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巴掌看台灣人隱藏的特性

2022/03/31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也許你還記得近幾年發生過一起社會事件,某位男士開著BMW在東海商圈與四位開著Toyota年輕人行車糾紛,四位年輕人因為不滿BMW男士按喇叭,因此拿球棒砸BMW。而BMW車上載著妻小,於是BMW男士開車衝撞Toyota。
這件事BMW男士的動機也是非常合理,但你知道嗎?最後BMW男士也因此被判刑。原因就在於當Toyota年輕人已經離開現場的情況下,BMW男士依然繼續衝撞Toyota,已經不屬於正當防衛或是緊急避難。
如果把行車糾紛以及最近的賞一巴掌來對比,會不會覺的情況非常類似?

【大多數台灣人如何看待這一把掌】

最近非常吸睛的一篇新聞「威爾史密斯在金像獎的一巴掌」,可以猜看看有多少比例的台灣人認同賞這一巴掌呢?
依據在網路新聞上留言數量來看,差不多有80%左右的網友是認同的。認同的比例有超乎我的想像。如果是你看到80%的統計,會不會也會被這麼高的比例嚇到呢?

【如何論斷這一巴掌的對錯】

到底是打人有錯或是開玩笑的人有錯?在我的觀點來看「兩個人都有錯」,也許打一巴掌具有很強烈或是非常正當的「動機」,但終究只是動機合理而已
動機合理不代表行為也合理,把不合理的行為卻用動機變成合理化,這是有問題的
然而大多數的臺灣人的重點都放在「動機合理」,同時也認定後續的行為也合理,但可能沒思考到「行為是否也合理」

【情與理之間的拿捏】

台灣人非常講究人情味,大多時候也都把「情」放在第一位,然而情理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只講情份,那叫做無理。只談道理,那變成無情。
合情合理是我們最希望的狀態,所以對於情理之間的拿捏,我的作法就是「當腦袋浮現是情份時,改用理性的思考」,反過來說「如果再談理的時候,思考一下有沒有顧及到情份」
簡單來說就是不能單靠情或理的其中一面看待事情,而是讓情理之間做交互思考,也許就能找到合情合理的狀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把自己當實驗品的人生
    把自己當實驗品的人生
    Hi 你好,我是Leon,我把自己的部落格取名為「把自己當實驗品的人生」 因為我喜歡嘗試許多新事物,把自己的人生作為一種實驗,所以把人生所見所聞所想,整理成文字,寫下實驗心得。 也許某天你會做跟我一樣類似的事情,做之前不妨參考我的實驗心得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