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三句義與禪門料簡 (11-3)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十一之三、眼若不睡,諸夢自除

銘云: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

夢幻空華,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復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止,止動無動,動止無止。

兩既不成,一何有爾,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淨盡,正信調直。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此段的重點在「眼若不睡,諸夢自除」。

「眼若不睡,諸夢自除」有兩個意思:一是,眼睛若清醒地看著,夢境就會漸漸地消除;二是,醒來的眼睛,所見到的一切,都不是夢境。

眼若不睡,並不一定是張著眼睛,或閉著眼睛。如果張著眼睛,但還是不停地妄想,那麼,即便是醒著,也和做夢沒有什麼不同;相對地,若閉著眼睛,但卻在眼睛的黑幕內,清醒地看著,那麼,即便是睡著,也還在參禪。

金剛經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十八)

肉眼,見凡夫所見色;天眼,見天人所見境界;慧眼,見聲聞緣覺所證空;法眼,見佛所見諸法實相;佛眼,見佛所見萬法皆同佛性 (一如)。

五眼的解釋,如《華嚴經》云: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眼。所謂:肉眼,見一切色故;天眼,見一切眾生心故;慧眼,見一切眾生諸根境界故;法眼,見一切法如實相故;佛眼,見如來十力故;智眼,知見諸法故;光明眼,見佛光明故;出生死眼,見涅槃故;無礙眼,所見無障故;一切智眼,見普門法界故。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眼。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七,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五

這五眼,不是五個眼,而是一個眼的五個階段,或悟境,所以是連續的過程。

每個人的意識心都可以契接佛心,成凡成聖,差別只在於有否往參悟的方向去,以及有否證悟的不同;如禪宗初祖迦葉,悟出了佛心,所以看見拈花,便破顏而微笑。肉眼,雖是凡夫眼,但憑藉著參禪的方便,能前進到不同的悟境之階段,終而成就法眼、佛眼。

我們把凡夫、天人所見到的境界稱為「A」,聲聞、緣覺所證的空表示為「-A」;佛見到的諸法實相表示為「非A」,依此實相,佛以無病的意識心所見到的境界,與凡夫、天人所見無別,將此表示為「佛性中的A」。

如此,則五眼,也不過在重申金剛經的三句:

A,-A;非A,佛性中的A。

雖然如此,但為什麼金剛經獨獨要把聲聞緣覺所證的空 (-A) 跳過,而成為「A;非A,佛性中的A」的三句呢?

因為聲聞緣覺只能降伏魔,把妄想雜念摒除,用冥想的方法沈浸在「空」的境界中。殊不知,魔者,不是真魔,而是使者;真正的降魔,是要把魔納為己用,成為佛的使者。所以,聲聞緣覺只能「入佛」,而不能「入魔」,不能把「佛、魔」打成一片,這不是真正的降魔,只能稱為「接近」涅槃,而不是究竟的涅槃。比方說,清淨、空、無想、無我,大家都會講,但那只是一半,雖然外貌相似,但到底還是不一樣。

如《大般涅槃經》云:

迦葉白佛言:「世尊!如佛為瞿師羅長者說:『若能如是降伏魔者,亦可得近大般涅槃。』如來何必說是四人為依止處?如是四人所可言說,未必可信。」

佛告迦葉:「善男子!如我所說,亦復如是,非為不爾。善男子!我為聲聞、有肉眼者,說言降魔,不為修學大乘人說。聲聞之人雖有天眼,故名肉眼;學大乘者雖有肉眼,乃名佛眼。何以故?是大乘經名為佛乘,如此佛乘最上、最勝。」

—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四依品第八

前段講到的兩個層次:「一,眼睛若清醒地看著,夢境就會漸漸地消除;二,醒來的眼睛,所見到的一切,都不是夢境。」和上段《大般涅槃經》的意思是一樣的:肉眼就是法眼、佛眼,法眼、佛眼只是多了一個名稱的贅語而已。

如趙州禪師云:

問:「如何是不睡底眼?」師云:「凡眼、肉眼。」又云:「雖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學云:「如何是睡底眼?」師云:「佛眼、法眼,是睡底眼。」

— 趙州和尚語錄卷上

證悟的人並不是沒有思想的植物人,其所思所見和凡夫無異,只是一切都在清淨的佛心當中,差別在此。

如大慧普覺禪師云:

上堂:「祖師道:『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那箇是不睡底眼?那箇是不異底心?山華開似錦,澗水湛如藍。」

— 大慧普覺禪師住徑山能仁禪院語錄卷第三

又云:

上堂:「色心不二,彼我無差。」驀拈拄杖云:「若喚這箇作拄杖子,揑目生華;若不喚作拄杖子,破家散宅。畢竟如何?」擲下云:「青山只解磨今古,流水何曾洗是非。」

— 大慧普覺禪師住徑山能仁禪院語錄卷第三

最重要的是心。證悟的心,一切平常,與凡人無異,但從佛性看來,一切卻都和佛心混融為一體。所以「止動無動,動止無止,兩既不成,一何有爾」,從佛性的角度來看,止動的相對都消融在佛性當中而成為絕對,動、止都是佛性,所以無動、無止。

如趙州禪師云:

問:「如何是平常心?」師云:「狐狼野干是。」

— 趙州和尚語錄卷上

狐狼野干代表妄念,動止都是佛性,張眼閉眼也是,一切打成一片;修行如此,證悟也如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森愛耦諧的沙龍
12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森愛耦諧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3/10
竹篦子代表參究的一念,或者朝意識根源處看:若有妄念紛飛起伏,不需要遏止,只要繼續往前看就可以;將參究的一念,漸漸穿透妄念的海波 (喚做竹篦子,有語),到達妄念根源的海底 (不喚做竹篦子,無語),再將此類似海底的根源處看破,即是透關而到家。
Thumbnail
2022/03/10
竹篦子代表參究的一念,或者朝意識根源處看:若有妄念紛飛起伏,不需要遏止,只要繼續往前看就可以;將參究的一念,漸漸穿透妄念的海波 (喚做竹篦子,有語),到達妄念根源的海底 (不喚做竹篦子,無語),再將此類似海底的根源處看破,即是透關而到家。
Thumbnail
2022/03/07
石頭參同契: 「明中有暗」,離卦,離是明中暗;「勿以暗」,取了離卦中陰爻。 「暗中有明」,坎卦,坎是暗中明;「勿以明」,取了坎卦中陽爻。 臨濟四料簡: 境白、人黑。 境中有人,白中黑,奪了境中之「人」,「奪人不奪境」。 人中有境,黑中白,奪了人中之「境」,「奪境不奪人」。
Thumbnail
2022/03/07
石頭參同契: 「明中有暗」,離卦,離是明中暗;「勿以暗」,取了離卦中陰爻。 「暗中有明」,坎卦,坎是暗中明;「勿以明」,取了坎卦中陽爻。 臨濟四料簡: 境白、人黑。 境中有人,白中黑,奪了境中之「人」,「奪人不奪境」。 人中有境,黑中白,奪了人中之「境」,「奪境不奪人」。
Thumbnail
2022/03/03
五位,分別是: 正中偏、偏中正、 正中來、偏中至、 兼中到。 後世有將「偏」中至改為「兼」中至者,主要是臨濟宗的宗人,或許有其理由,但只能說,那是臨濟宗所詮釋的五位,而非洞山五位的本色。
Thumbnail
2022/03/03
五位,分別是: 正中偏、偏中正、 正中來、偏中至、 兼中到。 後世有將「偏」中至改為「兼」中至者,主要是臨濟宗的宗人,或許有其理由,但只能說,那是臨濟宗所詮釋的五位,而非洞山五位的本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Thumbnail
從《金剛經》看佛法修行的根本原則(古文經典課 2022/05/18 知識點)。 若是拋開修行的次第(階段)來說,修行佛法最標準的要求(最終的要求),基本上還是來自於《金剛經》。因為《金剛經》畢竟是整個佛教的根本,核心中的核心基本上就在《金剛經》。我們得按正規的東西去要求自己,具備按照這些修行
Thumbnail
從《金剛經》看佛法修行的根本原則(古文經典課 2022/05/18 知識點)。 若是拋開修行的次第(階段)來說,修行佛法最標準的要求(最終的要求),基本上還是來自於《金剛經》。因為《金剛經》畢竟是整個佛教的根本,核心中的核心基本上就在《金剛經》。我們得按正規的東西去要求自己,具備按照這些修行
Thumbnail
若是拋開修行的次第(階段)來說,修行佛法最標準的要求(最終的要求),基本上還是來自於《金剛經》。因為《金剛經》畢竟是整個佛教的根本,核心中的核心基本上就在《金剛經》。我們得按正規的東西去要求自己,具備按照這些修行的要求去進行修行,甚至要去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思維習慣、包括意識習慣。 應無所住,而生
Thumbnail
若是拋開修行的次第(階段)來說,修行佛法最標準的要求(最終的要求),基本上還是來自於《金剛經》。因為《金剛經》畢竟是整個佛教的根本,核心中的核心基本上就在《金剛經》。我們得按正規的東西去要求自己,具備按照這些修行的要求去進行修行,甚至要去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思維習慣、包括意識習慣。 應無所住,而生
Thumbnail
我說過,《金剛經》是一部暗藏多層次實相的的經文。 意思是說,你的無明愈少,心愈清淨,能從經文感悟到的實相層次就愈高。 如同你如果一直用「唯物」的觀點來找「因果業力」,你就只能看到「物質(物理)層次」的實相一樣,那些高於「物質層次」的存在,你就如盲人一樣,因為看不見,就無法相信他們的存在。 《金剛經》
Thumbnail
我說過,《金剛經》是一部暗藏多層次實相的的經文。 意思是說,你的無明愈少,心愈清淨,能從經文感悟到的實相層次就愈高。 如同你如果一直用「唯物」的觀點來找「因果業力」,你就只能看到「物質(物理)層次」的實相一樣,那些高於「物質層次」的存在,你就如盲人一樣,因為看不見,就無法相信他們的存在。 《金剛經》
Thumbnail
此置換要表達的是:佛心對於眾生界、眾生、以及眾生的闇蔽無明之「照澍熙澤」;
Thumbnail
此置換要表達的是:佛心對於眾生界、眾生、以及眾生的闇蔽無明之「照澍熙澤」;
Thumbnail
「亦如夢中見。寤後即非有。妄見蘊等法。覺已本寂然。四大微塵聚。離心無所得。」— 密嚴經偈 第三能變者。唯識論頌云。次第三能變。差別有六種。了境為性相。善不善俱非。此三能變,是了別境識。自證分是了別性。見分是了別相。有覆有記。識以了境為自性。即復用彼為行相故。則了境者,是識自性。亦是行相。行相是用故。
Thumbnail
「亦如夢中見。寤後即非有。妄見蘊等法。覺已本寂然。四大微塵聚。離心無所得。」— 密嚴經偈 第三能變者。唯識論頌云。次第三能變。差別有六種。了境為性相。善不善俱非。此三能變,是了別境識。自證分是了別性。見分是了別相。有覆有記。識以了境為自性。即復用彼為行相故。則了境者,是識自性。亦是行相。行相是用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