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受他人影響 — 我需要傾聽他人意見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在我們很多的教練個案中,常常有人提到自己受他人的影響很深,且這些人大多是自己的重要他人:父母、朋友、手足、老師或是愛人。
他們對我來說很重要,但…我需要聽他們的嗎?
要聽他們的意見?或是…自顧自地走自己的路?
或許這是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很值得思考的一個議題。
有人會認為,不要聽太多別人給的意見,自己應該做自己人生的主導者,在這個資訊爆炸的社會裡,我們已經受外在意見影響過深,太少去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了,我們應該勇敢去做自己。
也有人認為,別人的意見是可以幫助到自己的,透過別人的視角,可以看到更多自己看不見的盲點,我們影該把自己打開,擁抱這個世界的多元性,接納更多的意見與觀點。
有些人也會選擇性地接受,選定一些自己信任的人、自己的精神領袖、role model… 採納他們給的建議,因為這些意見通常對自己有效。
也有人認為平衡很重要,與自己的重要他人意見不同時,要適度配合、 適時溝通,但也不過度勉強自己,讓彼此還是能維持在一個良好的關係。
或許,這題的答案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每個人都面臨著不同的生命課題,要信任的人、要維持的關係、自己的價值觀、要採納的建議都不同。
我們可以選擇適當忽略一些聲音,或許,我們也可以傾聽各種意見,但聽了之後我們該怎麼消化這些聲音、怎麼定義這些意見,都該是由自己來主導,永遠保有最後的決定權。
你認為呢?
— — — — — —
AndAction 教練
困境突破x生涯探索x目標管理
一對一個人教練引導,展開系統性的成長計畫,我們挺你,創造你想要的改變!
更多關於教練、課程、活動都在這裡:bio.site/andaction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會員
47內容數
【框架束縛】社會環境氛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很多人有時候無法鎖定自己的目標,會覺得耳邊很多聲音,親朋好友、社會同儕、社群媒體的聲芸芸、……,那些是對的,那些是錯的,哪些好像又跟某些矛盾衝突,好煩。 事實是,你聽從的建議通常是建議背後的情緒記憶和情感因素,而不是建議本身與你需求的貼合度。 譬如說你會說你媽媽反對你去國外發展,但你媽媽「從來沒
Thumbnail
允許別人做自己,你才能真正的做自己。不試圖改變任何人,包括尊重對方有自己看事情的角度、處理情緒的方法。 在對方沒有提出需要建議的狀況下,充當一個稱職的傾聽者。 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套用在別人身上。更不要帶著批判性的思維,試圖提供他人任何的情緒價值。 不請自來的建議,往往帶有濃厚的個人主義。即使心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面臨他人做出我們認為不正確的選擇,無論是朋友的投資決策還是親人的教育方式,這種情況讓我們心中產生想要干涉的念頭。然而,插手他人的決定不一定會被感激,反而可能破壞彼此的關係。本文探討在親友的行為中,何時應該尊重他人的選擇,並論及生命的道路應該由他人自行體會。
Thumbnail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常會遇到許多不同的聲音——來自家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的意見和評價。這些意見有些是真心的建議,有些則是無心的批評,但不論其意圖為何,都可能對我們的內心產生影響,甚至讓我們開始質疑自我價值。然而,若我們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最終可能會失去自己,迷失在他人的評價中。因此,我們應當學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常常會受到別人意見的影響,無論是來自親友的建議,還是社會對成功的標準,這些聲音常常會成為我們前進的障礙。或許你曾經感到迷茫,不知道該如何在這些聲音中找到自己的方向。這時候懂得授權自己去擺脫框架的束縛就重要。
我們需要理解在自己心中的好不見得是他人心中的好。 我們所認為的不好也不見得是別人認為的不好。 我們需要理解自己希望他人能避免遭受的挫折,或許是其生命中必經的重要轉折。 莫以自己對生命樣貌片面的認識,輕易插手他人的人生課題。
Thumbnail
在聽取意見時,不需要聽進每個人的想法。選擇對自己有幫助的意見,需要一些經驗來分辨哪些是真正有幫助的。
你應該有被別人說過「你有在聽我說話嗎?」的經驗,一是真的沒在聽,二是有聽沒有懂,三是有聽懂,但不同意對方意思之外,還一直給建議或自己的想法,對方沒被接受還被教育。 因此不開心說你「沒在聽」很正常,建議做法是接受對方的想法不同,對方想知道你的想法時你再說。 「溝通」與「教育」的差異 接下來我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很多人有時候無法鎖定自己的目標,會覺得耳邊很多聲音,親朋好友、社會同儕、社群媒體的聲芸芸、……,那些是對的,那些是錯的,哪些好像又跟某些矛盾衝突,好煩。 事實是,你聽從的建議通常是建議背後的情緒記憶和情感因素,而不是建議本身與你需求的貼合度。 譬如說你會說你媽媽反對你去國外發展,但你媽媽「從來沒
Thumbnail
允許別人做自己,你才能真正的做自己。不試圖改變任何人,包括尊重對方有自己看事情的角度、處理情緒的方法。 在對方沒有提出需要建議的狀況下,充當一個稱職的傾聽者。 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套用在別人身上。更不要帶著批判性的思維,試圖提供他人任何的情緒價值。 不請自來的建議,往往帶有濃厚的個人主義。即使心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面臨他人做出我們認為不正確的選擇,無論是朋友的投資決策還是親人的教育方式,這種情況讓我們心中產生想要干涉的念頭。然而,插手他人的決定不一定會被感激,反而可能破壞彼此的關係。本文探討在親友的行為中,何時應該尊重他人的選擇,並論及生命的道路應該由他人自行體會。
Thumbnail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常會遇到許多不同的聲音——來自家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的意見和評價。這些意見有些是真心的建議,有些則是無心的批評,但不論其意圖為何,都可能對我們的內心產生影響,甚至讓我們開始質疑自我價值。然而,若我們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最終可能會失去自己,迷失在他人的評價中。因此,我們應當學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常常會受到別人意見的影響,無論是來自親友的建議,還是社會對成功的標準,這些聲音常常會成為我們前進的障礙。或許你曾經感到迷茫,不知道該如何在這些聲音中找到自己的方向。這時候懂得授權自己去擺脫框架的束縛就重要。
我們需要理解在自己心中的好不見得是他人心中的好。 我們所認為的不好也不見得是別人認為的不好。 我們需要理解自己希望他人能避免遭受的挫折,或許是其生命中必經的重要轉折。 莫以自己對生命樣貌片面的認識,輕易插手他人的人生課題。
Thumbnail
在聽取意見時,不需要聽進每個人的想法。選擇對自己有幫助的意見,需要一些經驗來分辨哪些是真正有幫助的。
你應該有被別人說過「你有在聽我說話嗎?」的經驗,一是真的沒在聽,二是有聽沒有懂,三是有聽懂,但不同意對方意思之外,還一直給建議或自己的想法,對方沒被接受還被教育。 因此不開心說你「沒在聽」很正常,建議做法是接受對方的想法不同,對方想知道你的想法時你再說。 「溝通」與「教育」的差異 接下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