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感到歉疚,那是真的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通電話,讓我又做了一模一樣的惡夢!那是雙腳綁著鐵鍊被投入大海的場景,無論怎麼努力也無法掙脫的絕望感,使我淚流滿面地醒來。

「你們一個住得比一個還要遠」
「你們都不知道我在想什麼」
「我早就知道我只能自己照顧自己」

熟悉嗎?這是情感勒索的起手式,也是我從小到大很難跳脫的負罪感來源。無論身處何處,我似乎都在與自己的歉疚對抗。因為母親那柔弱、受害者的形象已經深深烙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懂事後便始終覺得有義務去彌補她的需求。有時候我會想,酷似父親的容貌和個性,是不是也加劇了這樣的關係?

Ashley Byrd on Unsplash

Ashley Byrd on Unsplash

父母的感情不睦,婚外情的結果就是母親的情緒不穩定。一方面要承受母親的負面情緒,另一方面又覺得她好委屈好可憐。很長一段時間不自覺地做著中間者的角色。似乎永遠也做不回女兒,只是變成了傳聲筒,帶著雙親和睦的卑微期待,疲於勸阻和溝通。

考上研究所的那年暑假,我與先生結識、相戀。逐漸發覺「情勒」、「冷戰」這些母親慣用的手段居然被我完美的複製!我知道如果不改變,便只是重蹈覆徹,終將萬劫不復。

I.am_nah null on Unsplash

I.am_nah null on Unsplash

改變的第一步是深化自我覺察。長久以來我一直認為「童年創傷」,是生命活得痛苦、病痛不斷的主因。然而接觸許瑞云醫師的能量醫學後,才明白自己必須擔負更大的責任。

很多人常抱怨都是因為誰誰誰的關係,我不能怎樣,這是把問題和責任丟給別人的逃避說法。我們一直都埋怨都是別人害了我們,事實卻是我們把生命自主權交到別人手裡。只要意識到這一點,隨時隨地我們都可以自己做決定,學習對別人的要求或期待說「不」,重新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許瑞云--《走出傷痛 破繭重生

所謂的「情感勒索」,勒索人和被勒索人都必須參與,這樣的關係才會成立。要終止這樣的循環,自覺被勒索的一方必須跳脫根深蒂固的相處模式,即便對方加重力道也不為所動。這是彼此生命的課題,也是終止惡性循環的唯一處方。

Ante Gudelj on Unsplash

Ante Gudelj on Unsplash

許瑞云醫師於《走出傷痛 破繭重生》一書中說到:「讓我們痛苦的不是父母的行為或言語,而是我們的想法和期待,當我們沒有期待時,父母如何做、或如何說,其實對我們的影響不大。就好比你不會期待不太熟的鄰居應該為你無條件的付出,甚至只是一點點的付出,都覺得不好意思。」

是啊~多年來帶著不切實際的期待的人是自己!覺得父母就該和睦相處、就該無私奉獻、就該參加子女的活動、就該貫徹愛的教育,就該像誰誰誰的爸媽一樣⋯⋯我們很巧妙地用一樣的期待,傷害、耗損著彼此之間的感情。

從噩夢中醒來的我,意識到自己又帶著期待自傷傷人,心中不免慨嘆:「人這一輩子的功課,始終必須回到自身。」而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深切地希望自己可以做到不批判、不反感、不怨懟,沒有歉疚、沒有自責、亦沒有傷害。

因為,「當我們能夠全然地接受父母、愛父母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全然地接納和愛自己。」——許瑞云《哈佛醫師心能量

我,不需要感到歉疚,因為那不是真的!


📚關於傷痛,閱讀這些很有用:

走出傷痛 破繭重生:哈佛醫師心能量 啟動內在療癒力》/許瑞云/天下生活

哈佛醫師心能量:身體的答案心知道!》/許瑞云/平安文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謝伊太太的沙龍
64會員
140內容數
美國生活去,任何「第一次」都是印記,都很珍貴。 那些忐忑的、興奮的、不安的、新鮮的、大開眼界的, 還是需要留下那麼一筆紀錄的,是吧!
謝伊太太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1/16
在你的故事裡 不會有我的結局
Thumbnail
2023/01/16
在你的故事裡 不會有我的結局
Thumbnail
2022/12/10
沒有閱讀的日子,我聽了「沒有煙抽的日子」,然後走到地下室,翻出前屋主留下的火柴,「嘶」的一聲劃開薪火,按下重複播放鍵,抽著那一根火柴的無奈,繼續閱讀我的人生!
Thumbnail
2022/12/10
沒有閱讀的日子,我聽了「沒有煙抽的日子」,然後走到地下室,翻出前屋主留下的火柴,「嘶」的一聲劃開薪火,按下重複播放鍵,抽著那一根火柴的無奈,繼續閱讀我的人生!
Thumbnail
2022/11/20
對不起 沒有早點看開 用過多的期待 彼此傷害
Thumbnail
2022/11/20
對不起 沒有早點看開 用過多的期待 彼此傷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比起憂鬱,恐懼才是佔據更多我的生活;憂鬱症只是恐懼的延伸,只是對自我失望的表達。 被恐懼與不安感圈養的孩子,往往都欠缺自信、內心深處無時無刻都懷疑著自己。從一開始被父母投餵的罪惡感,藉由順服他們的要求而獲得被肯定的感覺,並以此換取內心短暫的平靜並減輕不安與恐懼感。在這種原生家庭慢慢建立起慣性遷就及
Thumbnail
比起憂鬱,恐懼才是佔據更多我的生活;憂鬱症只是恐懼的延伸,只是對自我失望的表達。 被恐懼與不安感圈養的孩子,往往都欠缺自信、內心深處無時無刻都懷疑著自己。從一開始被父母投餵的罪惡感,藉由順服他們的要求而獲得被肯定的感覺,並以此換取內心短暫的平靜並減輕不安與恐懼感。在這種原生家庭慢慢建立起慣性遷就及
Thumbnail
我曾聽說過一句話「小時候我們覺得甚麼都是真,非常的較真;再長大一點,又發現原來甚麼都是假的;又到後來,我們又發現原來,世界上是有真有假,到最後,我們已經無所謂真假。」 初見自己的家庭 去到大四那年,那年有一門課程是在說家庭對整個家庭成員如何互相的影響,以及是如何被影響。那個時候的我,已經開始覺得「自
Thumbnail
我曾聽說過一句話「小時候我們覺得甚麼都是真,非常的較真;再長大一點,又發現原來甚麼都是假的;又到後來,我們又發現原來,世界上是有真有假,到最後,我們已經無所謂真假。」 初見自己的家庭 去到大四那年,那年有一門課程是在說家庭對整個家庭成員如何互相的影響,以及是如何被影響。那個時候的我,已經開始覺得「自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家庭,對很多人來說,是幸福與溫馨的代名詞;對我而言卻是需要鼓起很大勇氣去克服的夢魘,直到最近在面對考驗時,我找到了答案。我發現太執著於心裡那個理想的人生與家庭的幻境之中,我會在不知不覺間將自己封閉在心靈的最深處。為了保護自己,我選擇武裝自己、用笑容掩藏自己,因為害怕被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家庭,對很多人來說,是幸福與溫馨的代名詞;對我而言卻是需要鼓起很大勇氣去克服的夢魘,直到最近在面對考驗時,我找到了答案。我發現太執著於心裡那個理想的人生與家庭的幻境之中,我會在不知不覺間將自己封閉在心靈的最深處。為了保護自己,我選擇武裝自己、用笑容掩藏自己,因為害怕被
Thumbnail
負面事件,不需要重播的功能 兒時,經歷過的某些事,即使始末已有點模糊,但當時的悲傷、委屈,生氣、恐懼,只要輕輕觸及,當年的情緒仍會和著淚,不斷在心中翻攪。即便我已長大,依然如此。而成年之後,任勞任怨,辛勤付出,卻一再被視為理所當然,我既惱怒又失落。 我,若獨處於冬風偕雨的午後,潛藏的哀傷、懊悔雲湧直
Thumbnail
負面事件,不需要重播的功能 兒時,經歷過的某些事,即使始末已有點模糊,但當時的悲傷、委屈,生氣、恐懼,只要輕輕觸及,當年的情緒仍會和著淚,不斷在心中翻攪。即便我已長大,依然如此。而成年之後,任勞任怨,辛勤付出,卻一再被視為理所當然,我既惱怒又失落。 我,若獨處於冬風偕雨的午後,潛藏的哀傷、懊悔雲湧直
Thumbnail
從噩夢中醒來的我,意識到自己又帶著期待自傷傷人,心中不免慨嘆:「人這一輩子的功課,始終必須回到自身。」而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深切地希望自己可以做到不批判、不反感、不怨懟
Thumbnail
從噩夢中醒來的我,意識到自己又帶著期待自傷傷人,心中不免慨嘆:「人這一輩子的功課,始終必須回到自身。」而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深切地希望自己可以做到不批判、不反感、不怨懟
Thumbnail
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的大人們,用「情感勒索」的手法,要別人的孩子去包裝一個早已殘缺不堪的家,到底圖什麼?在這其中我看不到同理、也探不到好意,只覺得社會對於一個家庭該有的型態,充滿僵化的設定和惡意。
Thumbnail
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的大人們,用「情感勒索」的手法,要別人的孩子去包裝一個早已殘缺不堪的家,到底圖什麼?在這其中我看不到同理、也探不到好意,只覺得社會對於一個家庭該有的型態,充滿僵化的設定和惡意。
Thumbnail
這篇應該算是《母愛的牽絆》這本書的心得,不過這本書比標題更遠與廣。我這一年多持續的處理自己的創傷問題,前幾天被推薦這本書後一天內斷斷續續地看完,夾帶著兩千字的傷痛回憶與兩公升的眼淚。
Thumbnail
這篇應該算是《母愛的牽絆》這本書的心得,不過這本書比標題更遠與廣。我這一年多持續的處理自己的創傷問題,前幾天被推薦這本書後一天內斷斷續續地看完,夾帶著兩千字的傷痛回憶與兩公升的眼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