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笈多譯本白話釋義 (0-0)

更新於 2022/05/0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序 (笈多小傳)

笈多,全名達摩笈多 (dharmagupta),意譯為法密。俗姓弊耶伽囉 (vyāghrá),意譯為虎,南印度 (舊稱南賢豆) 羅囉國人。
笈多在二十三歲時,前往中印度的鞬拏究撥闍城,於究牟地僧伽囉磨之寺院落髮出家,改名為法密;出家後,他遊歷了大小乘的許多國家和僧寺,遊方弘法。
後來,他聽到北路的商人說遠地的東方有大支那國,崇信佛法,心嚮往之,便與幾位僧人結伴而行。他們一行人六人先往迦臂施國,二年期間,笈多和其中僧人一共四人遍歷了該國諸寺。
迦臂施國位於雪山北面,為舊時絲綢之路北路會合之處,商旅往來眾多,他們四人從迦臂施國跨越雪山,沿途經過薄佉羅、波多叉拏、達摩悉鬢多等國,又到了渴羅槃陀國,停留一年,之後,又前往沙勒國;在沙勒國,同行的一人萌生退志,先回老家了,其餘的三人則在沙勒國住了二年。
接著,一行人又前往龜茲國,在那裡住了二年,龜茲國王很喜歡他們,想把他們留下來,但笈多志在前往支那國,便在某一天,帶著其中的一個僧人偷偷地離開龜茲國,往烏耆國的阿爛拏寺。
又過了二年,二人來到高昌國,在高昌國的二年期間,沒有什麼宣述,接著,他們到了伊吾,在那裡停留一年;在伊吾,正好碰上戰亂,他們只好轉入西南避難,沿路上都是砂磧,水草匱乏,四顧茫然,方道迷失,踟蹰進退,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了瓜州。
經過多年的跋涉,當初與他一同東來的僧人,有的留在當地接受國王的供養,有的折返回家,有的在途中失散,最後到達漢地時,只有他一人。他獨顧單影,屆斯勝地,靜處思之,不禁悲喜交集。最後,笈多蒙皇帝敕召,進入京城,在大興善寺接受供養,於寺中譯經,時乃隨開皇十年 (590 年) 冬。其後,隋煬帝又敕召他至洛陽上林園的翻經館譯經。(續高僧傳卷第二)
笈多的金剛經翻譯,乃是逐字對應,一個梵文字,對應一個中文字,印度梵語的文法順序完全沒有更改。這對於研究比對金剛經的中譯本和梵文的原文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價值。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佛對弟子說起非常久遠之前曾經有一佛名為大通智勝如來的故事。當大通智勝佛出世,十方諸梵天王以及佛為國王時所生的十六王子,一起請佛轉法輪,於是佛三轉十二行法輪,十六王子聽聞後讚嘆不已,同請出家。佛接受他們之請後,開始說妙法蓮華,敎所有人菩薩法。而十六王子遂成菩薩道。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佛陀在世時代,未成佛的悉達多父親淨飯王的弟弟為了私慾謀劃奪皇位,挑撥離間在戰爭中已由悉達多出面談和的敵國波斯匿國王。 波斯匿王在談和過程中,對悉達多的智慧及心量生起恭敬心,但殺戮心與佔領鄰國企圖心仍重,也沒有智慧,於是輕易被挑撥成功。 能夠挑撥成功,是因為波斯匿王對沒有求證的內容產生被欺
Thumbnail
達摩大師在少林寺住了幾年,將要西歸之前,一日,對門人們說: 「吾西歸之日將近,汝等各抒所得!」 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皮。」 總持尼道:「如阿難見妙喜佛國,一見不再見,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無一法可得。」
Thumbnail
阿成急忙插嘴道,「N國,那是佛教國家,那我們要找的是貝葉經囉!」 龍哥點點頭,「貝葉經起源於古印度,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便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其中五百名阿羅漢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上座部佛教歷史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二千多年前,尼泊爾有位名叫悉達多的王子,他出家修道,苦行有六年的時間,嘗盡了世間種種的苦,日食一米一麥。 但他發現這樣的苦行,也不是解脫的方法,最後捨棄了這樣修行的方法,離開苦行林。 他去到尼連禪河畔,途中遇到一個牧羊女。牧羊女看到年輕的修行人,這麼精進用功,就把身邊的的一碗羊乳所做的粥,供養給
Thumbnail
法門起源 唐密根源於南印度的如來藏學派,強調人本有清淨本性,公元8世紀唐玄宗時代 (西元716年-720年),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與不空來到中國,合稱「開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師,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於長安的大興善寺(位於今西安市)譯出大量密教經典,宏揚密法,成為唐密的開端。
Thumbnail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無量百千億那由他數——皆 是大智精進善巧,證無言法獲妙辯才,是處非處不相違反,善調身 心具諸解脫,常遊三昧不捨大悲,慚愧為身智慧為首,多所饒益如 大寶洲,了知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說,於真俗門洞達無 礙,深明實際
Thumbnail
詳介《龍在雪域》兼駁夏格巴《藏區政治史》之謬論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佛對弟子說起非常久遠之前曾經有一佛名為大通智勝如來的故事。當大通智勝佛出世,十方諸梵天王以及佛為國王時所生的十六王子,一起請佛轉法輪,於是佛三轉十二行法輪,十六王子聽聞後讚嘆不已,同請出家。佛接受他們之請後,開始說妙法蓮華,敎所有人菩薩法。而十六王子遂成菩薩道。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佛陀在世時代,未成佛的悉達多父親淨飯王的弟弟為了私慾謀劃奪皇位,挑撥離間在戰爭中已由悉達多出面談和的敵國波斯匿國王。 波斯匿王在談和過程中,對悉達多的智慧及心量生起恭敬心,但殺戮心與佔領鄰國企圖心仍重,也沒有智慧,於是輕易被挑撥成功。 能夠挑撥成功,是因為波斯匿王對沒有求證的內容產生被欺
Thumbnail
達摩大師在少林寺住了幾年,將要西歸之前,一日,對門人們說: 「吾西歸之日將近,汝等各抒所得!」 道副說:「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皮。」 總持尼道:「如阿難見妙喜佛國,一見不再見,是道!」 大師云:「汝得吾肉。」 道育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無一法可得。」
Thumbnail
阿成急忙插嘴道,「N國,那是佛教國家,那我們要找的是貝葉經囉!」 龍哥點點頭,「貝葉經起源於古印度,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便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其中五百名阿羅漢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上座部佛教歷史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二千多年前,尼泊爾有位名叫悉達多的王子,他出家修道,苦行有六年的時間,嘗盡了世間種種的苦,日食一米一麥。 但他發現這樣的苦行,也不是解脫的方法,最後捨棄了這樣修行的方法,離開苦行林。 他去到尼連禪河畔,途中遇到一個牧羊女。牧羊女看到年輕的修行人,這麼精進用功,就把身邊的的一碗羊乳所做的粥,供養給
Thumbnail
法門起源 唐密根源於南印度的如來藏學派,強調人本有清淨本性,公元8世紀唐玄宗時代 (西元716年-720年),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與不空來到中國,合稱「開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師,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於長安的大興善寺(位於今西安市)譯出大量密教經典,宏揚密法,成為唐密的開端。
Thumbnail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薩無量百千億那由他數——皆 是大智精進善巧,證無言法獲妙辯才,是處非處不相違反,善調身 心具諸解脫,常遊三昧不捨大悲,慚愧為身智慧為首,多所饒益如 大寶洲,了知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說,於真俗門洞達無 礙,深明實際
Thumbnail
詳介《龍在雪域》兼駁夏格巴《藏區政治史》之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