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以為所有人都跟我一樣從小就知道自己長大後想幹什麼,
「開音響店賣自己設計的器材!」
正確來說,在更小的時候,我在作文課時想到的是太空人以及科學家,但是這些都沒有留在我的腦子裡太久,身體不好當不了太空人,功課不好當不了科學家,那時以為只要會動烙鐵就可以,以致開音響店這件事卻一直在我的心裡,直到現在,即使這個夢想如今看來有點不合時宜。
所以我很少問我的朋友他們以後想做什麼,當老師以後的一段時間裡我也很少問我的學生他們以後想做什麼。
不知道是哪個時間點,大概是我開始到偏鄉去教小孩子寫程式之後,我才發現原來這些小孩(相當當年我想開音響店的年紀)都不知道自己長大以後想做什麼,我才開始意識到,原來多數大學生也都不知道,所以我在不同場合,包含在入學面試時,開始問,「你十年後想做什麼?」「你二十年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希望你的墓誌銘上寫些什麼?」
台灣2021年大學休退學人數佔了全部學生人數的15%,台大的學生有半數以上覺得自己選錯了系。這是結果,我們應該去找出原因。
你也許會問,國高中不是有性向測驗了嗎?不是有安排到職場去參觀了嗎?甚至還有短期的實習了嗎?
我也常聽到很多孩子去參加一個活動後,就決定那就是自己想要從事的領域,下一次換一個活動後又變成要做這個新領域。
我們家的J就是這樣。她曾想過要從事烘焙,美髮,美容,西餐,電玩,都是性向測驗或是某一個參觀活動之後的決定,每一次也很快地推翻了。
我心想,你不是一天到晚都在畫圖嗎?J真的是那種畫起畫來可以幾天都專注在畫圖,連吃飯睡覺都不太管。
我們家的D的性向則很清楚-語文,我也覺得是,她很小就可以寫一兩萬字的小說。但是她從來都不想走這條路,反而選了條她的性向測驗即使不是相反的路-資工。
我納悶著。一陣子後,我問她原因,D說,把程式寫出來感覺就是很爽。雖然她現在寫的都是小程式,但是我可以看到她持續有小小的進步。
我慢慢可以體會,當一個人願意持續長時間做一件事時,不管她的天賦是不是適合這個工作,她都可以在經過經年累月的從事後把一件事做到一個一般人做不到的地步。
一個最大的誤區就是,我們往往會用這個領域的最高標準來評斷一個孩子想做的事,例如講到畫畫就想到達文西。一個人可以好好的開心的做一件事,加上有飯吃,就夠了。
想太多與說太多都不能算是真的,持續做下去才是真的。
我在留言處推薦大家聽一個podcast,這是
何琦瑜 與 林研希兩位前輩討論到選擇人生道路方向的方法。這是一系列的podcast,非常值得大家來聽。
「照片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