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一 007

《禪林寶訓》卷一 00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14.5.4 良因法師 隨筆

raw-image

仁祖皇祐初,遣銀璫小使,持綠綈尺一書,召圓通訥住孝慈大伽藍。

訥稱疾不起,表疏大覺應詔。

或曰:「聖天子旌崇道德,恩被泉石,師何固辭?」

訥曰:「予濫廁僧倫,視聽不聰,幸安林下,飯蔬飲水,

雖佛祖有所不為,況其他也?」

先哲有言:「大名之下,難以久居。」

予平生行知足之計,不以聲利自累。若厭於心,何日而足。

故東坡嘗曰:「知安則榮,知足則富。」

避名全節,善始善終,在圓通得之矣。

《行實》


【演蓮法師譯文】

北宋仁宗皇帝篤信佛教,於皇祐年間,曾派遣太監李允寧親持詔書到江州,召請居訥禪師赴汴京(今河南開封)住持孝慈寺。

居訥禪師推說自己有病,不能應詔。仁宗皇帝敬其高節,請他另選一人自代。居訥禪師便上表進疏,舉薦大覺懷璉禪師,言此人道學兼優,堪能應天子之詔命。

有人問居訥禪師說:「當今聖明的天子,最欽仰敬重有道德的高僧,即使像我們這樣偏僻的山林泉石間的人,也一樣蒙受天子的恩澤,吾師何以再三推辭而不應詔呢?」

居訥禪師謙遜地說:「像我這樣一個平常的人,只不過是混雜在僧團中濫竽充數罷了,至今年紀老邁,耳聾眼花,能安心住在這清靜的山林間,吃一口閒飯,喝一勺清水,已是很僥倖了。

我自己既沒有真修實證的工夫,即使封我作佛作祖,我也不會感到稱心快意,何況其他的呢?

先哲曾經說過:『一個人要是名氣太大了,住在哪裡都不自在。』

我平生只曉得凡事能知足就好,何必以聲名利養自累。如果心中總是對現前的境遇不滿意,那要到何時才能滿足呢?

正如蘇東坡所說的:『知道過清淨安閒的日子,就是最有福的人;能夠知足,便是最富有的人。』」

能避虛名而保全高尚的節操,能自始至終堅守僧家本色,在圓通居訥禪師,是真正做到了。

raw-image

良因贊曰:

世人追名逐利,

卻往往以為了大眾、為了住持佛法等種種理由美化,

實則難有白日青天之心。

而圓通禪師所立,卻是「雖佛祖有所不為」之大志!

大鵬沖飛之志,豈是寒蟬麻雀所能了知?

古德修行,但求恢復本來面目,連執取「成佛」的概念都要棄捨;

更何況世間名利之糟粕!

地獄苦劇,業海茫茫,何不早歸?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禪林寶訓》 2014.5.3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璉和尚,初遊廬山。圓通訥禪師一見,直以大器期之。 或問:「何以而知之?」 訥曰:「斯人中正不倚,動靜尊嚴, 加以道學行誼,言簡盡理,凡人資稟如此,鮮有不成器者。」 《九峰集》 【演蓮法師譯文】 有人問居訥禪師:「何以一見面便知此人將成大器?」
《禪林寶訓》 2014.5.2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大覺璉和尚住育王,因二僧爭施利不已,主事莫能斷。 大覺呼至,責之曰:『昔包公判開封,民有自陳以白金百兩寄我者亡矣。』 今還其家,其子不受,望公召其子還之。 公歎異。即召其子語之。 其子辭曰:『先父存日,無白金私寄他室。』
《禪林寶訓》 2014.4.27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凡人所為之惡,有有形者,有無形者。 無形之惡,害人者也;有形之惡,殺人者也。 殺人之惡小,害人之惡大。 所以游晏中有鴆毒,談笑中有戈矛,堂奧中有虎豹,鄰巷中有戎狄。 自非聖賢,絕之於未萌,防之以禮法,則其為害也,不亦甚乎。」
禪林寶訓 2014.4.26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太史公讀《孟子》,至梁惠王問: 何以利吾國?不覺置卷長歎,嗟乎!利,誠亂之始也。 故夫子罕言利,常防其原也。 原者,始也,尊崇貧賤,好利之弊,何以別焉? 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則法亂;在私者,以欺取利則事亂。 事亂則人爭不平,法亂則民怨不服。
《禪林寶訓》卷上 001 2014.4.19.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嵩和尚曰: 「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 道德之所存,雖匹夫非窮也; 道德之所不存,雖王天下非通也。 伯夷叔齊,昔之餓夫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喜; 桀紂幽厲,昔之人主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怒。 是故學者,患道德之不充
《禪林寶訓》卷上002 2014.4.25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聖賢之學,固非一日之具。 日不足,繼之以夜,積之歲月,自然可成。 故曰:學以聚之,問以辯之。斯言學非辯問,無以發明。 今學者所至,罕有發一言問辯於人者, 不知將何以裨助性地,成日新之益乎?」
《禪林寶訓》 2014.5.3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璉和尚,初遊廬山。圓通訥禪師一見,直以大器期之。 或問:「何以而知之?」 訥曰:「斯人中正不倚,動靜尊嚴, 加以道學行誼,言簡盡理,凡人資稟如此,鮮有不成器者。」 《九峰集》 【演蓮法師譯文】 有人問居訥禪師:「何以一見面便知此人將成大器?」
《禪林寶訓》 2014.5.2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大覺璉和尚住育王,因二僧爭施利不已,主事莫能斷。 大覺呼至,責之曰:『昔包公判開封,民有自陳以白金百兩寄我者亡矣。』 今還其家,其子不受,望公召其子還之。 公歎異。即召其子語之。 其子辭曰:『先父存日,無白金私寄他室。』
《禪林寶訓》 2014.4.27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凡人所為之惡,有有形者,有無形者。 無形之惡,害人者也;有形之惡,殺人者也。 殺人之惡小,害人之惡大。 所以游晏中有鴆毒,談笑中有戈矛,堂奧中有虎豹,鄰巷中有戎狄。 自非聖賢,絕之於未萌,防之以禮法,則其為害也,不亦甚乎。」
禪林寶訓 2014.4.26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太史公讀《孟子》,至梁惠王問: 何以利吾國?不覺置卷長歎,嗟乎!利,誠亂之始也。 故夫子罕言利,常防其原也。 原者,始也,尊崇貧賤,好利之弊,何以別焉? 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則法亂;在私者,以欺取利則事亂。 事亂則人爭不平,法亂則民怨不服。
《禪林寶訓》卷上 001 2014.4.19.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嵩和尚曰: 「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 道德之所存,雖匹夫非窮也; 道德之所不存,雖王天下非通也。 伯夷叔齊,昔之餓夫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喜; 桀紂幽厲,昔之人主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怒。 是故學者,患道德之不充
《禪林寶訓》卷上002 2014.4.25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聖賢之學,固非一日之具。 日不足,繼之以夜,積之歲月,自然可成。 故曰:學以聚之,問以辯之。斯言學非辯問,無以發明。 今學者所至,罕有發一言問辯於人者, 不知將何以裨助性地,成日新之益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