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被別人控制,其實你也在控制別人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其實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但我們常常還是沒辦法做到尊重對方的想法,或是能不被對方的想法動搖。當我們在跟對方討論一件事情時,我們往往會迫不及待地跟對方分享自己的經驗,或者告訴對方最快達成目標的方式。喜歡分享是一件好事沒錯,但我們經常不止於分享,而是想要對方可以接受我們的提議及想法。
舉例而言,前幾天我買了一個投資課程,而我爸看到我電腦上老師正在講解的畫面,就過來告訴我:其實你不用學那麼複雜的東西,你只要練好一招,然後把它套用在相對應的股票就可以了。之後我爸向我介紹了一系列他之前看到覺得講解得很好的影片,叫我看他傳的東西就可以了。
其實當下心裡有點不太開心,有一種我才剛開始就被打斷了的感覺,我很氣憤我老爸為甚麼不先了解一下這個課程,再建議我,而是先跟我說課程不用看,看他給的資料就好。而我老爸也覺得很納悶,他不知道為甚麼我要去買課程來上,而不是先詢問他,就算他告訴我一些方法,為甚麼我不照著做就好?
其實不只家庭關係,同學間的關係、親密關係、老闆與員工的關係......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常對其他人的想法產生情緒,會讓我們覺得,為甚麼那個誰不要怎樣做,為甚麼家人都不認同自己在做的事,以至於我們想透過改變別人,來讓一件事可以符合自己的想法。
在上面的故事中,我希望我爸能先了解一下我在做甚麼,在提供我建議,我也因為他當下並沒有這麼做而感到很生氣,甚至想去找他理論。我爸雖然嘴上不說,但他覺得為甚麼他提供了我這麼好的方法,而我卻不採用。其實我們只要賦予這件事彈性,就不會把整件事給套牢,認為他只能按照我們所想的走。
如果我們想成:我爸提供給我意見,但其實我也不一定要接受,那如果站在我爸的立場,我們可以想成:我們只是想把自己的經歷分享給對方,但對方會遭遇到的事情可能跟我們不一樣,如果有需要他自然會再來詢問。
換個想法去思考,我們就不會預期事情應該朝哪個方向去走才對,也不會在事情的發展與我們預期的不相同時,產生憤怒或氣憤等的情緒上的波動或內耗。
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或者是對方的一些言行舉止,覺得對方根本就是想要我們能夠按照他的想法去做的時候,其實我們自己也是在想辦法控制別人,讓自己可以不用受到對方的掌控。
如果我們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透過思考自己可以改變哪些地方,如何才能達到自己理想中的樣子,並朝著那個方向去努力、做規劃,我們不但能避免那些不必要的紛爭來讓我們心煩,也能從事件中更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生命筆記
生命筆記
在這裡,我希望能夠分享我自身的經歷去幫助別人,同時也會節錄那些我閱讀過的書中的一些知識點,來讓那些沒有很多時間或者不想花太多時間閱讀的人可以透過閱讀我的文章來獲得書中的知識。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