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說話只會越練越不敢說

2023/06/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說話是一種創造性的行為,我們能夠用它來創造共同的現實和文化。 約翰·斯都爾
關於說話,我相信一定有許多比我專業的人物用經驗或是學術理論對說話講的頭頭是道。大多數的教學資料都會讓想學說話的人越來越緊張,可能是因為例子很難分析,導致難以用於現實,或是因為心裡追求完美所帶來的恐懼迫使你不敢開口,更有可能因為只是把說話視為肌肉運動一樣熟能生巧即可,這些想法都會讓我們在暢所欲言這條路越來越遠。最近看到一本討論關於說話的書(書名:關於說話的一切),從哲學、語言學、符號學和認知心理學等方面去幫助你點亮一些關於說話的整體架構來促使你對說話有一些樣貌,減少你對於架構模糊而帶來的焦慮感,進而更快讓你鼓起勇面對表達(無論是口頭或是書面)。由於篇幅有限,目前會先介紹雙方溝通大致會需要的元素並繪製成一張圖來講解說話之間是怎麼形成。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說話機制,這邊會以2人的對話的關係圖為主:
溝通架構圖(2人版)
說話人:通常都是指你或是要準備把心中的話表達出來的人
受話人:接受說話人的話
說話:用各種不同方式表自己意思傳達給他人的方式,目前這邊是以口頭表達為主
給予:說話時的字面意思,例如:"我想吃蘋果"這句再受話人腦中分析後的想法之一。
流露:說話時的情感意思,例如:"我想吃蘋果"這句再受話人腦中分析後腦中浮出吃蘋果的回憶,或是懷疑說話人是真的要蘋果或是其他食品的想法。
語境:事先預設好的一些規則,避免說話人和受話人在交流上出現過多不必的反應時間,例如:在青年文化裡,人們會聊著追星、遊戲或是流行音樂,藉由這些集體共識讓彼此交流時可以快速理解,當講到英雄聯盟或是blackpink之類的話題,人們能快速進入狀況,如果你在青年文化圈的語境下交流如何養老,這明顯感覺理解和交流速度會慢很多,甚至可能對方不知道這個資訊因此多話時間去反應。
以說話人來說,當我們說話時,我們所講出的話除了表面的句子意思之外,自身的臉部表請、穿著、文化等等隱藏因素會漸漸匯聚成另一種意思傳達到受話人腦中。你可能會發現,在整個結構中,受話人永遠是接受資訊的優勢方,他只需評斷事務即可。說話人陷入一個劣勢,你盡可能在某個場合表現出最好的自己,但是這個表現又會流露出一種的流露並傳達給受話人,即使為了防止這種情況而做了一直假流露,但它也是在原本的流露上再增添一筆流露。做久了會變一種,越改越錯的感覺,這的狀況使你越做越挫折,即使你再努力假裝和粉飾,但這種劣勢所帶來的不安全還是會一直使你越講越沒有自信。
不用因為這種無限迴圈的流露而感到絕望,為了交流方便,人們利用了語境來大幅限制語言交流的詮釋。我相信如果有心,就算一直練習說話公式和流露都背的駕輕就熟也是可以讓其他人相信你。只不過你交流的目的是什麼呢?雖然你可以靠他人的範本把話說得漂亮,但說話本來的目的不就是藉由表達來讓彼此更了解彼此而不是比較誰上等誰下等。
我們生活在快步調的時代,說話太慢會被視為"呆傻"或是"沒有競爭力"的象徵,我也是因為他人的標籤而一直委曲求全,但最近發現幫助自己發聲很重要,比起說話慢,說話沒有重點或是沒有邏輯比說話慢更不好,因此我就開始學習如何表達。當知道無限迴圈的流露所帶來的不安後,我可以把精力都放在如何在表現自我(流露)的前提下把自己的表現(給予)做好,這樣就不用犧牲自己來換取大眾的"善於表達"印象。我們該練習的從來不是"說話",而是我們的"心"。
書名:關於說話的一切
作者:湯質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會員
39內容數
在滿是既定的線、面、網中,試著衝破既定、挖掘可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