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談到關於「選擇自學」的人所需具備的特質…
包括認清「自學並不適合每一個人」的事實。
以個人特質來說,首先:
① 要懂得對自己的學習狀況跟進度負全責
「自由學習」伴隨的是「自律」
② 願意自己去找答案的耐心和細心
是否願意接受自學的缺點?
制定讀書計畫前還需要先紙上談兵一下,我們需要:「分析研究的能力」
事前的詳細分析,才能讓學習計畫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分析「自己」跟「找出問題所在」:
①了解自己很重要
知道自己能接受什麼?不能接受什麼?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的喜好很重要
這也會攸關到學習方式的選擇
比如:討厭配合別人的學習進度、很宅不喜歡出門、懶得打扮…等等都算是
當然也有可能恰好相反… 討厭自己埋頭苦讀、不喜歡自己找答案、無法督促自己學習…等
②自己的缺點在哪
分析缺點時通常分為「外在」跟「內在」兩個因素,如果是體育員,在幫自己規劃訓練計畫時,往往都要把外在因素(體力、腳力等)計算在內,慶幸的是學外語時不需要考慮到這麼多。
以外語來說,在學習一段時間之後,我們會發現自己在「聽說讀寫」四樣能力中,某一方面的能力明顯較弱。
比如我一開始對於聽力特別弱,我自己也隱隱約約感覺到自己有抗拒去聽的傾向,所以我就會另外針對聽力制訂專屬的改善計畫。
如果不針對特別弱的部分去改善,那它就會成為我邁向理想目標的絆腳石。
③找出問題所在
為什麼學了很久卻講不出口?是因為不熟悉結構?助詞?還是時態?
理性地看待自己遇到的問題,並試著去分析、對症下藥。
一開始學習一個新語言時,碰到的問題一定是最多,因為全部都是問題。
不過不用心急,一步一步來,可以挑選好一個主題:比如,可以先從「了解整體結構」下手。
或者還有一個更偷吃步的方式,那就是把常用的表達方式、句型直接練熟,可以直接派上用場,但是如果要進一步紮實自己的語言根基,那就要需要一步一步慢慢來(不過成效不會慢到像學校英文教育這樣慢)
給個參考:我自己是從結構開始,接著才到助詞、時態變化… 一路這樣學下去的
跟許多課程會從「動詞ます形變化方式」「名詞變化方式」「時態變化」等先下手的略有不同。
*我一開始在實體課程花了兩三個月都在學這些,幾個月後發現自己卻還是對日文結構沒有一個系統性的觀念、組不出一個像樣的句子,對此感到沮喪,所以才放棄了實體課程,開始自己去研究市面教材的。
為什麼學了好一段時間,日劇、節目裡日本人講的話都還是聽不懂?
有兩大可能的主要原因:
①他講太快,壓根沒聽到
②有聽到,但是沒聽懂
在一開始自己也是如此,算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吧!
不習慣母語人士的速度的話,很容易會「沒聽到」
除此之外,雖然我們會在課堂上學習到「正確的發音」,但有時候母語人士反而不會發音發的字正腔圓,(個人覺得)原因是因為我們在講話時會傾向以「最省力」的方式說話。
單字聽起來是一回事,但是跑到句子裡時又是另一回事了
尤其在英語最明顯,為了讓句子更好唸一些,會產生「連音現象」,或者「把某些氣音的字發音唸成非氣音」、「弱化某些字的發音」等等… 都可以達到省力的作用。
這需要依靠 多觀察母語人士的說話方式 來改善。
去注意他們在句子中是如何發音的、高低音的轉換(抑揚頓挫)
刻意訓練自己的耳朵去聽懂他們習慣的發音方式
有聽到但沒聽懂,可能是因為不夠熟悉
還不熟悉表達方式、句型、單字(學過但是聽到時一時反應不過來)等的,都可能是原因,也有可能是出現完全沒看過的東西。
不過很多時候,除非有針對某個特定主題,不然,在生活中的那些對話,我們通常不會用到太過艱難的字,對方也是一樣,寫出來之後才會恍然大悟原來都是自己學過的字,有很多時候我們都「學過」但還不到真正「學會」。
所以,練習把學到的東西(輸入)用出來(輸出)很重要。
不管是自言自語或者是跟讀練習,只要是可以讓自己持續下去的就是好方法。
線上課程/創作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