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家書集13:冷,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北大的課堂一天可以排上12節課,早上8點開張,關門的時間是晚上九點半。女兒選的課正巧集中在週一與週四,得從第7節連續上到第12節──從陽光依然刺眼的下午直上到夜幕低垂。
10月底的北京,最低氣溫流連在3、4度早已是常態。有一天傍晚5點剛過,女兒跨上腳踏車時兩腿凍得不聽使喚,加上凍得如冰磚的坐墊,真是典型的「雪上加霜」。昨晚只得乖乖靠兩條腿走路,可還是冷得直抖,賣力疾走了十來分鐘,那兩條腿才比較像是長在自己身上的。
學校最近四處張貼公告,說是準備上水,請大家留意有無漏水問題。「上水」指的是為暖氣系統的供應水管加水。這裡的暖氣系統靠的是熱水流通,一般建築物室內配有明管,除了與其他房間相通的直管,還有類似扇片電暖器的彎管。不論直管、彎管,一概不依賴電源,全靠水房輸送的熱水。
北京一般是在11月中旬開始「供暖」(提供暖氣),學校與醫院、養老院等特殊機構則是提前在11月1日開始,所以北大10月中旬就開始進入備戰狀態。除了忙於上水,食堂也換了外貌。食堂出入口最外一層是軟塑膠門簾,類似臺灣透明墊板的材質,每條約莫10公分寬,落地的長度,一條一條並列,進出得騰出手或者就用身子直接撥開。很怪的東西,不過挺實用,勉強擋住北京出了名的狂風與飛沙,也免去開門關門的麻煩。天冷之後,這些軟膠簾功成身退,換上兩大片襯棉的厚帆布簾,依然是實用考量,既擋狂風也擋低溫。
天寒地凍時節,特別容易體會什麼叫「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也不知那刺骨的寒風到底從哪兒冒出來的,那種冷冽似乎不完全來自天外的寒風,還來自深邃的地底。大陸的氣象報告通常會加注「地面溫度」,比當天氣溫要低個幾度,對我們臺灣人來說很新鮮的名詞,但不必等到嚴冬到來,光是早晚走出戶外,就可以領略什麼叫「地面」溫度,反正是滲透骨髓的冷!
先前教書,講到《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年少就繼承了大筆家產,偏生是文人性格,完全不善理財,再加上小人一旁慫恿,非常豪闊地揮霍盡淨之後,落得家徒四壁。冬日天冷,入夜的苦寒尤其難堪,他遂與友人發明一項抗寒新技──「暖足」。說穿了就是圍著城牆連走整夜,仰賴疾走拉抬腳底的溫度,待到天明,陽光露臉,大地起死回生,這才與友人一哄而散,回家睡大覺去也。生在亞熱帶的女兒當時純粹當作軼事講述,多少還有點笑話的意味,等到親臨北京,見識了北地的苦寒,這才知吳敬梓的苦呀!
《紅樓夢》的名句「風刀霜劍嚴相逼」,林黛玉用作雙關,既寫天候,也寫人情。生長在亞熱帶的臺灣人不曾見識過北地的酷寒,直覺只是誇張,居然拿刀劍來形容風霜?但真在北地生活過,便知那形容真是貼切不過。
其實就算麗日當空,明明看著是乾坤朗朗,其實還是冷冽得驚人。女兒頭一次到北京,是參加中山女高主辦的學校參訪團。中巴停在北大南閣的港澳臺辦公室外,透過車窗望出去,枝葉扶疏,亮麗的陽光穿透層層樹葉灑落大地,那光景真美!根據臺灣的生活經驗,那等於是一種溫暖的邀請手勢。坐在前座的幾位女老師,遂飛也似地奪門而出,熱烈迎向前去,可沒兩秒鐘,又夾著驚歎狂奔回車裡。
好冷啊!
這時就知道什麼叫「避風」港。躲在風雨不侵的室內,把報到後就買妥的秋被疊成雙層,鋪在床底,上面加蓋一床毯子與冬被,包得像作繭自縛的毛毛蟲。即便無風也無雨,莫名的寒氣還是從腳底直沖腦門。室友建議我把底被翻上來當作另一層蓋被,女兒於是改把毯子對摺,一層作底,一層直接卷在身上,再加蓋一層秋被,一層冬被,總算勉強可以入睡。這兩天夜間又更冷,明明門窗緊閉,寒氣還是四處亂竄,只差沒有呼呼作響。女兒想起民初作家夏丏尊,白馬湖的冬天,一家人窩在破房子,所有的隙縫全糊了紙還是不濟事,風依舊大搖大擺地闖進來大肆作虐。現在女兒可真懂了!哎,可憐的夏先生!
在報上看見氣象預報,說是北京「漫長」的冬天就要來了。早來的臺灣朋友說稍後最低氣溫會降到零下一、二十度,到時衣服可得採取多層次穿法,否則從超低溫的戶外進到二十五度的室內,馬上變成烤熟的蝦子,紅通通的。可兩腳一跨出門,馬上就見識到什麼叫「天地不仁」,依然是翻臉不認人的冷。
出門在外當然不比在家,不過,也因為跳開舒適圈,可以學習到異於從前的種種功課,算來值得。請爸爸別擔心。敬祝爸爸和媽媽一切安好!
avatar-img
35會員
171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田心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北大的課堂,教授未必特別厲害,倒是大陸學生的口才真讓台灣生瞠目結舌,只有自嘆弗如的份啊!
進了北大一路直奔,積極得好像馬上就得交博士論文。方東美教授評宋代理學正好解救了過度努力的老學生。放開書本,改投文學懷抱的滋味不壞,從文學作品聯想到老父以美食表達對女兒的愛更美。
好的開始可能是成功的一半,壞的開始也未必就直「衰」到底,逆勢突圍,聽著像是撫慰人心的心靈雞湯,可卻是真實不虛的人生體驗。
北京大學的博士生宿舍有什麼新鮮的?公共澡堂!只有兩張陽春隔板的澡堂,大家裸裎相對。可除了「公開示眾」的「酷刑」,在北大求學有非常之快樂。開館時間形同7-11的圖書館就是其一。
生活在北京,面對無所不在的簡體字真是無奈。除了簡體字,還得適應超級陽剛的語言風格
明明與台灣同文同種,對岸很多東西就是跟台灣不一樣。比如說飲食,吃在北京,充滿異鄉的趣味。麻辣燙、麻辣香鍋、三鮮包子…巷弄也好,北大食堂也好,各色小吃足以讓人大開眼界。
北大的課堂,教授未必特別厲害,倒是大陸學生的口才真讓台灣生瞠目結舌,只有自嘆弗如的份啊!
進了北大一路直奔,積極得好像馬上就得交博士論文。方東美教授評宋代理學正好解救了過度努力的老學生。放開書本,改投文學懷抱的滋味不壞,從文學作品聯想到老父以美食表達對女兒的愛更美。
好的開始可能是成功的一半,壞的開始也未必就直「衰」到底,逆勢突圍,聽著像是撫慰人心的心靈雞湯,可卻是真實不虛的人生體驗。
北京大學的博士生宿舍有什麼新鮮的?公共澡堂!只有兩張陽春隔板的澡堂,大家裸裎相對。可除了「公開示眾」的「酷刑」,在北大求學有非常之快樂。開館時間形同7-11的圖書館就是其一。
生活在北京,面對無所不在的簡體字真是無奈。除了簡體字,還得適應超級陽剛的語言風格
明明與台灣同文同種,對岸很多東西就是跟台灣不一樣。比如說飲食,吃在北京,充滿異鄉的趣味。麻辣燙、麻辣香鍋、三鮮包子…巷弄也好,北大食堂也好,各色小吃足以讓人大開眼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多年前,留學巴黎的網友提及,他覺得台灣比巴黎冷,大伙茫然不解,明明巴黎下雪,台灣不會,台灣怎會比巴黎更冷?網友解釋,巴黎室內、汽車都有暖氣,一般人可能只有從室內到汽車這段路程未被暖氣包圍,冷的時間很短。台灣暖氣不普遍,即使全身穿戴周全,但冷風一吹,立刻凍到骨子裡。儘管台灣氣溫高於巴黎,但個人感受其實
Thumbnail
我第一次接觸到「氣」,是因為認識了一位學姐。 ​學姐擁有一頭亮黑的長髮,看起來體態均勻,和一般女生並無太大差異。然而,我漸漸察覺到她的不尋常之處。不論風雨交加,甚至是嚴冷的冬季,學姐總是穿著短袖,袖子還是特別短的那種。​ 有時候,當冬天寒流而來,她會披上一條小披巾,不過她解釋並不是覺得冷,而是因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夜裏正如陸周樂說的,靠山的思本高中宿舍內很輕易的感覺到氣溫驟降的寒冷。不只是陳勁鴻教官,一些沒帶足夠厚的棉被的高一學生通通睡著冷了起來,有些人還會趕快起床加些衣服,但把衣服穿起來並沒有什麼用。有些室友蓋著厚棉被的,能夠擠的都擠在同一床棉被裏了。沒有厚棉被的房間,只能自求多福,祈禱黑夜趕快過去,白晝盡
Thumbnail
清晨,霧,低溫特報。 人們變成用各種大衣包裹的靈長類禮物,彷彿紅鶴縮緊下顎,這些穿戴厚衣裳的人們如同灰濛濛的河流,從無數發源地匯流至車站。暖氣是唯一的收件人,唯有暖氣才能暫時解下那身厚重包裝。 我向來不喜歡電車內過暖的溫度,有時悶得頭疼,踏出車廂卻襲來寒風,著實叫人吃不消。望向窗外深沈的冷色調,
Thumbnail
雪落山莊客棧門口,此時已是春暖花開,溪水潺潺流動,一幅風和日麗的景象。白衣服的那個俗家和尚,正拉拉扯扯著另一位白面書生,看起來像是路窄相逢,卻不知是否歡喜冤家?「再貧嘴,信不信我一掌劈死你?」無心惡狠狠地瞪著,眉宇的硃砂冒火像要大殺四方似地。「等等等等⋯⋯我爹爹就生得我這麼個⋯⋯」
Thumbnail
下班後,小雅走出捷運站,迎面而來的是冷凜的寒風,果然又是陰雨綿綿的濕冷天氣,下著斷斷續續的雨,十二月的下雨夜晚,天空彷彿也憂鬱的啜泣著。 小雅心想,昨天晚上看氣象報告,說今天開始風面來襲,溫度會驟降,迎來入冬的第一波強烈冷氣團,然後從今天傍晚也會開始下雨,所以小雅早上出門前,就在會漏水的天花板
Thumbnail
經歷一月下旬幾天的回溫後,今早隱隱飄了極細的雪花,不仔細看,還以為是下了毛毛雨,而北京,是極少下雨的。 早上打車上班,難得的遇到地道北京人的師傅,很有禮貌,路上堵車還會細心的提醒,行至國貿區域,我就隨口說了一下【雪花大了】然後就開啟跟師傅的閒聊開關。 師傅看了眼窗外,突然感歎的說【北京不
Thumbnail
往滋賀的路上,雪積如另一片北國的世界。 車窗外一陣寒涼滲入,雪的聲息溶在關西的夢裡。 沿途北小松到近江高島站,月臺一片皎白的台地,杳無人跡,只有列車的心臟撲通撲通,聲聲絞過鐵軌。 安曇川站幾個上車的女學生,還穿著海藍色制服裙,淺浪一般或許即將凍結。
Thumbnail
這一波霸王級的寒流,讓台北市的陽明山再次下起靄靄白雪,許多人紛紛糾團乘興追雪,打卡秀出冰雪之舞的合影,畢竟台灣難得有此輕鬆親近大地的雪白妝容。不禁想起大二那年,我躲在溫暖的宿舍被窩裡賴床,被同學糾著下山幫《屏風表演班》打工,當時我並不知道外面早已白了山頭 ...
Thumbnail
濕冷的冬天,還是風大不下雨的冬天好呢? 北部長大的我,記憶中冬天的冷可以是刺骨的,氣象報告說寒流來,而生活中的場景則是透過阿嬤說:「今仔日水龍頭水流出來會凍人!真正有冷!!」 阿嬤透過每日仍要洗滌,水冰到宛如手碰它會「ㄑ一ˊ」一聲(類似熱鍋入水有聲又冒煙),身體一陣寒意,台語「嘎冷筍」驗證是夠冷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多年前,留學巴黎的網友提及,他覺得台灣比巴黎冷,大伙茫然不解,明明巴黎下雪,台灣不會,台灣怎會比巴黎更冷?網友解釋,巴黎室內、汽車都有暖氣,一般人可能只有從室內到汽車這段路程未被暖氣包圍,冷的時間很短。台灣暖氣不普遍,即使全身穿戴周全,但冷風一吹,立刻凍到骨子裡。儘管台灣氣溫高於巴黎,但個人感受其實
Thumbnail
我第一次接觸到「氣」,是因為認識了一位學姐。 ​學姐擁有一頭亮黑的長髮,看起來體態均勻,和一般女生並無太大差異。然而,我漸漸察覺到她的不尋常之處。不論風雨交加,甚至是嚴冷的冬季,學姐總是穿著短袖,袖子還是特別短的那種。​ 有時候,當冬天寒流而來,她會披上一條小披巾,不過她解釋並不是覺得冷,而是因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夜裏正如陸周樂說的,靠山的思本高中宿舍內很輕易的感覺到氣溫驟降的寒冷。不只是陳勁鴻教官,一些沒帶足夠厚的棉被的高一學生通通睡著冷了起來,有些人還會趕快起床加些衣服,但把衣服穿起來並沒有什麼用。有些室友蓋著厚棉被的,能夠擠的都擠在同一床棉被裏了。沒有厚棉被的房間,只能自求多福,祈禱黑夜趕快過去,白晝盡
Thumbnail
清晨,霧,低溫特報。 人們變成用各種大衣包裹的靈長類禮物,彷彿紅鶴縮緊下顎,這些穿戴厚衣裳的人們如同灰濛濛的河流,從無數發源地匯流至車站。暖氣是唯一的收件人,唯有暖氣才能暫時解下那身厚重包裝。 我向來不喜歡電車內過暖的溫度,有時悶得頭疼,踏出車廂卻襲來寒風,著實叫人吃不消。望向窗外深沈的冷色調,
Thumbnail
雪落山莊客棧門口,此時已是春暖花開,溪水潺潺流動,一幅風和日麗的景象。白衣服的那個俗家和尚,正拉拉扯扯著另一位白面書生,看起來像是路窄相逢,卻不知是否歡喜冤家?「再貧嘴,信不信我一掌劈死你?」無心惡狠狠地瞪著,眉宇的硃砂冒火像要大殺四方似地。「等等等等⋯⋯我爹爹就生得我這麼個⋯⋯」
Thumbnail
下班後,小雅走出捷運站,迎面而來的是冷凜的寒風,果然又是陰雨綿綿的濕冷天氣,下著斷斷續續的雨,十二月的下雨夜晚,天空彷彿也憂鬱的啜泣著。 小雅心想,昨天晚上看氣象報告,說今天開始風面來襲,溫度會驟降,迎來入冬的第一波強烈冷氣團,然後從今天傍晚也會開始下雨,所以小雅早上出門前,就在會漏水的天花板
Thumbnail
經歷一月下旬幾天的回溫後,今早隱隱飄了極細的雪花,不仔細看,還以為是下了毛毛雨,而北京,是極少下雨的。 早上打車上班,難得的遇到地道北京人的師傅,很有禮貌,路上堵車還會細心的提醒,行至國貿區域,我就隨口說了一下【雪花大了】然後就開啟跟師傅的閒聊開關。 師傅看了眼窗外,突然感歎的說【北京不
Thumbnail
往滋賀的路上,雪積如另一片北國的世界。 車窗外一陣寒涼滲入,雪的聲息溶在關西的夢裡。 沿途北小松到近江高島站,月臺一片皎白的台地,杳無人跡,只有列車的心臟撲通撲通,聲聲絞過鐵軌。 安曇川站幾個上車的女學生,還穿著海藍色制服裙,淺浪一般或許即將凍結。
Thumbnail
這一波霸王級的寒流,讓台北市的陽明山再次下起靄靄白雪,許多人紛紛糾團乘興追雪,打卡秀出冰雪之舞的合影,畢竟台灣難得有此輕鬆親近大地的雪白妝容。不禁想起大二那年,我躲在溫暖的宿舍被窩裡賴床,被同學糾著下山幫《屏風表演班》打工,當時我並不知道外面早已白了山頭 ...
Thumbnail
濕冷的冬天,還是風大不下雨的冬天好呢? 北部長大的我,記憶中冬天的冷可以是刺骨的,氣象報告說寒流來,而生活中的場景則是透過阿嬤說:「今仔日水龍頭水流出來會凍人!真正有冷!!」 阿嬤透過每日仍要洗滌,水冰到宛如手碰它會「ㄑ一ˊ」一聲(類似熱鍋入水有聲又冒煙),身體一陣寒意,台語「嘎冷筍」驗證是夠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