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情緒勒索:自我覺察是改變的第一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比起憂鬱,恐懼才是佔據更多我的生活;憂鬱症只是恐懼的延伸,只是對自我失望的表達。

被恐懼與不安感圈養的孩子,往往都欠缺自信、內心深處無時無刻都懷疑著自己。從一開始被父母投餵的罪惡感,藉由順服他們的要求而獲得被肯定的感覺,並以此換取內心短暫的平靜並減輕不安與恐懼感。在這種原生家庭慢慢建立起慣性遷就及討好的人際關係互動模式,慣性選擇忽略自我的情緒與需求,並自動放大別人的需求及感受。每一刻互動都害怕造成別人的失望或失落,害怕自己無法完成別人的期望。

情緒勒索|周慕姿

情緒勒索|周慕姿

「很多習慣自我懷疑的人,其實是對於罪惡感很敏感,責任感也很重的人。可能在過去經驗裡,自我懷疑者學會了承接他人的情緒責任。他們可能在高標準的環境中長大,時常擔心自己做不好,會造成別人的困擾、愧對別人。」

以別人的感受好壞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把自我價值的控制權建立在別人身上。由於太急於取悅別人,不敢忽略別人的任何一個細微表情變化,甚至產生假想敵認為自己應該要達到什麼標準否則就會讓人失望,而自我情緒卻不曾在考慮範圍內。而這種「 習慣性的罪惡感」是過去在原生家庭中鍛鍊出來,用來應付生活,回應他人需要並曾經得到正向回饋的生存策略。

直到長大以後才發現那些對自己設下的高標準,原來是將過往童年時大人對自己說的話內化成自己內心的信條,並時刻強迫自己遵守著。從一開始恐懼的投餵,我甚至成為了他們的一員開始鞭策自己。這一步的發生奠定了病態的基礎,以及開啟了無時間地域限制的自我鞭策與貶低。不覺得自己夠好,也不相信自己夠好。自有意識以來,我努力逃離原生家庭的影響、跑到世界的另一端獨自生活,殊不知他們的影響早已入血般根深蒂固。諷刺的是,我痛恨他們如此挑剔、指責我的同時,我卻有下意識地用相同的方式嚴苛地捆綁著自己。要違背這些我賴以為生的規條時,就好比要推翻成長經歷所建立起來的信仰。這恐懼化身成各種型態並成為我生活的形狀,一呼一吸都充斥著恐懼的氣息。

由意識到有問題到著手處理再到放棄這段由離開母體便根深蒂固的關係,我幾乎把自己燃燒殆盡。由親戚、社工、精神科醫生等第三方介入,一次次的family therapy到收到建議我放棄並且設立界線和距離會是謹剩可以保存自我的方法,因為他不希望我需要用我的生命來換取家庭的改變。歷經一次又一次的絕望,即便被傷害得體無完膚,我還是無法否認他們是我有血緣關係的家人。我一直追尋著變好的方法,but what if what i have been searching for is not existed in the first place. 我不再執著於我不能改變我的原生家庭,把生活重心回歸到自我(嘗試著)。

‧̍̊˙· 𓆝.° 。˚𓆛˚。 °.𓆞 ·˙‧̍̊

𖤘 書籍資訊

書名:情緒勒索 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作者: 周慕姿 出版社:寶瓶文化

‧̍̊˙· 𓆝.° 。˚𓆛˚。 °.𓆞 ·˙‧̍̊

工餘時間持續創作並不容易嗚~ 

💖|如果喜歡文章請按下 愛心|

🔮|對內容感興趣請按下 追蹤|

🧋|文章若有幫助也歡迎 贊助|

任何一種支持都給我敲大動力!(´▽`ʃ♡ƪ)

更多的我:InstagramVocusMediumMatters:@aaaaalvarea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破亂歸空-avatar-img
2024/01/10
到這樣的地步,只有物理上的遠離才有可能解決嗎?
avatar-img
再多一頁 one more page
22會員
35內容數
人生就是由無數一頁頁構成的書。 當感覺快要活不下去的時候,試著再翻多一頁吧。
2025/01/24
這篇文章探討Michelle Zauner的回憶錄《沒有媽媽的超市》,分享書中關於食物、家庭、文化認同和喪親之痛的動人故事,以及作者如何在這些體驗中找到自我和療癒。文章並觸及許多讀者可能感同身受的議題,例如亞裔移民家庭的高期待、含蓄的愛,以及在異鄉尋找歸屬感的掙扎。
Thumbnail
2025/01/24
這篇文章探討Michelle Zauner的回憶錄《沒有媽媽的超市》,分享書中關於食物、家庭、文化認同和喪親之痛的動人故事,以及作者如何在這些體驗中找到自我和療癒。文章並觸及許多讀者可能感同身受的議題,例如亞裔移民家庭的高期待、含蓄的愛,以及在異鄉尋找歸屬感的掙扎。
Thumbnail
2024/12/10
曾經接觸過無數快餐式的雞湯讀物倡導著「與自己和解」、「相信自己」,但內容大多如出一徹難免讓人感到空洞和「如何和解」的空虛。而這次則是從神經科學)為切入點,了解如何能夠改變慣性的思維陋習。除了幫助人們面對創傷,也讓讀者了解到藉由建立神經連結,克服自我設限信念,並重新學會信任自己。
Thumbnail
2024/12/10
曾經接觸過無數快餐式的雞湯讀物倡導著「與自己和解」、「相信自己」,但內容大多如出一徹難免讓人感到空洞和「如何和解」的空虛。而這次則是從神經科學)為切入點,了解如何能夠改變慣性的思維陋習。除了幫助人們面對創傷,也讓讀者了解到藉由建立神經連結,克服自我設限信念,並重新學會信任自己。
Thumbnail
2024/02/19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26歲就是成功的經濟學家的比約恩,在即將要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財務長的時間點,毅然辭職便前往泰國進行修行的故事。這一本並不是強迫讀者需要正面思考的書,卻是是一本幾乎每一頁都會畫重點的書。
Thumbnail
2024/02/19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26歲就是成功的經濟學家的比約恩,在即將要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財務長的時間點,毅然辭職便前往泰國進行修行的故事。這一本並不是強迫讀者需要正面思考的書,卻是是一本幾乎每一頁都會畫重點的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比起憂鬱,恐懼才是佔據更多我的生活;憂鬱症只是恐懼的延伸,只是對自我失望的表達。 被恐懼與不安感圈養的孩子,往往都欠缺自信、內心深處無時無刻都懷疑著自己。從一開始被父母投餵的罪惡感,藉由順服他們的要求而獲得被肯定的感覺,並以此換取內心短暫的平靜並減輕不安與恐懼感。在這種原生家庭慢慢建立起慣性遷就及
Thumbnail
比起憂鬱,恐懼才是佔據更多我的生活;憂鬱症只是恐懼的延伸,只是對自我失望的表達。 被恐懼與不安感圈養的孩子,往往都欠缺自信、內心深處無時無刻都懷疑著自己。從一開始被父母投餵的罪惡感,藉由順服他們的要求而獲得被肯定的感覺,並以此換取內心短暫的平靜並減輕不安與恐懼感。在這種原生家庭慢慢建立起慣性遷就及
Thumbnail
本書作者周慕姿是一位諮商心理師,於2017年爆紅的書:《情緒勒索》就是她的作品,這四個字到現在還是時不時就能聽到有人談論著,可見那本書的影響之深遠。而她於2022年帶給大家的這本《羞辱創傷》,帶領我們回想與探討,自己遺忘或忽視的過去創傷,如何造就了我們現在的個性與行為模式,而我們又能用什麼樣的方式改
Thumbnail
本書作者周慕姿是一位諮商心理師,於2017年爆紅的書:《情緒勒索》就是她的作品,這四個字到現在還是時不時就能聽到有人談論著,可見那本書的影響之深遠。而她於2022年帶給大家的這本《羞辱創傷》,帶領我們回想與探討,自己遺忘或忽視的過去創傷,如何造就了我們現在的個性與行為模式,而我們又能用什麼樣的方式改
Thumbnail
創傷,是一代傳一代的。 時代的脈瘤寄生在我們父母身上,由於過往經驗使然,父母的父母使用的教育策略靠著模仿而來。更何況資訊沒有現在發達,心理知識的普及能幫助我們自我覺察,但難的是,看著心理學文章仍不自覺地被困住,而無法嘗試站在第三者立場去分析自己。
Thumbnail
創傷,是一代傳一代的。 時代的脈瘤寄生在我們父母身上,由於過往經驗使然,父母的父母使用的教育策略靠著模仿而來。更何況資訊沒有現在發達,心理知識的普及能幫助我們自我覺察,但難的是,看著心理學文章仍不自覺地被困住,而無法嘗試站在第三者立場去分析自己。
Thumbnail
許多人都曾經體會過情緒勒索,一種透過引發負面情緒,迫使他人滿足自己需求的手段。 在這篇文章,我會更進一步說明情緒勒索雙方的心理,並試著提出解決的方法。
Thumbnail
許多人都曾經體會過情緒勒索,一種透過引發負面情緒,迫使他人滿足自己需求的手段。 在這篇文章,我會更進一步說明情緒勒索雙方的心理,並試著提出解決的方法。
Thumbnail
課前印象 這次剛好女力大二的大使課安排了周慕姿老師當『家庭』這個主題的講者,而家庭正是很有可能發生情緒勒索的地方,如我自己的原生家庭父母,就有這樣的狀況。這樣的組合讓我非常期待老師的課程。 5/22課程當天 什麼是情緒勒索? 那情緒勒索的本質是什麼? 那為什麼我會被勒索? 那當我被勒索的時候怎麼辦
Thumbnail
課前印象 這次剛好女力大二的大使課安排了周慕姿老師當『家庭』這個主題的講者,而家庭正是很有可能發生情緒勒索的地方,如我自己的原生家庭父母,就有這樣的狀況。這樣的組合讓我非常期待老師的課程。 5/22課程當天 什麼是情緒勒索? 那情緒勒索的本質是什麼? 那為什麼我會被勒索? 那當我被勒索的時候怎麼辦
Thumbnail
從噩夢中醒來的我,意識到自己又帶著期待自傷傷人,心中不免慨嘆:「人這一輩子的功課,始終必須回到自身。」而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深切地希望自己可以做到不批判、不反感、不怨懟
Thumbnail
從噩夢中醒來的我,意識到自己又帶著期待自傷傷人,心中不免慨嘆:「人這一輩子的功課,始終必須回到自身。」而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深切地希望自己可以做到不批判、不反感、不怨懟
Thumbnail
別讓「情緒勒索」成為壓垮人際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
Thumbnail
別讓「情緒勒索」成為壓垮人際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