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失去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小時候,我們總會嚷著父母,天真地發問很多「為什麼」。
為什麼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為什麼我是男/女孩子?
為什麼我要吃飯?
為什麼我要去洗手間?等等……。
人漸漸長大,開始不再追問「為什麼」。在學校及社會上,我們開始被動地接受廣泛而又零碎的資訊和知識。光是要接受這些資訊,都已令我們無暇再發問「為什麼」了。好奇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退化。
隨著3C產品的面世及不斷升級,電腦、智能手機、google search、維基百科等等的氛圍下,只需單純地按下輸入鍵,就能得出答案。這個發問模式,嚴重地影響我們對問題引發的洞察力,更慘重地影響我們持續探究的好奇心。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沒有特殊的天賦,只是擁有熱切的好奇心。」發問「為什麼」不是小朋友的專利,長大後,要有智慧地保持探究的好奇心,才是最理想的發問模式。除了可以繼續吸收不同知識外,或有可能令你發現另一個嶄新的世界。緊記永遠不要失去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好奇心和質疑的態度是至關重要的。 面對主流意識和固定真理時,為何我們應該在內心默默問自己「哦?是嗎?」 如何避免成為盲目的點頭機器人? 好奇心與懷疑並不是消極的表現,而是如何保持思考和個人意識的關鍵。
Thumbnail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的經典台詞忽然從腦中跑出來(是我的便便之神又來說話了嗎?) BUT,別人的嘴長在別人臉上,你沒辦法控制,而你能控制的就只有你自己。 「當人們做不到某些事情時,他們總會告訴你,你也無法辦到。」 而更大的祕密是,那個人可是連做也沒做過呢!也許連想也不敢想呢! 行不行?只有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內心的“以為”,真的很容易害死自己 在年少時候的我們,認為世界是未知,而且是可以探索的,正所謂“年少時代的憂鬱,是對全宇宙的驕傲。”在這段期間,我們會搜尋從古至今感興趣的事物來滿足內心的好奇。 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會發現,並不是呼喚著山的另一邊,就一定會有人能夠回應自己,也不是凝視著
Thumbnail
這篇文章靈感來源於一段引人思考的對話,探討了討好型人格對自我的影響。作者分享了她與 podcaster 姥姥之間的交流,反思情感中的失落和人際關係中的自我價值。文章鼓勵讀者學會在拒絕和失去中找到安慰,並重視自我的需求與慾望。走出過度分析的循環,勇敢追求想要的東西,成為更真實的自己,是本文的核心主題。
Thumbnail
傳統觀念很多上了年紀的大老爺大姑娘們都喜歡穿灰暗顏色的衣服,覺得自己年紀一大把了還穿得花花綠綠的像啥樣~這就叫限制信念。 人生60才開始,人改命最好的時機就在中年,這年紀的口袋裡有錢,有錢有夢想,人生也開始新的規劃;例如:就像很多中年以上的男性,年輕時為了家庭奮鬥打拼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到了晚年
Thumbnail
永遠 不要拎著垃圾走路 意味著我們不應讓那些負面的、無益的事物或情緒一直佔據我們的心靈和生活,就如同拎著垃圾會阻礙我們前行一樣。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聊到,恐懼跟慾望都是一個人很重要的驅動力,但完全被恐懼或慾望驅動的人也很容易對人生失去希望 除了恐懼跟慾望之外,我們是否還記得自己剛剛對這個世界有所認知時,學習的主要驅動是「好奇」 因為「好奇」,我們東摸摸西摸摸,一無所知卻也無所畏懼,只要眼見所及,我們都想知道那是什麼
Thumbnail
好奇心推動人們不斷創新。 也許這些東西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可當自己靜下來發現,它原本是不存在的,因為一些人的發想而出現在這裡。
Thumbnail
最近家裡發生了一些事,多半是抱怨發洩文居多,大家請慎入。 因為家庭環境的緣故,我爸是一個從小只能靠自己,生性節儉的人。 就是那種對於自己用錢買東西,錙銖必較,但也不是那種計算的很細很精密很有計劃,純粹只是喜歡買價格最低讓他覺得很划算的東西。 不過他對小孩子們倒是超級大方,小孩子的用錢對他來講,
Thumbnail
你一定聽過「好奇寶寶」這個形容詞吧?純真的孩子們總是充滿各種問題,經常對許多事物抱持無比的好奇心。但,好奇心不該只是小孩子的專利,透過「好奇心」的提問與探索,不僅可以擴展大人們的視野、更可以開拓許多新的可能性。 「我沒有什麼特別的天賦,我只是充滿好奇。重要的是不停地提問。好奇心有其存在的理由。」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好奇心和質疑的態度是至關重要的。 面對主流意識和固定真理時,為何我們應該在內心默默問自己「哦?是嗎?」 如何避免成為盲目的點頭機器人? 好奇心與懷疑並不是消極的表現,而是如何保持思考和個人意識的關鍵。
Thumbnail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的經典台詞忽然從腦中跑出來(是我的便便之神又來說話了嗎?) BUT,別人的嘴長在別人臉上,你沒辦法控制,而你能控制的就只有你自己。 「當人們做不到某些事情時,他們總會告訴你,你也無法辦到。」 而更大的祕密是,那個人可是連做也沒做過呢!也許連想也不敢想呢! 行不行?只有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內心的“以為”,真的很容易害死自己 在年少時候的我們,認為世界是未知,而且是可以探索的,正所謂“年少時代的憂鬱,是對全宇宙的驕傲。”在這段期間,我們會搜尋從古至今感興趣的事物來滿足內心的好奇。 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會發現,並不是呼喚著山的另一邊,就一定會有人能夠回應自己,也不是凝視著
Thumbnail
這篇文章靈感來源於一段引人思考的對話,探討了討好型人格對自我的影響。作者分享了她與 podcaster 姥姥之間的交流,反思情感中的失落和人際關係中的自我價值。文章鼓勵讀者學會在拒絕和失去中找到安慰,並重視自我的需求與慾望。走出過度分析的循環,勇敢追求想要的東西,成為更真實的自己,是本文的核心主題。
Thumbnail
傳統觀念很多上了年紀的大老爺大姑娘們都喜歡穿灰暗顏色的衣服,覺得自己年紀一大把了還穿得花花綠綠的像啥樣~這就叫限制信念。 人生60才開始,人改命最好的時機就在中年,這年紀的口袋裡有錢,有錢有夢想,人生也開始新的規劃;例如:就像很多中年以上的男性,年輕時為了家庭奮鬥打拼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到了晚年
Thumbnail
永遠 不要拎著垃圾走路 意味著我們不應讓那些負面的、無益的事物或情緒一直佔據我們的心靈和生活,就如同拎著垃圾會阻礙我們前行一樣。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聊到,恐懼跟慾望都是一個人很重要的驅動力,但完全被恐懼或慾望驅動的人也很容易對人生失去希望 除了恐懼跟慾望之外,我們是否還記得自己剛剛對這個世界有所認知時,學習的主要驅動是「好奇」 因為「好奇」,我們東摸摸西摸摸,一無所知卻也無所畏懼,只要眼見所及,我們都想知道那是什麼
Thumbnail
好奇心推動人們不斷創新。 也許這些東西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可當自己靜下來發現,它原本是不存在的,因為一些人的發想而出現在這裡。
Thumbnail
最近家裡發生了一些事,多半是抱怨發洩文居多,大家請慎入。 因為家庭環境的緣故,我爸是一個從小只能靠自己,生性節儉的人。 就是那種對於自己用錢買東西,錙銖必較,但也不是那種計算的很細很精密很有計劃,純粹只是喜歡買價格最低讓他覺得很划算的東西。 不過他對小孩子們倒是超級大方,小孩子的用錢對他來講,
Thumbnail
你一定聽過「好奇寶寶」這個形容詞吧?純真的孩子們總是充滿各種問題,經常對許多事物抱持無比的好奇心。但,好奇心不該只是小孩子的專利,透過「好奇心」的提問與探索,不僅可以擴展大人們的視野、更可以開拓許多新的可能性。 「我沒有什麼特別的天賦,我只是充滿好奇。重要的是不停地提問。好奇心有其存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