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情緒勒索:自我覺察是改變的第一步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比起憂鬱,恐懼才是佔據更多我的生活;憂鬱症只是恐懼的延伸,只是對自我失望的表達。

被恐懼與不安感圈養的孩子,往往都欠缺自信、內心深處無時無刻都懷疑著自己。從一開始被父母投餵的罪惡感,藉由順服他們的要求而獲得被肯定的感覺,並以此換取內心短暫的平靜並減輕不安與恐懼感。在這種原生家庭慢慢建立起慣性遷就及討好的人際關係互動模式,慣性選擇忽略自我的情緒與需求,並自動放大別人的需求及感受。每一刻互動都害怕造成別人的失望或失落,害怕自己無法完成別人的期望。

情緒勒索|周慕姿

情緒勒索|周慕姿

「很多習慣自我懷疑的人,其實是對於罪惡感很敏感,責任感也很重的人。可能在過去經驗裡,自我懷疑者學會了承接他人的情緒責任。他們可能在高標準的環境中長大,時常擔心自己做不好,會造成別人的困擾、愧對別人。」

以別人的感受好壞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把自我價值的控制權建立在別人身上。由於太急於取悅別人,不敢忽略別人的任何一個細微表情變化,甚至產生假想敵認為自己應該要達到什麼標準否則就會讓人失望,而自我情緒卻不曾在考慮範圍內。而這種「 習慣性的罪惡感」是過去在原生家庭中鍛鍊出來,用來應付生活,回應他人需要並曾經得到正向回饋的生存策略。

直到長大以後才發現那些對自己設下的高標準,原來是將過往童年時大人對自己說的話內化成自己內心的信條,並時刻強迫自己遵守著。從一開始恐懼的投餵,我甚至成為了他們的一員開始鞭策自己。這一步的發生奠定了病態的基礎,以及開啟了無時間地域限制的自我鞭策與貶低。不覺得自己夠好,也不相信自己夠好。自有意識以來,我努力逃離原生家庭的影響、跑到世界的另一端獨自生活,殊不知他們的影響早已入血般根深蒂固。諷刺的是,我痛恨他們如此挑剔、指責我的同時,我卻有下意識地用相同的方式嚴苛地捆綁著自己。要違背這些我賴以為生的規條時,就好比要推翻成長經歷所建立起來的信仰。這恐懼化身成各種型態並成為我生活的形狀,一呼一吸都充斥著恐懼的氣息。

由意識到有問題到著手處理再到放棄這段由離開母體便根深蒂固的關係,我幾乎把自己燃燒殆盡。由親戚、社工、精神科醫生等第三方介入,一次次的family therapy到收到建議我放棄並且設立界線和距離會是謹剩可以保存自我的方法,因為他不希望我需要用我的生命來換取家庭的改變。歷經一次又一次的絕望,即便被傷害得體無完膚,我還是無法否認他們是我有血緣關係的家人。我一直追尋著變好的方法,but what if what i have been searching for is not existed in the first place. 我不再執著於我不能改變我的原生家庭,把生活重心回歸到自我(嘗試著)。

‧̍̊˙· 𓆝.° 。˚𓆛˚。 °.𓆞 ·˙‧̍̊

𖤘 書籍資訊

書名:情緒勒索 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作者: 周慕姿 出版社:寶瓶文化

‧̍̊˙· 𓆝.° 。˚𓆛˚。 °.𓆞 ·˙‧̍̊

工餘時間持續創作並不容易嗚~ 

💖|如果喜歡文章請按下 愛心|

🔮|對內容感興趣請按下 追蹤|

🧋|文章若有幫助也歡迎 贊助|

任何一種支持都給我敲大動力!(´▽`ʃ♡ƪ)

更多的我:InstagramVocusMediumMatters:@aaaaalvaread

人生就是由無數一頁頁構成的書。 當感覺快要活不下去的時候,試著再翻多一頁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這個分裂和加速的時代,我們更容易趨向透過外在事物填補內在的缺失。這導致我們對愛也更傾向被愛和向對方索取;或是把自身視為商品以作交換條件。「愛的本質…是一種尋求完整、同時也尋求獨立的本能動力。(個體化的過程)」正因如此,愛其實也涉及了面對孤獨的能力。只有能夠自處的人,才有真正愛的能力,而非因為逃避自
自從那年確診以後,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就像從此與我無關,我被關在一個名為加拿大的監牢。我被趕離了我賴以為生的「家」,漂泊到一萬多公里以外的冰天雪地,而這一切距離onset到離開只有半年不到的時間。半年很長嗎?我不知道,但原來長到足以讓我一無所有。
作者就曾描述集中營的日子就像是一種暫時的生存,一種無明確日子的暫時生存(provisional existence)。我不曾有集中營的經驗,可我罹患憂鬱症的經歷對我而讓就像座心靈上的集中營,你無法走出去,也沒有人能夠走進來。
在這個分裂和加速的時代,我們更容易趨向透過外在事物填補內在的缺失。這導致我們對愛也更傾向被愛和向對方索取;或是把自身視為商品以作交換條件。「愛的本質…是一種尋求完整、同時也尋求獨立的本能動力。(個體化的過程)」正因如此,愛其實也涉及了面對孤獨的能力。只有能夠自處的人,才有真正愛的能力,而非因為逃避自
自從那年確診以後,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就像從此與我無關,我被關在一個名為加拿大的監牢。我被趕離了我賴以為生的「家」,漂泊到一萬多公里以外的冰天雪地,而這一切距離onset到離開只有半年不到的時間。半年很長嗎?我不知道,但原來長到足以讓我一無所有。
作者就曾描述集中營的日子就像是一種暫時的生存,一種無明確日子的暫時生存(provisional existence)。我不曾有集中營的經驗,可我罹患憂鬱症的經歷對我而讓就像座心靈上的集中營,你無法走出去,也沒有人能夠走進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有關原生家庭對人的情緒勒索以及個人成長的故事,藉此讓大家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並尋求專業協助解決,同時也希望大家從童年的陰影走出來,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每個人一定都是值得好好被愛的。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今年過年期間,想起了20幾年母親離開的那一天,當時的我才上國二,原來應該是青春洋溢的年紀,陽光明媚的天空開始下起傾盆大雨,從那之後我的臉上沒有笑容,用冷言冷語與沉默抗拒關心我的人,尤其是我的父親,原因是什麼一開始連我自己也不知道。 在二月初第一場讀書會導讀的周慕姿心理師的「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慕姿老師說在親子、伴侶關係中,因為情緒界限不清造成的各種無意識情緒勒索;菊仙老師說別擔心!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不愛你,該管就要管。這些我都知道,但我仍會因為擔心衝突減損了親子與伴侶關係的存款額度,導至關係失衡。該怎麼辦呢?我怎麼慢慢從惡性循環解套呢?請聽我細細說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有關原生家庭對人的情緒勒索以及個人成長的故事,藉此讓大家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並尋求專業協助解決,同時也希望大家從童年的陰影走出來,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每個人一定都是值得好好被愛的。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今年過年期間,想起了20幾年母親離開的那一天,當時的我才上國二,原來應該是青春洋溢的年紀,陽光明媚的天空開始下起傾盆大雨,從那之後我的臉上沒有笑容,用冷言冷語與沉默抗拒關心我的人,尤其是我的父親,原因是什麼一開始連我自己也不知道。 在二月初第一場讀書會導讀的周慕姿心理師的「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慕姿老師說在親子、伴侶關係中,因為情緒界限不清造成的各種無意識情緒勒索;菊仙老師說別擔心!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不愛你,該管就要管。這些我都知道,但我仍會因為擔心衝突減損了親子與伴侶關係的存款額度,導至關係失衡。該怎麼辦呢?我怎麼慢慢從惡性循環解套呢?請聽我細細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