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地投入生命,就是了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當我們只把自己當成這個身體的時候,我們所做的一切,就都需要一個目的,否則,過不了頭腦的邏輯思維那一關,因為邏輯總是在衡量。
邏輯思維是個好工具,沒有它,或許就沒有我們現在如此先進、舒適和便利的生活。
但生活不只是我們眼前所看到的這一個層面,生活還包括其它肉眼不可見的層面,比如愛,比如情感等等。
這些超越肉眼所見物質層面的東西,就不是邏輯思維所能應對的範疇了,雖然它一直都參與其中,我們也一直視其為正常。但正是邏輯的參與,導致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痛苦。
小我只要活著,就需要一個目的,一個方向。但是,存在(大)我沒有目的。存在本身只是巨大能量的一個游戲,它只是變換各種玩法,它哪兒也不去。它總是現在,也總是在此處,除了全然地變化和玩耍之外,什麼也沒有。
去積極地參加這場游戲,成為游戲中的一份子,不可思議的被祝福的花瓣便會散落在我們身上。
“我”本一切俱足,自給自足,不需要刻意去追求什麼健康、快樂、喜悅......因為“我”本身就是健康、快樂和喜悅,“我”就是一切。
“我”既然一切俱足,又何必向外四處尋找呢?
那如何才能做到不向外尋找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持一顆赤誠的心,保持對生命臣服的態度。
我們只需要做一件事——讓自己的頭腦安靜。其它的,生命會照顧好它自己。可是,我們大部分人都本末倒置地以為是自己在照顧生命。
我們以為是我們在讓自己吃飯,在讓自己喝水,在維持自己的健康......可生命並非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哪怕就連我們自認為最熟悉的肉(身)體層面來說也是如此。
我們以為自己餓了、渴了,所以要吃飯、要喝水。但事實上是細胞,或者更微觀的理解——是基因為了自己的延續,需要這個身體,所以藉助嘴巴來吃飯、喝水......
我們總以為是自己在維持身體的健康,那麼我們來看看,假如我們遇到意外傷害導致生命垂危時,是誰在維持身體的運轉?
從生理角度來講,當一個人因意外導致生命垂危時,紅、白細胞和血小板首先會在第一時間奔赴出血部位並向身體發出救援信號,同時,身體會在第一時間重新分配血液,首先會確保心臟和大腦的供血充足。
當外傷過重,血小板和凝血因數都無能為力時,身體會啟動第二層防禦。
此時身體把保護重點放在保護內臟器官上,因此身體體表的血液被用於支援器官,所以皮膚開始變得沒有血色,顯得蒼白。
血液一刻不停地正在奔赴各個重要器官——心臟、肝臟等等,保證各大器官的供養及排除廢物。但如果因傷勢嚴重,失血過多,某些重要的器官——例如肺部和胃部可能等不到支援,這時,持續的缺血缺氧就會導致身體內部的混亂,心跳會在參與循環的血液銳減的情況下失控,可是盡管如此,心臟仍然在做著最後的努力。
在大量失血的情況下,皮膚開始出現花斑,人的神智變得模糊,逐漸失去意識,進入生死邊緣......
在那樣一個艱難的生死關頭,我們自認為的“我”在哪兒呢?“我”又能做什麼呢?“我”什麼都沒做,也什麼都做不了。
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從生物學角度闡述了我們的身體和大腦只不過是基因創造的載體,一切都是為了基因的延續這一觀點。
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事實!因此,“我”究竟是什麼?也必須是我們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
如果我們還無法了悟“我”是什麼,那至少也要先明晰“我”不是什麼,這相對於前者,也許更容易一些。
至少,“我”不是這個身體,“我”也不是這個頭腦中各種各樣的念頭和想法。
因為自始至終,作為這個身體,一直都是它自己在支持和保護著它,不是“我”;關鍵時刻,“我”連自己在哪兒都不知道;“我”也不可能是頭腦中的各種念頭和想法,因為顯然,我和那些概念不是同一個東西;
那“我”是什麼呢?事實上,並不存在一個我們口中所說的“我”,那個“我”只是一個概念和印象,只是一堆記憶、思想、習慣的累積。
如果不瞭解生命的本質,我們將永遠會自以為是的認為——“我”是無所不能的!“我”在保護身體,“我”在掌控人生,甚至,“我”在改變世界!
我們被頭腦中各種各樣的聲音左右和控制著,我們連自己的頭腦(念頭、想法、思緒)都無法控制,卻想著改變或控制他人和世界。
我們一會兒想這樣,一會兒想那樣,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怎樣。
我們無法讓自己的頭腦足夠安靜,於是就變成了頭腦的奴隸。因此就只能被困於如影隨形的頭腦監獄中,困惑、擔心、害怕和恐懼。
人們都想追求了悟的境界,然而了悟是能追求的嗎?就連“追求了悟”這個想法,也是小我的把戲。
小我(頭腦)告訴自己——這個好,那個不好;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去追求這個,去擁有那個......一旦求而不得,痛苦就如影隨形,接著,執著也跟著來了,越痛苦,越執著,越執著,越痛苦,沒完沒了。
積極,而非執著。
一個人,一旦開始執著於身體的健康,他就正在損害健康;一個人,一旦開始執著於情感,他就正在破壞情感;一個人,一旦開始執著於某個人,他就正在遠離這個人......
積極地投入生命,就是了悟。大我不用追求了悟,它本身就是了悟。
正如一朵花,它不會刻意讓自己成為一朵了悟的花,但了悟卻發生在它的身上。
積極,就是一種主動、美好的生命力。就像一朵獨自綻放的野花——
我們或許認為它如此孤獨,可我們卻並不理解它扎根於大地母親,有萬物滋養,有大自然為伴,它從不孤獨;
我們或許認為它獨自綻放,需要很大的勇氣,可我們卻不理解它並不知道什麼是勇氣,它只知道順應而生;
我們或許會憐憫它只是一朵不起眼也不珍貴的小野花,可我們卻不理解它並不知比較,它只知道需要綻放自己的獨特和美麗,與其它的生命和諧地成為宇宙中的一部分;
我們或許認為它很脆弱,隨時會被狂風暴雨奪去生命,可我們卻不理解作為一個生命,倒下是因為還不夠強壯,若能重新站立,是因為成長,它會感恩生命的考驗;
我們或許會覺得它的生命毫無意義,可我們卻不理解生命的使命就是綻放自己並成長進化;
我們或許會覺得它在世上沒什麼用,可我們卻不理解宇宙萬物緊密地相連,存在本身,就是有用,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脫離宇宙而獨自存活;
我們或許認為它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壓力與限制,可我們不理解壓力與限制並不在外在,如若成為一個完整的生命,便自然不會受到任何壓力與限制,它會全然綻放;
我們或許懷疑它有些傲視群雄,可我們不理解每個物種都有活出自己天性的自由意志。唯有被壓抑的天性,才會對世界造成傷害,一個真正的生命,始終擁有宇宙最高生命能量和最高的標準;
我們或許認為無論如何,它也終有一死,但我們不理解它在享受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生生世世,百轉千回這一無限的自然規律......
一朵野花尚且如此,那我們呢?
從現在起,就讓我們保持和活在冥想時的那份覺知中,帶著那份覺知到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中——從早上睜開雙眼開始,觀察自己如何起身,感受雙腳如何站立在地板上,看看自己是如何洗漱,如何將早餐放入口中,感受它們在口中的味道,留意日間所有的活動,象一個真正的生命那樣。
就在這份不擔憂未來,也不回憶過去的當下,就這樣一刻又一刻地繼續著,看看自己能保持多久......
作者:一人一世界,用心理學治愈自己的瑜伽占星者。
如果你也渴望治愈傷痛、讓心靈得以棲息、
讓靈魂獲得自由,那麼你的到來,剛剛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人一世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個人是否完整,在他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知道。 痛苦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知自己有問題的人,另一種是被不自知自己有問題的人所折磨的人。相對於前者,後者認為自己更痛苦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總是一不小心就被捲入“負面情緒”當中。 從本質上來說,人體是一個肉眼不可見的能量場。我們可以閉上眼睛想象這樣的情景——
憤怒或悲傷本身,並沒有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它證明我們還活著,還感受著。但問題是,我們不想要這些情緒,這就變成了一個問題...
一個人是否完整,在他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知道。 痛苦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知自己有問題的人,另一種是被不自知自己有問題的人所折磨的人。相對於前者,後者認為自己更痛苦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總是一不小心就被捲入“負面情緒”當中。 從本質上來說,人體是一個肉眼不可見的能量場。我們可以閉上眼睛想象這樣的情景——
憤怒或悲傷本身,並沒有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它證明我們還活著,還感受著。但問題是,我們不想要這些情緒,這就變成了一個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書中的第一章揭櫫了苦的深意,原以為接續將談及靈修的意涵與必要,沒想到作者反倒先懇切提醒著對於修行的依戀,同樣是一種執著。並且更接續指陳修行的關鍵不在於靈性的追求,而是如何體現日常的身分。這樣的提醒讓人欣慰,因為其點出了修行的態度,那不是一種盲目、更不是一種日常生活的抽離。    
2024.10.21 中油 「宜蘭員山深層地熱探測井」開鑽典禮,今(21)日上午在宜蘭縣員山鄉舉行,由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經濟部部長郭智輝共同主持,宜蘭縣縣長林姿妙、台灣中油公司董事長李順欽及農業部、國科會等一起見證。這是全台第一座深層地熱探測井(員山1號井),結合了中研院的科學研究專長與中油公
Thumbnail
這是我2022-2023年聽力喪失的故事,系列文總共有21篇! 享受完員旅,慶祝完跨年,我就緊接著預約了回診,2023年第一次回到醫院。 熟門熟路地去了聽力室,在一連串的嗶嗶嗶嘟嘟嘟以後,我又回到了同一個診間。果然聽力報告上的那條黑線還是上不來….簡單來說,我又考砸了。
Thumbnail
朋友經常誤以為我是一個生性樂天的人,但經過自我探索,我瞭解到自己其實是個悲觀者。積極地悲觀這種心態,認識到生活的挑戰與陰暗面,同時尋找光明與意義。這不僅是接受困難,也是創造積極局面的動力。我們要靈活地在樂觀和懷疑之間找到平衡,並藉由極限運動來加強對現實的連接感。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你知道嗎,我們的內在其實早已給了我們所有需要的一切了,但我們有辦法看見嗎,還是我們仍然只活在大腦裡而不是心裡呢?
Thumbnail
【我們的真實自我】對自己的「高我」好奇嗎? 為了了解如何讓療癒發生,你首先必須了解自己真正是誰 。 你不只是血肉之軀,你擁有一個身體。它是跟一個偉大的多的東西連結。 你不是一個身體,你擁有一個身體,它是你為了這個塵世經驗所選擇的外衣。你選擇這生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這是為了你想要的學習。
Thumbnail
你把情緒關在身體裡了嗎? 我們活在「身體就是我」的錯覺中,這個錯覺會衍生恐懼,使我們與根源之愛分離。我們總是將「我想被愛」的想法,壓抑在潛意識中。 想法是流動的,每個想法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越是壓抑自己的想法,這個「無法被愛的我」的人格便會逐漸穩固。 鏡子靜心是藉由根源之愛回
  我們去設想那些我們無法辦到的事情,然後去不合時宜地渴望它。就像飛翔一樣,我們就不是那種有翅膀的生物、我們沒有能符合條件的骨骼與肌肉,更不用說羽毛。年老的時候,我們不過就是成為了不適合奔跑的那種生物罷了,沒有什麼阻礙本身就存在,我們的身體能做到一切我們的身體能做到的事情。
Thumbnail
「穩中翻倍」專欄每月分享至少 4 篇個人研究心得與觀念分享(含週報), 本人為自行研究,資訊均來自網路並自行統整、總結。 目的是作為投資領域之學術研究與知識交流,未有推介股票之意圖與行為,亦未對證券價值進行分析,內容絕無任何目標價及買賣建議,請讀者務必詳閱「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內容不建議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書中的第一章揭櫫了苦的深意,原以為接續將談及靈修的意涵與必要,沒想到作者反倒先懇切提醒著對於修行的依戀,同樣是一種執著。並且更接續指陳修行的關鍵不在於靈性的追求,而是如何體現日常的身分。這樣的提醒讓人欣慰,因為其點出了修行的態度,那不是一種盲目、更不是一種日常生活的抽離。    
2024.10.21 中油 「宜蘭員山深層地熱探測井」開鑽典禮,今(21)日上午在宜蘭縣員山鄉舉行,由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經濟部部長郭智輝共同主持,宜蘭縣縣長林姿妙、台灣中油公司董事長李順欽及農業部、國科會等一起見證。這是全台第一座深層地熱探測井(員山1號井),結合了中研院的科學研究專長與中油公
Thumbnail
這是我2022-2023年聽力喪失的故事,系列文總共有21篇! 享受完員旅,慶祝完跨年,我就緊接著預約了回診,2023年第一次回到醫院。 熟門熟路地去了聽力室,在一連串的嗶嗶嗶嘟嘟嘟以後,我又回到了同一個診間。果然聽力報告上的那條黑線還是上不來….簡單來說,我又考砸了。
Thumbnail
朋友經常誤以為我是一個生性樂天的人,但經過自我探索,我瞭解到自己其實是個悲觀者。積極地悲觀這種心態,認識到生活的挑戰與陰暗面,同時尋找光明與意義。這不僅是接受困難,也是創造積極局面的動力。我們要靈活地在樂觀和懷疑之間找到平衡,並藉由極限運動來加強對現實的連接感。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你知道嗎,我們的內在其實早已給了我們所有需要的一切了,但我們有辦法看見嗎,還是我們仍然只活在大腦裡而不是心裡呢?
Thumbnail
【我們的真實自我】對自己的「高我」好奇嗎? 為了了解如何讓療癒發生,你首先必須了解自己真正是誰 。 你不只是血肉之軀,你擁有一個身體。它是跟一個偉大的多的東西連結。 你不是一個身體,你擁有一個身體,它是你為了這個塵世經驗所選擇的外衣。你選擇這生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這是為了你想要的學習。
Thumbnail
你把情緒關在身體裡了嗎? 我們活在「身體就是我」的錯覺中,這個錯覺會衍生恐懼,使我們與根源之愛分離。我們總是將「我想被愛」的想法,壓抑在潛意識中。 想法是流動的,每個想法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越是壓抑自己的想法,這個「無法被愛的我」的人格便會逐漸穩固。 鏡子靜心是藉由根源之愛回
  我們去設想那些我們無法辦到的事情,然後去不合時宜地渴望它。就像飛翔一樣,我們就不是那種有翅膀的生物、我們沒有能符合條件的骨骼與肌肉,更不用說羽毛。年老的時候,我們不過就是成為了不適合奔跑的那種生物罷了,沒有什麼阻礙本身就存在,我們的身體能做到一切我們的身體能做到的事情。
Thumbnail
「穩中翻倍」專欄每月分享至少 4 篇個人研究心得與觀念分享(含週報), 本人為自行研究,資訊均來自網路並自行統整、總結。 目的是作為投資領域之學術研究與知識交流,未有推介股票之意圖與行為,亦未對證券價值進行分析,內容絕無任何目標價及買賣建議,請讀者務必詳閱「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內容不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