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法接觸與結束自我生命相關的詞語

2022/04/1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題目會寫這麼長是因為我不想直接把相關詞語打出來,而在下文我也會避免將其明寫。此篇文主要探討的不是與結束自我生命相關的意圖或行為,原因如題。

無法接觸的詞語

小時候在班上曾遇過一位同學,他無法忍受咬蘋果發出的聲響,只要一聽到就會渾身難受,所以大家都會避免在他附近吃蘋果。後來我又遇到一位不喜歡橘子的人,他不只是不喜歡看到或聽到橘子,就連「橘子」這個詞語他也不想看見。
雖然對於水果我只有好不好吃的感覺,但我也能體會他們的心情,每當我聽到或看到與結束自我生命相關的詞語時。忘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那些詞語變成了刀刃,只要有所接觸,便會反覆的剖開我,將情緒盡數留在我的軀體。
所以我避免宣之於口,在網路上閱覽文章看到相關詞語時,也會馬上滑走或關閉頁面,避免自己因停留過久而難受。我並無想這麼做的意圖,但我仍將其視為洪水猛獸。
我不太擅長面對,不管是面對自己或是外界。我只能盡量規避並設法用迂迴的方式去理解自己,而這同時也是我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詞語為何觸動我

與結束自我生命相關的詞語為何會使我難受,我首先想到的是語言學中的「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
這個概念是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出的,他認為「符號是語言的基礎單位」,而符號連接的不是名稱與事物,符號是「能指」之音響形象(sound-image)與其「所指」之概念(concept)兩者具任意性的結合。
「能指」是詞語本身的語音,而「所指」是詞語的概念,但這兩者並非是純粹物理性的,也是一種心理性的復現,因為「符號是可感知的物質形式,是意義的承載者」。
至於為何說「能指」與「所指」的結合具有任意性,因為詞語的發音是依約定俗成的習慣而能指稱為某種概念。以「蘋果」為例,它寫法取自梵語的近似音,如最早的「頻婆」、「平波」及「蘋婆」等,還有英文的Apple 等讀音皆是指稱「蘋果」這個水果。
而延伸到另一層面來講,「蘋果」這個詞語不僅是水果,它也可能是象徵誘惑的「禁果」或是3C產品的品牌名稱等。一樣的詞語在不同情況下會指涉不同東西,而每個人聽到或看到相同詞語時所作出的聯想與反應也不盡相同。

詞語所能引發的

人不同的感官之間可能會存有互相影響的生理現象,例如聽到某些聲音會起雞皮疙瘩,或是聞到某種味道會頭痛。
而有一種特殊的互通被稱為「聯覺」,是藉由感官刺激所產生的另一種感知,或是基於抽象概念所引發的感覺等,其方式與現象因人而異,且多是自發性的。比如有些人看到特定數字的同時也會「看到」與其對應的顏色,看到特定詞語時則會「聞到」對應的味道等。
「聯覺」是客觀存在的非病理現象,其根本涉及諸多領域,也有著許多不同的類型。此種現象雖非人人都有,但對於不同感官間的相互作用,也許在某種程度上會是共通的,只是表現各異。
以詞語來說,其所能引發的反應是基於詞語所代表的意義,每個人對其會有不同的感覺或解釋方式。而感覺的移轉在修辭學則被稱為「通感」或「移覺」,是藉由聯想與生動的語言,將感覺從某感官移轉到另一感官的修辭手法。
如我在前篇的致青春|過往中寫到的-「指針上的分秒滴滴答答落在我的肩膀」即是聽覺(或視覺)轉觸覺的「移覺」寫法。與「聯覺」不同的是,我不是真的產生了這個感覺,我是透過想像進行連結後,寫下了對於一種感受的形容。
(雖然我寫的時候並沒有想著,喔我要用這個修辭囉,這裡要轉到哪個感官比較好呢?)

所以無法被接觸

我無法接觸與結束自我生命相關的詞語,可能是因為其會引發我的聯想與情緒,而這種情緒於我產生了類似「聯覺」的反應,變成了具體的感覺。題目中的「接觸」,則是綜合了聽覺與視覺所產生的效果來講,而這又何嘗不是一次「移覺」的書寫。
關於前文寫到的語言學當中的「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是我直覺性的連結,但其實主要想引申的是其「符號」的概念。「符號」在物質形式上的呈現不僅是在詞語,還有影像、圖像等,而詞語的聲音與文字給我的感受是最直接的,所以我無法被與結束自我生命相關的詞語所接觸。
而你是否和我一樣,也有無法接觸的詞語呢?
參考資料
  • 葉蜚聲、徐通鏘 著(2015)。《語言學綱要》台北:書林
  • 楊念文(2007, 12)。〈能指•所指•任意性-索緒爾語言符號任意性解讀〉。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4,27-29。
  • 高志明(2013, 1)。〈聯覺一移覺一通感:學科歸屬與通感的構成維度〉。湖北文理學院學報,34,68-74。
  • 陳明珠(2008, 6)。〈符號學研究的反身自省: 返回符號體系的思考〉。圖書資訊學研究,2,17-20。
換了顏色和格線樣式,哪個比較好看呢
謝謝你的閱讀。

想想
想想
若想像是現實,生活是虛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