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網友私訊問我說,假設根基(2546)今年殖利率是 9%,如果帳面獲利已經 30% 會選擇調節賣出嗎?我回答說會!因為 30% 除以 9% 等於已經領到三年的配息,所以我會部分調節。
這問題是存股族很常遇見的困擾,本文將以根基為例,談談當帳面獲利是殖利率的幾倍要賣出,以及還看好根基的相關問題。
假設殖利率 9% 當帳面獲利 30% 時要賣出嗎?
存股代表短期內不能賣出!?
有些存股夥伴會說,存股就是要像銀行定存那樣,時間還沒到就不能解約(賣出)。這點我同意,不過,如果投資的錢閒到 5 年甚至 10 年內都不動用,那本文的問題不會發生。
我覺得至少要了解的是,即便本來預計投入 5 年或 10 年的閒錢,還是可能因為生活上的意外或急需,導致必須提前賣股。這是可能的,畢竟世事難料。
因此,我並不認為存股短期內就不能賣出,有需要時還是要賣,然後填補生活上的資金需求。
未實現獲利率是殖利率的幾倍賣出比較好?
那麼,我們可以接著思考未實現獲利率是殖利率的幾倍時賣出比較好。
以網友發問為例,因為他是 2/8 問的,就以根基 2/8 收盤價的 51.7 元當基準,在殖利率 9% 的假設下,回推之後股利為 4.65 元(9%*51.7)。股利 4.65 元還算合理,因為根基 2021 前三季 EPS 已經有 5.22 元,Q4 就算抓最近 4 季最差的 1.1 元,總和為 6.32 元,盈餘分配率再抓 70%,股利則是 4.4 元,與 4.65 元很接近。
接著思考「未實現獲利率是殖利率的幾倍賣出?」,這會延伸出「網友的買進成本是多少?」我假設三個數字進行計算:(股價固定成 2/8 收盤價 51.7 元)
成本 45 元時:未實現獲利 14.89%、是殖利率的 1.65 倍
未實現獲利率為 51.7/45 = 14.89%,除以殖利率 9% = 1.65 倍,價差 6.7 元。
成本 40 元時:未實現獲利 29.25%、是殖利率的 3.25 倍
未實現獲利率為 51.7/40 = 29.25%,除以殖利率 9% = 3.25 倍,價差 11.7 元。
成本 30 元時:未實現獲利 72.33%、是殖利率的 8.04 倍
未實現獲利率為 51.7/30 = 72.33%,除以殖利率 9% = 8.04 倍,價差 21.7 元。
成本 20 元時:未實現獲利 158.5%、是殖利率的 17.61 倍
未實現獲利率為 51.7/20 = 158.5%,除以殖利率 9% = 17.61 倍,價差 31.7 元。
成本 20 元不誇張,下圖是根基月 K 線,大約從 2017 年底的 20.9 元展開四年的大成長。
假設殖利率 9% 當帳面獲利 30% 時要賣出嗎?
(圖片來源:Yahoo奇摩股市)
接下來整理成一張表方便對照,到這裡就假定網友的成本是 40 元,因為未實現獲利率 29.25% 很接近他說的 30%。這表下一段還用得到。
假設殖利率 9% 當帳面獲利 30% 時要賣出嗎?
然後,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倍數,可以到雲端
這個檔案輸入自己的成本價就能知道,如下表的「深藍色」那格。當然,收盤價要改掉,還有就是殖利率也可以自行調整。至於黃色那列則是承熙我的成本(含息),目前是 1.44 倍。
假設殖利率 9% 當帳面獲利 30% 時要賣出嗎?
如果要賣,部分還是全部賣出?
既然是存股,通常張數不會少,數十張或數百張的大有人在。那麼下一個問題就是,如果要賣該部分還是全部賣出?判斷標準是什麼?因為如果還看好不一定要一次賣光。存股族如果有資金需求,或是價差已經忍不下去了,我建議用兩個標準判斷。
判斷標準 1:設定倍數後調節賣出
用簡單的數學可以搞定,例如:
- 3 倍時賣出 1/3
- 5~6 倍時再賣出 1/3
- 7 倍以上賣光光
倍數的設定沒有絕對,因為比較晚買進根基的人成本高,3 倍恐怕今年無法達到,可以把倍數縮小;相反的成本比較低的朋友就拉大倍數,變成例如:
- 5 倍時賣出 1/3
- 7~8 倍時再賣出 1/3
- 9 倍以上賣光光
判斷標準 2:機械式分批賣
更簡單的方法是機械式分批賣,例如 60 元賣 1/3、70 元再賣 1/3、100 元賣光光。
倍數或是機械式賣出都可以在手機券商 App 設定「到價通知」提醒,不然每天盯盤看股價很累。而如果是用倍數,上面那張表就用倍數去計算該賣出的股價就好。
如果要繼續存,重點在於未來股利能否持續成長
存股族還有一個問題是,存股的對象未來性如何?因為存股好幾年起跳,如果到了後期變成存骨就太遺憾了,不只失去金錢,也失去寶貴的時間。
未來股利能否持續成長是關鍵!股利要成長必須公司獲利成長,也就是營收、淨利與 EPS 的成長,因為當 EPS 持續成長,股利才能年年高,這種存起來爆發性十足,俗稱「定存成長股」。退一步講,存股的公司雖然無法年年成長,但是獲利及配息穩定也不錯。下面接著看根基的未來獲利。
身為營造股的根基,未來性建議看「在手訂單」
追蹤公司未來業績從在手訂單下手是很常見的作法,這在營造股更是如此,因為營造股的產品是工程,一個工程通常都兩三年起跳,如果是隧道、公路及橋樑等公共工程就更長了。
現在是二月中旬,最近一次的財報是 2021Q3,那時根基的在手訂單為 326 億,其中未執行完畢的還有 236 億,這 236 億就是未來的營收。但因為 236 億是截至去年九月底的,距今已長達四個月,金額會陸續消化掉,因為公司一直有營收。
幸好,公司 2021 下半年又陸續斬獲不少訂單,例如兩個公共工程以及台積電的三個廠房。在根基的產品組合中,科技廠房及公共工程是屬於利潤比較佳者,這幾個案子除了增加在手訂單金額外,對毛利率也很有幫助。
探索產品組合
根基雖然未具體揭露各個工程的金額導致我們投資人無法掌握產品組合,進而無法追蹤毛利率,但從歷次重大訊息還是可以探索一下的。觀察去年下半年以來的重訊,公司在十月取得 21 億的
兩橋案、十二月取得 71 億的
三車站案。
此外,按照 2021 年底法說會的資訊,公司也在台積電(2330)大規模建廠的供應商之列,陸續取得三個廠房工程。科技廠房與公共工程在根基的三大類產品中屬於利潤比較好的,這對毛利率很有幫助。
長期投資根基看三張表
長期投資如果可以買了就不管當然最好,不過那是不太可能的,長期投資還是得做一下功課,畢竟隨著時間遞嬗,投入的資金會越來越多、壓力難免越來越大。
當我決定把根基列為第一大持股後,我定期做的功課就是看三張表,這三張表不用錢,都是以公開資訊觀測站上免費的財報與股東會年報製作,隨著財報一季公布一次我也更新一次,平常就是只留意重訊是否有拿下訂單而已。
結語
存股如果能買了之後長期不管就賺到錢當然最好,尤其是買到定存成長股;但人生難免有意外,我們可能突然需要用錢,於是面臨要賣股的局面。另一種情形是,存股很怕到了後期才發現存到不適合的股票,導致金錢與時間的雙重浪費,因此我也認為,存股還是要做功課。
下面則是今年 1/3 至 2/10 根基與大盤的股價漲跌幅,根基累計上漲 4.93%,比大盤的 0.65% 多了 4.28%,在台股萬八上上下下的這個時候,投資根基我很安心。
假設殖利率 9% 當帳面獲利 30% 時要賣出嗎?
(資料來源:Goodinfo)
投資有風險,本文僅分享投資觀念,無股票投資勸誘之意,投資請審慎評估並自負盈虧。
- 【愛心】就是按讚,這會讓我開心。
- 【拍拍手】被你點 5 下是給我錢,雖然少我會更有分享動力。
- 【留言】是你跟承熙最好的互動,期待你留言。
- 【收藏】是你還想要細細品味文章,我的榮幸。
- 【贊助】、【追蹤】與【訂閱】是給我的最大鼓勵,我將持續分享寫作的簡單與美好 + 行有餘力作公益。
👉訂閱【承熙的文字創作|實戰指引|承熙的個股觀察SOP|承熙的享樂人生】
👉承熙其他地盤【Facebook|Matters|股市爆料同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