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恥的筆名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raw-image

之前,香港某年輕學者,在社交媒體詢問網友,是否曾使用過現在覺得丟臉的筆名。儘管有些人提供了一些筆名,我左看右看,還好啊,都還不到羞恥的程度。不知是響應者沒拿出最丟臉的筆名,還是用過丟臉筆名的人,沒看到這則呼籲。

過了幾天,突然想起自己年少時,曾經短暫用過一個筆名,如今回想確實有點可恥:斯人。幸而當時沒多久便棄用,難怪一時想不起來。出自杜甫《夢李白》:「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彼時學書學劍不成,前途茫茫,終身無著。偶爾寫一點文章投稿,想確定自己是不是能走上寫作之路。但終究寫的太慢太少,稿費僅是偶爾的零用錢,不足謀生,於是繼續安分上班。

棄用斯人這個筆名,是因某日想起《論語.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詛咒自己生病,未免太不吉利。原文:「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病重之際,孔子去探病,從窗戶伸手握著伯牛的手,說:「沒有辦法,都是命啊,這樣的人竟然得了這樣的病啊,這樣的人竟然得了這樣的病啊」。伯牛即冉耕的字,為孔門十哲,以德行著稱,但無具體事蹟流傳。只知染上惡疾,英年早逝,令孔子十分傷心。

然而,陸續發現仍有人以斯人為筆名。看來,世間總有自傷憔悴之人。我覺得親切,又有點好笑,他們比我勇敢多了。

後來深感不妥,實因杜詩提到的斯人,指的是李白。杜甫不少詩寫李白,思念,感傷李白不遇等等,李白卻不大寫杜甫。李白比杜甫大十一歲,兩人相遇之時,李白已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杜甫卻只是仰慕李白才華的眾多年輕詩人之一。李、杜對彼此的感情厚薄不同,本是人之常情,不足為奇。無論如何,我不該自比李白,實在過於託大。但,沒想仔細便亂用筆名,才是最可恥之處。對文字不夠敏感,我果然不是作家的料。

不過,我始終沒勇氣去香港學者的社交媒體自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 Ping Chen的沙龍
22會員
398內容數
YI Ping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日前,和先生參加在雞場街舉辦的「鄉音考古」有聲書推介禮。兩位民間藝人拿汀河水娘(福建南音)、呂秀鸞(閩南童謠)的現場表演十分精彩。如有資源,應該為兩位長輩分別錄製專輯,讓她們的演出呈現較為完整的面貌,也便於流傳推廣,同時留下紀錄,畢竟熟悉民間口傳藝術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乍聽福建南音,我覺得很熟
Thumbnail
2025/04/28
日前,和先生參加在雞場街舉辦的「鄉音考古」有聲書推介禮。兩位民間藝人拿汀河水娘(福建南音)、呂秀鸞(閩南童謠)的現場表演十分精彩。如有資源,應該為兩位長輩分別錄製專輯,讓她們的演出呈現較為完整的面貌,也便於流傳推廣,同時留下紀錄,畢竟熟悉民間口傳藝術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乍聽福建南音,我覺得很熟
Thumbnail
2025/04/24
詩詞中屢屢出現的蘋、蘋花、綠蘋、白蘋、靑蘋等等,理論上都是同一種植物。南北朝以後的文人,常將「蘋花」或「白蘋」用在詩中以寄寓情思。如南朝鮑照《送別王宣城》詩:「既逢青春獻,復值白蘋生」、唐劉長卿《負謫後登干越亭作》詩:「秦臺悲白首,楚澤怨青蘋」、唐杜審言《和晉陵路丞早春遊望》詩:「淑氣催黃鳥,晴
Thumbnail
2025/04/24
詩詞中屢屢出現的蘋、蘋花、綠蘋、白蘋、靑蘋等等,理論上都是同一種植物。南北朝以後的文人,常將「蘋花」或「白蘋」用在詩中以寄寓情思。如南朝鮑照《送別王宣城》詩:「既逢青春獻,復值白蘋生」、唐劉長卿《負謫後登干越亭作》詩:「秦臺悲白首,楚澤怨青蘋」、唐杜審言《和晉陵路丞早春遊望》詩:「淑氣催黃鳥,晴
Thumbnail
2025/04/18
熟悉三國故事的讀者,或許記得的盧。的盧為白額馬,從額頭到牙齒,有白毛或白斑,古人均名為的盧,《相馬經》等書多有紀錄,但想必白馬例外。可見的盧為統稱,並非個別馬匹的名字。的盧為烈性快馬,堪稱名駒,然而向有妨主(對主人不利)之名,歷代有不少相關故事。 的盧故事最有名的,首推躍馬檀溪。話說劉備初至荊
Thumbnail
2025/04/18
熟悉三國故事的讀者,或許記得的盧。的盧為白額馬,從額頭到牙齒,有白毛或白斑,古人均名為的盧,《相馬經》等書多有紀錄,但想必白馬例外。可見的盧為統稱,並非個別馬匹的名字。的盧為烈性快馬,堪稱名駒,然而向有妨主(對主人不利)之名,歷代有不少相關故事。 的盧故事最有名的,首推躍馬檀溪。話說劉備初至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幫你讀: 1.      一直以為國文裡的文豪都是人生勝利組,讀過此書,才知道在國文裡發光發熱的作者蘇軾、李白及歸有光都是用崎嶇的生命經驗在書寫文字的人,因為沒有深刻的感受就寫不出摯文,而深刻的感受常來自失敗、挫折。 2.      別說國文是古文,它是「貶謫文學」,人生的諮詢師。 讀過柳宗元
Thumbnail
幫你讀: 1.      一直以為國文裡的文豪都是人生勝利組,讀過此書,才知道在國文裡發光發熱的作者蘇軾、李白及歸有光都是用崎嶇的生命經驗在書寫文字的人,因為沒有深刻的感受就寫不出摯文,而深刻的感受常來自失敗、挫折。 2.      別說國文是古文,它是「貶謫文學」,人生的諮詢師。 讀過柳宗元
Thumbnail
學生時期我所認識的李白,是一位才華洋溢的唐朝詩人,有著傲骨不風的英氣,信手拈來的才華,好像再平凡不過的景致,只要出自李白之手,就是品質保證。
Thumbnail
學生時期我所認識的李白,是一位才華洋溢的唐朝詩人,有著傲骨不風的英氣,信手拈來的才華,好像再平凡不過的景致,只要出自李白之手,就是品質保證。
Thumbnail
誰想得到如今我再看。羞於承認,卻也欽羨無比。那是何等中二,卻又意氣風發,那麼脆弱、需要他人肯認與扶持,卻也真的就得到了。寫的都是垃圾,但他寫得好勤快。那是更溫暖、燦爛的時光裡,我踏實又膚淺地為雞毛蒜皮,動情,提筆,如此不設防,如此純粹,如此不懷疑生活有意義。就是你看:那是個傻子,可是他傻得好快樂。
Thumbnail
誰想得到如今我再看。羞於承認,卻也欽羨無比。那是何等中二,卻又意氣風發,那麼脆弱、需要他人肯認與扶持,卻也真的就得到了。寫的都是垃圾,但他寫得好勤快。那是更溫暖、燦爛的時光裡,我踏實又膚淺地為雞毛蒜皮,動情,提筆,如此不設防,如此純粹,如此不懷疑生活有意義。就是你看:那是個傻子,可是他傻得好快樂。
Thumbnail
前一陣子,某網路閱讀社團,邀請書友談談各自對閱讀的看法,以及那些書有助於提升智性。這個提議很有意思,我突然想起詹宏志說過的一句話,「閱讀包容了我的怪異與孤獨」。 我不善交友,家裏又常搬遷,以致缺乏長期的朋友。倒是家裏買了一些兒童讀物,閒時隨便讀讀,其中包括唐詩宋詞。唐詩宋詞搭配相關故事,讀來有趣,於
Thumbnail
前一陣子,某網路閱讀社團,邀請書友談談各自對閱讀的看法,以及那些書有助於提升智性。這個提議很有意思,我突然想起詹宏志說過的一句話,「閱讀包容了我的怪異與孤獨」。 我不善交友,家裏又常搬遷,以致缺乏長期的朋友。倒是家裏買了一些兒童讀物,閒時隨便讀讀,其中包括唐詩宋詞。唐詩宋詞搭配相關故事,讀來有趣,於
Thumbnail
剛剛發現有位方格子的文青在我某文章留言。 這讓我思考了一下下 爆米花就爆好類~ 降落!降落!🤣 (🙄🙄🙄🙄🙄🙄🙄🙄🙄🙄) 給我自己的諫言 1、謙虛就是美德,不要人家留言就沾沾自喜,得失心什麼的~out~~!👻 2、在網路上寫字、訴說內心想法時用字遣詞要更小心。 3、多多充實文
Thumbnail
剛剛發現有位方格子的文青在我某文章留言。 這讓我思考了一下下 爆米花就爆好類~ 降落!降落!🤣 (🙄🙄🙄🙄🙄🙄🙄🙄🙄🙄) 給我自己的諫言 1、謙虛就是美德,不要人家留言就沾沾自喜,得失心什麼的~out~~!👻 2、在網路上寫字、訴說內心想法時用字遣詞要更小心。 3、多多充實文
Thumbnail
之前,香港某年輕學者,在社交媒體詢問網友,是否曾使用過現在覺得丟臉的筆名。儘管有些人提供了一些筆名,我左看右看,還好啊,都還不到羞恥的程度。不知是響應者沒拿出最丟臉的筆名,還是用過丟臉筆名的人,沒看到這則呼籲。 不過,我始終沒勇氣去香港學者的社交媒體自首。
Thumbnail
之前,香港某年輕學者,在社交媒體詢問網友,是否曾使用過現在覺得丟臉的筆名。儘管有些人提供了一些筆名,我左看右看,還好啊,都還不到羞恥的程度。不知是響應者沒拿出最丟臉的筆名,還是用過丟臉筆名的人,沒看到這則呼籲。 不過,我始終沒勇氣去香港學者的社交媒體自首。
Thumbnail
很多大人會覺得,才活十幾二十年,是能經歷什麼樣的挫折?讀書考試的生活不是學生最單純的事嗎? 或許,正因為很多人都這樣想,才使得有很多人,在沒有人知曉的情況下不斷地墜落,甚至終其一生,都沒有人接住他。 每次上到〈赤壁賦〉,我總是強迫自己在文字當中,重新看一遍自己在那些不斷墜落的日子裡,究竟是怎麼走過的
Thumbnail
很多大人會覺得,才活十幾二十年,是能經歷什麼樣的挫折?讀書考試的生活不是學生最單純的事嗎? 或許,正因為很多人都這樣想,才使得有很多人,在沒有人知曉的情況下不斷地墜落,甚至終其一生,都沒有人接住他。 每次上到〈赤壁賦〉,我總是強迫自己在文字當中,重新看一遍自己在那些不斷墜落的日子裡,究竟是怎麼走過的
Thumbnail
「十年一覺楊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中國古代,文人風流,閒時三五成群拜訪青樓,談談情說說愛,就像我們會去唱K一樣平常。 平常得像我們食飯會打卡一樣,古時文人無卡可打,卻有書寫的專業權利,作詩即打卡,「陳小明到此一遊」,以文字留住了地方回憶,宣示了自我存在。
Thumbnail
「十年一覺楊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中國古代,文人風流,閒時三五成群拜訪青樓,談談情說說愛,就像我們會去唱K一樣平常。 平常得像我們食飯會打卡一樣,古時文人無卡可打,卻有書寫的專業權利,作詩即打卡,「陳小明到此一遊」,以文字留住了地方回憶,宣示了自我存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