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黑手父親:港都拖車師傅的工作與生命

2022/05/0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陸續看了幾本勞力密集產業的書,不管是論文改編,還是觀察紀實,角度、深入程度都不同,從工頭林立青、到作家轉洗車業姜泰宇、真的自己是老闆的曾文昌,來到了女兒視角的黑手父親,一個理論上階級流動的觀察,但結論上卻不那麼肯定的碩論改寫。
覺得碩論能改寫真的不容易,需要花費許多功夫蒐集資料,把文字改得更大眾一些,並且留住論文中重要的發現,最後把研究成果用多數人能接受的方式呈現。曾經在第二次寫碩論時有想要這麼做,但在職進修的時間真的不充分,而且題目也不構有趣,所以就沒做這檔事。
港都是上個工作地,曾經有過發大財的夢和頭一個被罷免的市長。在過去的工作經驗中,往小港、林園方向去,會發現大大小小工廠林立,一如作者所說,圍牆高了起來,馬路也經常因為大車每天跑來跑去,特別的雞蛋路。
拖車是聯結車的俗稱,還分很多種類,書的一開始有個簡單的圖鑑,介紹一下不同種類的拖車,看過之後在路上會興起觀察不同種類拖車的興致,挺有趣的。做拖車這一行,即便是家人也不見得認識箇中巧妙,產業結構、分潤模式以及訓練方法等,都有完整的敘述。
士農工商的傳統工作分類,農工感覺已經不被夾在中間,排序可能現在是商工農士之類,經濟型態的轉變帶來了不同世代對於職業選擇想像的不同。看著長輩務農靠天吃飯的不穩定,搭上了學徒專車離鄉學技術,再對下一代有坐辦公室比較輕鬆的期許。每個世代都有他自己面對的課題與困境,缺乏經驗的想像,有時圖像美好,但實際並不如此。互相觀望,得到的結論可能大異其趣。學用落差與文憑、謀生技能的關聯,也隨著整個社會的脈動,有了幾波的翻轉以至於難有定論。
有人出師之後選擇案件計酬,有的搖身一變成為小老闆。在產業結構中,得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但勞力密集的工作總會有些慣習,工作環境造成的髒污,以及對工作的認同感展現在方方面面。內/外的不同地位與視角,能有的感受大不相同。對於金錢、休閒等價值觀,也有所不同。學歷、經歷、技能的差距,和烏手、師傅、工人的差別,在書中都有交代,也描繪了產業生態中,幽微的那一面。
書中另一個特色是把部分常見的台語詞彙轉成不常見的台語用字。烏手、抾捔、輾轉、阿媽、頇顢、割香、都市倯,看完書之後就會知道這些常聽到的台語原來應該用這些字。對於台語用字的更正努力,或許折衷翻譯其中一些,改善一些,也是個不錯的取徑,免得通篇台羅,壓根看不懂。
推薦給也想從女兒視角切入了解勞力密集產業的朋友,或許你會跟女兒有類似的看見和想法,也推薦給正準備寫碩論、博論的朋友,一個好的研究題目和書寫,約莫可以如此這般。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7會員
449內容數
講幹話是生活必須,除了拇指搭配我就爛微笑之外,還可以從新的角度,看待挫折,以及那些僥倖成功的人嘴裡吐出來的毒雞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