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公民課|公民「行動」了嗎?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Photo by Ken Suarez on Unsplash
文/蔡銘宇(大園國際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是指國家採取多元途徑,藉以培養國民具有國家意識,以及獲得有效參與公民生活。就學校裡的公民教育,我期待的概念與理想是指幫助學生獲得各種能力,能夠在不同的社會組織中,採取有效的行動,以保障個人和團體的利益;同時,亦能考慮到其行動對他人能造成的影響的必備知識、態度與技能及獨立思考與批判反思的能力。
拉近我們與社會的距離
秉持上述的理念,部定課程內的公民與社會課程礙於時間與內容等因素,上述理念說真的有志難伸,於是我轉而從其他課程類別著手。
本學期我繼續開設多元選修課程「我們與社會的距離」,內容從媒體識讀、言論自由、國際移工與勞動權到模擬法庭與死刑的思辯等。但礙於議題的日漸多元化、專業度提高、個人思考的局限,本年度首次邀請「Lead for Taiwan領導臺灣」入校一同開設六週的微課程,刺激學生的思辯腦,也滿足需要注入新思維的老師腦。
合作課程由兩個主題所構成,分別是「性專區」、「原住民升學優待政策」,各使用3週6節課,課程主要進行方式都是先說明該議題的歷史背景、核心概念以及目前遇到的爭議點,第二階段才進行小組討論與發表論點、論述。
透過不同的問題設計及搭配相互詰問與教師引導,激發學生不同的想像力。二議題皆為充斥不同觀點、糾葛的議題,也是與學生生活相關、與社會規範相關及與公平正義相關。
觸及敏感議題可以嗎?
上述兩個主題不可否認有點遊走風險邊緣,如「性專區」勢必須簡易分析臺灣性交易產業的相關訊息,應該不會被以訛傳訛說成在鼓勵性交易吧…(開玩笑的),而「原住民升學優待政策」更觸及到資源分配與歷史發展脈絡的爭議。討論的過程裡,LFT的講師都在提醒學生「不要玻璃心」、「就事論事」,因為這就是社會的真實、與社會最近的距離。
課程學習歷程裡,不可否認基於時間問題,無法談論更多、更深刻的來龍去脈,因此將課程焦點置於藉由組內討論、組間提問的模式來打破刻板印象與偏見、對現有不同訊息的理解和重建,最後嘗試更進一步討論與提出觀點。
以「原住民升學優待政策」為例,曾有師長建議討論此議題時不要有「原住民學生」在場,理由主要基於當原住民成為被討論的焦點,極大考驗著理性與感性該如何平衡。思辨的課程討論方式有許多種,譬如不同的提問技巧、假想情境、角色扮演、資料分析等,讓參與者有機會打破本位觀點,能想像自身為站在歷史洪流裡的原住民族,只是此做法少了「當事人」的觀點。
有時思考著,若將原住民學生排除,是否已經預先假定這議題會形成傷害?本議題存有偏頗的意見,對議題不了解可能出口就傷人的心?已假設本議題是必須被討論和扭轉?非原住民都會對此議題有誤解的認知?還有原住民學生或原住民族都支持這政策?(或許以上問號是想太多、見仁見智)
本學期剛好課堂上有一名原住民學生,除了秉持上述提醒學生的原則外,學生的生、心理是第一優先,事前與該名學生說明課程的方向,藉由晤談來了解和調整課程內容,也給予合作講師一些建議。學生本人不覺得本議題有什麼需要避諱的,畢竟公民課本、歷史課本都曾提過,這也是現存的政策,不需要避諱。他也樂意適時分享自己的觀察,同時從當事人的觀點,提出對該政策的認知以及自己的意見。
而其他學生,對此議題都有基本的認識(感謝國中教育階段的老師們),因此在剛開始說明概念與澄清訊息時,學生很有感並已經突破如最易造成爭議的「排擠名額」、「原住民族就是需要幫助」等刻板印象與偏見。後續於討論分析的過程裡,學生透過資料的閱讀與分析,找到自己的立論基礎後,轉化成自己的話語來發表。課程最大的收穫與實踐,是藉由相互討論及詰問的過程,突破思考的盲點,這些過程裡或許也是一種知識的「實踐行動」。
學生如果真的「行動」了…
上述的課程經歷有幸於今年11月底公開分享,當中有聽眾於分享完後提問「如果學生真的行動了,對於學生的安全和不舒服,你怎麼處理?好比在學生眼前有人在禁煙區抽煙,事情發生了,你覺得學生該怎麼辦?」、「那新住民的問題是否也該關注呢?」
聽到的當下心想著公民老師似乎常遇到此類問題,好比意識形態的衝突、政治立場等。提出此問題的深層我認為存在一點謬誤,如針對正在發生的違法事件,如果制止了、行動了就是不安全的嗎?
事情有許多解決的方式,我想更重要的是引導及培養學生判斷當下的情景吧!如拍照取締、好言相勸、撥打市民專線、尋求有關人員協助等,引導學生思考在基於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作出有效、自利的判斷,這會是我更在意的。而新住民的範疇也確實是臺灣社會重要的一環,對我而言很感謝聽眾的回饋,或許未來可以再納入課程設計中,但更想將其視為「議題」而非「問題」,才有機會更多元客觀的認識。
問題需要界定
課程整體的進行過程中,教師的引導過程著重於建構學生的論點及論述,適時補充和引導學生。學生觀點如何呈現、如何為自己的論點說話、如何回應他人的問題,這過程不斷反覆作用著。議題都是正在進行式,進行式代表著未終結,未來的不確定性反而是轉機,不論年紀、民族、職業、地位等都需要面對與討論的,甚至是需要踏出家門透過投票行為決定的。
每一項議題都有許多論點論述,彼此之間亦可能衝突兩難,但關鍵點都需由公民從自身所處的生活場域開始、都須從在地議題開始、都須從對於議題基本的認知開始,知然後行,「如何界定問題」反而成為現在公民教育所需要的。
以課堂中常見且需透過教學討論的議題為例,如近幾年火熱討論甚至成為公民投票案、不斷上演的執政黨與在野黨的糾葛(政黨與選舉議題)、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不同調的議題(公共政策開發、地方自治、文化活動補助的差異、博物館設置的位置等),還有藻礁保育與能源開發、民意代表罷免門檻與民意的對立、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劃分與知情同意權、核電重啟與健康保障等都是真實生活議題與在地化的情境。
過程裡鼓勵學生,未來你們要為這些議題做決定,不管是公民投票、選舉或只是轉發分享,你/妳知道這議題的核心概念是什麼嗎?知道這議題的各方面影響嗎?高中生或許還無法產生實質的影響力,但擁有基本的知識、情意態度,後續的實作及參與才能穩固。
公民與社會的課程只能建立基礎、拋磚引玉,開啟討論的空間,建立意見交流的平台,帶入實體、實際的在地化的議題並予以實踐。教師仍須以學生學習為優先,學生是學習主體,不論是上述原住民族議題或是正在發生的違法事件,學生如果真的「行動」了,我覺得很棒!
實作及參與的前提仍須根基於一定的知識概念與具備良善的情意態度,才有可能實踐!學生若真的行動了,只要基於現有的法律規範和規則,我想都是好事!都是學習!有時候事前作業做足了,大膽一點才能突破,才能離目標更近一點。
░░░我們深信,透過群眾的涓滴支持,才是媒體真正能夠獨立的重要碁石░░░
公庫官網其他平台群眾集資相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社會運動、社會議題的第一手報導。 我們認為,公民團體闡述理念與關懷的媒體空間經常不夠充分,因此我們在社運現場待到陳情者說完話為止,而報導也相對主流媒體冗長許多。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應該……不會怎樣啦!」就是隨便的心態,當它普遍成為做事情的態度時,久而久之就成為一種文化,職場文化、處事文化,但卻也是要命的文化......
筆者於臺中市立臺中二中任教,敝校的「探究與實作: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課程開設於高二上學期。課程主要採取「社會參與行動方案」為實作取徑,學生從生活周遭挖掘其所關心的公共議題......
「終於可以暫時擺脫線上相會,回歸面面相對的課堂了!」暑假結束前夕,心中原本還有些新學期的期待,但一通電話便把人拉回現實……
來談談新竹高中:從教室外說到課堂內 最近一件是名人的小孩不知道岳飛、不認識孫中山,「歷史」成為社會議題,我暫稱這種現象為「浮沈的歷史關懷」,著重某人或某事的知識點。 是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也因為新資料出土或者歷史解釋的差異不斷的重新被認識與書寫,誰會出現在課本中?誰可能會被消失呢?
最近跟班上一起看了,真人實事改編的有關日本補習班的電影,《墊底辣妹》。想起一樣是依據真人實事的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才驚覺台日兩地的補習班文化怎麼差那麼多。台灣的為什麼長歪了?
高中生曠課被扣分還記警告,南湖高中學生訴願獲撤銷。但同學們你們知道訴願有理由的真正原因嗎 ?
「應該……不會怎樣啦!」就是隨便的心態,當它普遍成為做事情的態度時,久而久之就成為一種文化,職場文化、處事文化,但卻也是要命的文化......
筆者於臺中市立臺中二中任教,敝校的「探究與實作: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課程開設於高二上學期。課程主要採取「社會參與行動方案」為實作取徑,學生從生活周遭挖掘其所關心的公共議題......
「終於可以暫時擺脫線上相會,回歸面面相對的課堂了!」暑假結束前夕,心中原本還有些新學期的期待,但一通電話便把人拉回現實……
來談談新竹高中:從教室外說到課堂內 最近一件是名人的小孩不知道岳飛、不認識孫中山,「歷史」成為社會議題,我暫稱這種現象為「浮沈的歷史關懷」,著重某人或某事的知識點。 是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也因為新資料出土或者歷史解釋的差異不斷的重新被認識與書寫,誰會出現在課本中?誰可能會被消失呢?
最近跟班上一起看了,真人實事改編的有關日本補習班的電影,《墊底辣妹》。想起一樣是依據真人實事的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才驚覺台日兩地的補習班文化怎麼差那麼多。台灣的為什麼長歪了?
高中生曠課被扣分還記警告,南湖高中學生訴願獲撤銷。但同學們你們知道訴願有理由的真正原因嗎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寫給公民的40堂思辨課 作者:公民不下課 出版:平安叢書 筆記 貧窮只是沒有錢嗎? 這是一本個個章節都概述一項台灣政策,並在每章節結尾提出疑問讓讀者思考台灣現況遇到的困境以及可能的改革方向。書中四大章節讓讀者從個人、社會、全球化、世界四面向切入,以下整理各大章
Thumbnail
臺中一中學校參與了教育部112學年度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的兩場課程,旨在改善校園族群友善和素養。其中一個課程是人權教育研習,旨在教導學生正確理解人權概念。另一個課程則是原住民族教育主題的多元選修課,旨在讓學生更深入瞭解原住民族相關議題。藉由這些課程,提升學生的族群友善和素養,並消除校園中的歧視事件。
Thumbnail
令人引頸期盼的新住民子女多元文化培育營開放報名至5月3日,今年的主題為社會創新,在五天四夜的課程中體驗職涯探索、創新視野、新創科技、桌遊體驗及專家講師輔導青年創業等精彩課程,進而開拓自身的視野以及前瞻性產業的創意發想。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一直以來我覺得學校是一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先接觸到的小社會,還有適應社會的環境,這個小社會裡面有老師還有學校的總總行政人員跟教學人員去規範學生的行為。 看到一名高中代課老師被特教學生毆打的新聞 詳見→老師被高中生狂毆! 台灣自民國一○三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原來的九年國教延長至十二年,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Thumbnail
  這天我的工作場所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是向外籍教育者介紹以台灣文化為基底的教材。有些台灣老師反映應該要國際化議題多一點,像是女權議題、穆斯林議題或是人權議題,這些問題是台灣老師比較不知道的,如果有外國老師可以在這些議題上表達的更生動。   我是比較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是很理
Thumbnail
透過課堂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臺灣民主發展歷程,以及總統的職責。讓孩子在閱讀政見,以及進行課間提問時,自由發揮並理性思考,培養尊重不同意見的觀念。
Thumbnail
台南一中「對於原住民族你所知道的是?」:「原來我們這麼近——原民青年的自媒體行動」 及至去年2023年,都還有些校園發生對原住民歧視等惡意事件,甚至上了新聞引起譁然。 而台南一中申請了國教署「原住民族教育校訂課程計劃」,並設計同學可以自主選修的彈性學習課程「對於原住民族你所知道的是?」讓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寫給公民的40堂思辨課 作者:公民不下課 出版:平安叢書 筆記 貧窮只是沒有錢嗎? 這是一本個個章節都概述一項台灣政策,並在每章節結尾提出疑問讓讀者思考台灣現況遇到的困境以及可能的改革方向。書中四大章節讓讀者從個人、社會、全球化、世界四面向切入,以下整理各大章
Thumbnail
臺中一中學校參與了教育部112學年度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的兩場課程,旨在改善校園族群友善和素養。其中一個課程是人權教育研習,旨在教導學生正確理解人權概念。另一個課程則是原住民族教育主題的多元選修課,旨在讓學生更深入瞭解原住民族相關議題。藉由這些課程,提升學生的族群友善和素養,並消除校園中的歧視事件。
Thumbnail
令人引頸期盼的新住民子女多元文化培育營開放報名至5月3日,今年的主題為社會創新,在五天四夜的課程中體驗職涯探索、創新視野、新創科技、桌遊體驗及專家講師輔導青年創業等精彩課程,進而開拓自身的視野以及前瞻性產業的創意發想。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一直以來我覺得學校是一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先接觸到的小社會,還有適應社會的環境,這個小社會裡面有老師還有學校的總總行政人員跟教學人員去規範學生的行為。 看到一名高中代課老師被特教學生毆打的新聞 詳見→老師被高中生狂毆! 台灣自民國一○三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將原來的九年國教延長至十二年,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Thumbnail
  這天我的工作場所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是向外籍教育者介紹以台灣文化為基底的教材。有些台灣老師反映應該要國際化議題多一點,像是女權議題、穆斯林議題或是人權議題,這些問題是台灣老師比較不知道的,如果有外國老師可以在這些議題上表達的更生動。   我是比較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是很理
Thumbnail
透過課堂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臺灣民主發展歷程,以及總統的職責。讓孩子在閱讀政見,以及進行課間提問時,自由發揮並理性思考,培養尊重不同意見的觀念。
Thumbnail
台南一中「對於原住民族你所知道的是?」:「原來我們這麼近——原民青年的自媒體行動」 及至去年2023年,都還有些校園發生對原住民歧視等惡意事件,甚至上了新聞引起譁然。 而台南一中申請了國教署「原住民族教育校訂課程計劃」,並設計同學可以自主選修的彈性學習課程「對於原住民族你所知道的是?」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