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大專校院」為主的環境中,職場的某種氛圍已瀰漫10年之久。在人事成本考量與輕視專業的雙重前提下,學校的諮輔中心或諮輔組,很容易被放在學校補破網的全責守門員位置,學生第一線出問題(任何與人相關的議題)都會被歸責在此單位,EX:學生在廁所割腕,被推派出去的是心理師而不是校安人員,事後也叫心理師通知家長。與此同時,輔導行政的業務,專案簽文、執行、核銷,各式各樣臨時交辦與協助也要做,最後有空才能消化心理專業的諮商工作。
學校單位的心理師到底被視為什麼?有沒有這麼好用?每間學校有自己的脈絡,然而最關鍵之處在於,帶領該單位的主管或大主管是什麼心態。
第一大類: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主管
要心理師什麼都要做什麼都要會,輔導行政、設計圖稿、寫大案子辦活動、心理諮商、危機處理,每年要經手的經費甚至快百萬(薪水有這麼多就好…)。活動一件接一件永無天日,永遠有趕不完的記錄要寫,幾乎都在加班,身心耗竭、生理失調,更關鍵的一擊的是還是個「約聘的」,萬年薪,什麼時候計畫結束什麼時候就必須走人。錢少、事多,沒有成就感,身心失衡是遲早的事,不過心理師要是貿然離職,還會被譏笑「自己學心理的居然這麼沒有抗壓性」。
第二大類:服務業精神的主管
這類主管超級效忠學校,這個位置的心理師比上一類更慘,除了什麼都要做什麼都要會之外,更被要求「公關交際/做人」是心理師技能的一部份。
這類主管以學校本位思考,不讓記者說學校壞話,當危機個案發生,他會主動守護學校名譽,以「人情關係」橫向聯繫該處理的各單位,靠平常串門子所累積起來的人情整合各單位處理案件,最後自己也不居功,榮譽歸於大主管。會有這類主管,可能起因於學校過去分工不均,制度、法規不完備,也無人領導,因此危機個案一來很易突顯學校處理的無能,於是主管只好單憑己力(+背後團隊)去補這個位置,並發明自己的一套做人處事邏輯。對學校來說,他是位好幕僚。
對心理師來說,卻多了另一層壓榨。如果成員是叫「輔導行政專員」,那麼主管這樣領導無可厚非,但今天成員是「專業心理人員」,不讓專業在學校系統合作佔上一角,反而自己先打自己,卑躬屈膝地麻煩大家就定位,太奇怪了。心理師被要求走出諮商室,主動與學務、教務、院系、導師保持良好關係,這樣他們就會一回生二回熟記得要轉介高關懷學生,他們不用認知或學習這是該做的事。團隊靠「交情」彌補制度漏洞,「做人」比「做心理師」來的有用,專業走出諮商室,然後走不回來,後來他們就真的出走校園了。
這類主管濫用了服務業的精神,對學生服務無微不至,對家長極其同理(顧客最大,人家小孩交到學校來啊),也服務導師或學校其他人,確實是五星級品質。很多人初到校園以為這是常態,收入不多還被勸「就是來學習啊」,結果做到耗竭還跟學校說謝謝。
第三大類:認同專業,以專業為中心跟組織協調的理想主管
這類主管相當罕見,跟他自己是不是輔導背景沒有關係,而是具有遠見與領導力的性格,但學校是個權力競爭場,因此願意這麼做的人不多,業界諮商所比較符合現實,自然就會有這種眼界的機率。
理想主管認為學生輔導是全校的事,因此操作輔導之餘,會思考如何讓組織知曉何謂學生輔導的「理念」、「法規」與「制度」,制度與習慣的建立才能累積成果,讓組織一再成長,而不是人情,導致換人後一切又要重來。人情世故當然也是重要,但那該是上述三項作法的潤滑劑,而非主菜。至於如何向大主管推動「理念」、「法規」與「制度」,是另一門向上管理的藝術,需要另外學習。
理想主管知曉專業,心理諮商的專業是一對一的,是較個人的較微觀的,雖然時勢所逼,心理師也該分工輔導行政,但千萬不可忘記他的本業,你叫畫畫的去修水電,偶一為之,但不該本末倒置。更何況現在薪水普遍低的要命,怎麼好意思要求那麼多,如果連助人專業都要壓榨,叫心理師怎麼面對案主?說:「我自己都快瘋了,但你要學習調整情緒喔。」
學校權力場讓置在中間的主管要面對很多上上下下的壓力,這時候主管與團隊更該團結一致、互相激勵,主管與心理專業人員各司其職說服組織趕快建構制度、法規,這樣的做法更是幫學校,而不該搞不清楚團隊本業,幫學校賣命補洞,然後對團隊自我催眠:「我們都很善良,都是來做功德的」。
平心而論,如果學校職場給予個人或專業適當的尊重,有未來展望,當然一定會共體時艱,對哪個職業都是一樣的。離開學校職場的心理師,幾乎都是被逼走的(當然只能說生涯考量,或說出去當行動心理師),結果卻被主管解釋成資深了、翅膀硬了,不想親民想高高在上了,怎麼會有這種想法呢?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卻去放大人性的自然反應…。
同理,醫院的醫護人員、社福機構的社工人員,他們的遭遇,也被推上了做功德的位置,以「人」來補漏洞,而不去思考「理念」、「法規」與「制度」的改善,奇怪啊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