疑設計科系這麼多女性,為何卻消失在媒體與社會之中? 難道,做設計的女生真那麼少嗎? 本次講座邀請獨立平面設計師 Misc:林佳齡(以下簡稱:Misc),並與同樣出身設計背景的主持人:刺青師陳路(以下簡稱:路),前來分享被埋沒的女性設計師作品,對談各式性別現象。

路:在講座開始前,想先跟大家聊一下今天活動名稱《原來設計師有女生喔》,相信很多關注女性權益的朋友聽到講座命名,覺得問題不太禮貌,但實際去想,這是很多女性在職業或職場上會遇到的困境,所以今天我們就是來破解《原來設計師有女生喔》的這個問句。

Misc:我也想回應一下這一次的主題,其實我自己一直以來都不喜歡性別被分化,所以剛看到有些人活動留言表達不滿,可是我覺得這代表大家都看到男女的權益應該是平等,不應該被分別,可以不用對這個名字生氣,畢竟這是一個提問,希望能引起更多討論。

路:請您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

Misc:我投入設計很多年了,目前主業也是以設計為主,做很多影集、電影、專輯還有其他藝文產業的工作,不過大家會開始注意到我,大概是從《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個作品開始,也有些人可能是從我的podcast《設計師的仙界的傳說》認識到我。

(圖片來源:Misc Lin)

(圖片來源:設計師的仙界傳說Facebook)

路:您是在幾歲的時候,發現自己想要做設計?

Misc: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從幼稚園開始,然後國小、國中就很愛參加畫畫比賽,但我不是什麼科班出身,是在念了高中廣設科,開始對電腦有興趣後發現我好像可以做設計,所以我算是蠻早就發現自己想要做的,在圖像方面有很強的興趣這樣。

路:目前設計系上其實都是男生少、女生很多,但是對於各式媒體平台上比較容易看到的設計師反而是男生,請問您對這個現象有什麼看法或觀察呢?

Misc:以前我也有這樣的疑惑,但是在這幾年的觀察下來,我覺得有找到原因,可能真的就是左腦跟右腦,還有生理構造上的差別。雖然不想承認,可是我覺得真是這樣,這也出現在各行各業上,雖然我也不喜歡被分化,但女生可能真的在情感上比較豐富,男生則會對於怎麼賺更多錢而感到好奇;然後在體力上也有不同,我以前20幾歲的時候可以天天熬夜也不會影響身體,但我現在已經無法頻繁熬夜,但相對許多男性的設計師到了3、40歲卻從來沒有這樣的困擾,所以我覺得是生理的關係還有整個構造的不同,才會導致說現在會覺得線上的設計師都是男生比較多。

然後在自媒體時代,如果你很懂得社群經營就很容易讓人看見,所以還是回到你對自己有多少期望?你真的很希望更多人認識你或看到你嗎?那你努力在作品本身之外,還得去做的就是社群經營,那女生是否比較沒有自覺要做社群,我覺得那就只是一個機率,就只是剛好而已。

路:這個會不會也跟社會刻板上要求男性要養家餬口的期待有關呢?

Misc:我覺得也有,從原生家庭出生、從教育開始,包括像我們家也不免都會遇到父母對於男生、女生有各自的期待,所以其實得從源頭說起,其實也是教育,過去的教育的確會對男性和女性去分化的教育,導致在潛意識上影響價值觀。

路:那對於社會上大多把專業人員預設為男性,那您自己對於被稱為「女設計師」這件事有沒有什麼想法?

Misc:我以前蠻排斥的,因為大眾不會去講「男設計師」,那為什麼要叫我「女設計師」?好像女設計師很稀有一樣,但現在我會覺得明白,很多觀念是需要需要教育的,對方認知到我是男是女,其實沒有那麼重要,重點是我可以拿出實力,好好利用我自己的工作上的特質與優點。標籤都是人家給的,當你可以用實力或專業說服對方的時候, 他們也不會在意你的性別,大家如果都去除標籤化,專注於所做的事,社會大眾,包含你的業主其實都會改觀。

路:那在視覺設計這一塊,女性有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Misc:我覺得就像前面講的,可能會多了很多情感類的東西,但像我在過去把作品放在線上,很多人會以為我是男生 ,很多人會把作品散發出的氣質來判斷設計師的性別。不過現在的社會不論性別,情感和理性的東西已是互相交流的了,我現在已經不會說女生做的作品就一定是怎麼樣,或具有哪些優勢,我覺得這樣的界線模糊是相當好的。

路:我也覺得界線模糊也是好的,像在以前男性可能不被鼓勵表達情感,不太能做情感奔放的男孩,那延續這題,所以您覺得許多特徵其實是個人特質,與性別無關?

Misc:的確應該是回到個人特質,像我的外表可能是比較柔的,但在工作上我是比較硬、對自己很嚴格的,而我的個人特質也是情感豐富的,這就會表現在我的作品裡。但我也遇過因為自己是女生而沒有被選擇的情況,他們直接和我說:「因為長官擔心我是女生,對這種題材可能比較不熟悉。」剛開始的確會挫折, 但我慢慢也覺得沒有關係,畢竟有時你硬要去證明也不一定能夠證明出什麼。當然這還是比較常出現在長輩或者是一些比較保守或傳統的人身上,當年齡往下修,大家對於設計師性別已不太會如此去做分化了。

路:那就您的生理性別是女生來說,除了您剛剛講的情緒上、體力上的差異外,您覺得性別對設計師這個角色還有什麼影響?這些天生的差別有辦法改變嗎?

Misc:我真的覺得還是是體力呢,像女生每個月有生理期,這真的很吃虧,連我的客戶都常常跟我說,請好好把身體養好。我時常羨慕我的男性設計師朋友但可以不用休息一直衝,我覺得影響最大的就只有這個,而消除差異上,我有試者藉由運動來改變體力上的差異,但在體力之外的差異,大多還是回歸到個人特質之上,好好去表現出自己的特質,來讓喜歡你這個特質的人來找到你就好。

在直播攝影棚中,由陳路與Misc對談設計圈的性別現象與議題。

路:您曾參與Ladybug計畫,到目前為止是否有收到什麼回饋或是帶給您的反思呢?

Misc:李君慈蠻早以前就有跟我提過Lady bug這個計畫,當時她是邀請很多女設計師一起辦展,我看完展後,覺得她辦這個展的出發點真的很好,讓大家注意到設計師也有女生。而Ladybug就是一個網站,提供給女性設計師去曝光作品,去年她便向我問能不能提供作品給當時快架好的網站,後來也的確讓一些人透過這個平臺認識到我。我覺得台灣有人做這樣的事情真的很好,可以給大家一個機會去認識更多台灣的女性設計師,雖然有些人也會說這個計畫本身也是一種分化,但我倒認為Ladybug就像今天的講座主題一樣,能夠引起討論、引起關注都是好的,代表大家對性平開始有更多自主意識。

Misc的作品相當豐富。(圖片來源:Misc Lin)

Misc的作品相當豐富。(圖片來源:Misc Lin)

路:台灣設計圈相較其他設計產業已相對友善,但女性還常重要的議題:結婚。女性在傳統上在姻關係內有比較多的要求,您對兼顧家庭與職場的設計師有什麼樣的想像?

Misc:我覺得可以兼顧真的是一件非常厲害的事情,不分性別都真的很厲害,回想我當年在設計公司沒日沒夜的工作,我自己的家人都顧不了。我剛才想了一輪在業界裡很有名的設計師,好像大多還沒有結婚生子,可能熱愛工作會比較難去組成家庭吧。但在業界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個人名義接案,跟另一種是背後有公司支持。個人接案者得去經營社群,還得思考公司的經營,要花很多時間,然而在公司品牌下工作,也有很多的設計師也很厲害,但因為有公司團隊支持,所以不分男女,許多都已經成立家庭。

路:您之前也在設計以外的產業待過,那在不同產業中,有沒有在職場工作得不錯,然後走入家庭就離開了的情型呢?

Misc:說真的,各行各業都會遇到,我曾經待過精品商,當時也是設計師的身份,整個團隊都是女生,當時一遇到員工懷孕了,老闆就頭痛,這可能跟那個老闆的思維有關,他覺得員工是可以被取代的,女性員工懷孕了,與其留職停薪不如找一個新的。不過我覺得要回到問題的核心,兼顧家庭與職場這件事,你得和伴侶好好溝通。因為當你進入家庭之後就是合作一場團體戰,凡事都是可以被溝通的,畢竟你會進入家庭,是因為你的家人愛你,大家是可以溝通的。那如果你是自己獨自一個人撫養小孩的話,我覺得也還是可以,或許在「當稱職的母親」這件事上不要太完美去要求自己,只要有規劃的安排時間,盡力了就好。

路:您覺得女性典範的存在,對學生有什麼樣的意義?Misc在學時期跟現在是否也有心目中的女性典範?

Misc:我的女性典範都是搖滾樂手,像Patti Smith,大家可能知道她是一個很前衛的搖滾樂手,但我覺得「女性典範」本身並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我希望可以去標籤化,不必把眼光放在「她是女生設計師」這件事情,而是因為自己喜歡這件作品。我喜歡聽搖滾樂,對樂手們的「作品」都會很有興趣,那些就會是我設計的養分,回歸到關注「特質、作品」的本身,讓這些成為典範即可。像我很喜歡福田繁雄、馬諦斯與達利,但我不是因為他們是男生所以注意到,而是因為他們的作品。社會上對女性平權的意識越來越高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我們也得丟掉很多對於女性既有的思維,就像在職場上生理男跟生理女都有各自的優勢,這件事情也不需要去否認,如果核心的理由真的是因為生理的,那我們就去接受吧!把思維上、思考上的去除就好。

路:觀眾向您提問,想問您會不會覺得設計圈已經飽和了,能力不夠頂尖的話會不會容易被淘汰?

Misc:我覺得不會,每個人都會為了生存找出自己的方式,所以你不太需要擔心自己是不是最頂標。而且每個人對於頂標或者是成就的定義本來就不一樣,像是前面提到的,被更多人看見、在線上很有名,就是比較好的成就嗎?也有些人或許不為人所知,但他工作能力很強、接了很多案子,說不定他賺的錢比有名的設計師還多,這對他來講可能也是成就。所以除了對性別要去標籤化外,對於成就這件事情也可以去標籤化,大家去想自己想要什麼,回到自己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SyndAvant 凝聚願意將創意與專長應用於改造社會、推進社會進步之創意人,我們稱之為 Avantist 。這一系列專訪,將帶各位認識這些 Avantist 如何經營自己的專業,運用自身才華與影響力,進而形成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力。

企劃:郭坷
撰寫:張昱傑
攝影:vvaynelinn
校稿:Vera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yndAvant的沙龍
57會員
62內容數
想認識「社會設計」卻不知從何開始嗎?來看看記者揪底🕵️‍♀️關於社會設計的系列報導,跟著阿翻、摳題與貝克出任務🦸🏻!一起深入瞭解社會設計的理念💭、探索國內外具影響力的案例👨‍👦‍👦,成為下一個社會設計行動者吧(。・ω・。)ノ
SyndAvant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9/12
消費者應該有權選擇自己想要的包裝。如今我們能在網路上買到的東西太多了,隨之而生的是大量的包裝耗材。臺灣有一群青年成立了新創公司。他們說:我們想打造更永續的網購生態系。
Thumbnail
2022/09/12
消費者應該有權選擇自己想要的包裝。如今我們能在網路上買到的東西太多了,隨之而生的是大量的包裝耗材。臺灣有一群青年成立了新創公司。他們說:我們想打造更永續的網購生態系。
Thumbnail
2022/06/11
你參加過「森林療癒」的活動嗎? 森林療癒(以下簡稱森療)在台灣的話題度逐年上升,旅行社、飯店、國家公園、森林遊樂園等都陸續主辦過森療活動。也許大家會好奇,同樣都是與大自然接觸,森療與露營、登山、攻頂這些活動的差別是什麼呢?
Thumbnail
2022/06/11
你參加過「森林療癒」的活動嗎? 森林療癒(以下簡稱森療)在台灣的話題度逐年上升,旅行社、飯店、國家公園、森林遊樂園等都陸續主辦過森療活動。也許大家會好奇,同樣都是與大自然接觸,森療與露營、登山、攻頂這些活動的差別是什麼呢?
Thumbnail
2022/01/05
〔記者揪底🕵️‍♀️/綜合報導〕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來到本系列的最後一篇報導啦!看完這麼多人都為社會注入力量💪🏼,你是否也摩拳擦掌,期待成為下一個進擊的社會設計行動者呢?話不多說,趕快和記者揪底來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2022/01/05
〔記者揪底🕵️‍♀️/綜合報導〕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來到本系列的最後一篇報導啦!看完這麼多人都為社會注入力量💪🏼,你是否也摩拳擦掌,期待成為下一個進擊的社會設計行動者呢?話不多說,趕快和記者揪底來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轉貼自臉書。 陽剛、優秀、強者等都是好的、對的嗎?科技不需要和人聯結嗎? 性別和女性不重要嗎? 這篇寫得很細膩,觀察和感受入微。忍不住轉貼,自己保存,也讓更多人看到。 あなん ちぇん(anfranion)   上週二的晚上因為因緣際會,和 林軒田 學長一起回資訊系前瞻營進行了經
Thumbnail
轉貼自臉書。 陽剛、優秀、強者等都是好的、對的嗎?科技不需要和人聯結嗎? 性別和女性不重要嗎? 這篇寫得很細膩,觀察和感受入微。忍不住轉貼,自己保存,也讓更多人看到。 あなん ちぇん(anfranion)   上週二的晚上因為因緣際會,和 林軒田 學長一起回資訊系前瞻營進行了經
Thumbnail
前言 首先,我覺得要先消毒一下🤣 本篇文章很主觀,只是想把本人在112資工系的四年體驗分享給大家。 女生讀資工系相關的心得真的太少了,網上大部分都是八卦版之類的地方在討論XD 所以也想要藉這個機會把最真實的體驗分享給學妹們!希望可以鼓勵跟揭開一些面紗,讓想讀資工系的學妹們勇敢簽下去(?) 關於倒數
Thumbnail
前言 首先,我覺得要先消毒一下🤣 本篇文章很主觀,只是想把本人在112資工系的四年體驗分享給大家。 女生讀資工系相關的心得真的太少了,網上大部分都是八卦版之類的地方在討論XD 所以也想要藉這個機會把最真實的體驗分享給學妹們!希望可以鼓勵跟揭開一些面紗,讓想讀資工系的學妹們勇敢簽下去(?) 關於倒數
Thumbnail
我原以為所有人都跟我一樣從小就知道自己長大後想幹什麼, 「開音響店賣自己設計的器材!」 所以我很少問我的朋友他們以後想做什麼,當老師以後的一段時間裡我也很少問我的學生他們以後想做什麼。 你也許會問,國高中不是有性向測驗了嗎?不是有安排到職場去參觀了嗎?甚至還有短期的實習了嗎? 「照片取自網路」
Thumbnail
我原以為所有人都跟我一樣從小就知道自己長大後想幹什麼, 「開音響店賣自己設計的器材!」 所以我很少問我的朋友他們以後想做什麼,當老師以後的一段時間裡我也很少問我的學生他們以後想做什麼。 你也許會問,國高中不是有性向測驗了嗎?不是有安排到職場去參觀了嗎?甚至還有短期的實習了嗎? 「照片取自網路」
Thumbnail
週日午後,到公館女書店參加《哇!原來這是性別與科技!?》新書發表會。講者講完後,主持人希望大家能多發言,直接請每個人做簡單的回應或提問。想想超多場面是,台上的人問大家有沒有問題,然後換來一陣沉默或是超零星的發問,所以好在主持人這般「簡單且暴力」的作法,才能聽到大家的回饋,我喜歡。
Thumbnail
週日午後,到公館女書店參加《哇!原來這是性別與科技!?》新書發表會。講者講完後,主持人希望大家能多發言,直接請每個人做簡單的回應或提問。想想超多場面是,台上的人問大家有沒有問題,然後換來一陣沉默或是超零星的發問,所以好在主持人這般「簡單且暴力」的作法,才能聽到大家的回饋,我喜歡。
Thumbnail
「請在10秒內舉出至少3個台灣女性設計師!」 腦中一片空白的你,是不是也曾懷疑設計科系這麼多女性,為何卻消失在媒體與社會之中? 難道,做設計的女生真那麼少嗎?
Thumbnail
「請在10秒內舉出至少3個台灣女性設計師!」 腦中一片空白的你,是不是也曾懷疑設計科系這麼多女性,為何卻消失在媒體與社會之中? 難道,做設計的女生真那麼少嗎?
Thumbnail
在我教課的過程中,時常有學生會一直問說:「老師,我這樣做對嗎?」若不是明顯的遺漏畫面或是元件,我通常會想先知道:「你為什麼這樣設計呢?」 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我們做事情很容易像考試一樣,需要有「很明確的答案」才有信心能繼續往前,但對於我來說,每次上課內容,除了知識理念是必須完整的給予學生以外,在設計
Thumbnail
在我教課的過程中,時常有學生會一直問說:「老師,我這樣做對嗎?」若不是明顯的遺漏畫面或是元件,我通常會想先知道:「你為什麼這樣設計呢?」 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我們做事情很容易像考試一樣,需要有「很明確的答案」才有信心能繼續往前,但對於我來說,每次上課內容,除了知識理念是必須完整的給予學生以外,在設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