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越來越常被老闆追著要各種的公關稿,說是行銷不如說是自吹自擂。老王當得好,就不會一臉小王樣(?),總之,多看些別人寫得不錯的稿子,多多少少也比較有後設的材料,至少在生公關稿的時候可以快一些。
職業寫手的文筆,果然還是好得多。整本書的內容大抵是雜誌的專欄集結。有一種在看高鐵雜誌感,但又沒有高鐵那種業味。稿子的好壞,大概就差在這邊。不怎樣的文章看起來很勉強,作者下筆的勉強在字裡行間,尷尬感橫生;中等程度的文章就會看得出雕琢;上好的文章讀來舒服撫心,但這種少有。這本看來是中等程度左右。
書中分成四部分,看書名說的是飯食,但實際上是副標的人生故事。寫人物的難在開頭,若不能引起共鳴就白費心機,但要讓所有的讀者都讀有所感,卻有很高的難度。經營一個人物從食物開始其實挺不錯的,每個人都會吃飯,而用餐的選擇,也常常是觀看一個人物的切入角度,可以很立體,有個開始說故事的引子。
人生百態,生命經驗百轉千迴,從別人的故事中,看見社會百態,是一種認識不同人生的方式。這本書的篇幅不多,一個人物大約是3-4頁,搭配上一些照片,說明他們的飲食習慣與生命經驗的關聯。
書中有許多社會角落的故事,不管是更生人抑或者是身障人士、性少數群體等等,在他們的人生中,經歷了多數人比較少有的困頓,他們走過來的途中,總有那麼幾個味道,是他們難以忘懷的。
和家人的相處,經常也帶著食物的滋味。人很多時候是失去之後,才重新獲得。已故的家人縱然已無從共同生活,但過去累積的情緒、相處經驗,卻是人生中最五味雜陳的。那些愛、恨、怨、喜都不容易,回憶和當下的差距,因著時空背景而有了新的詮釋。
那些說不出口的情緒,經常是包在食物中的。許多人都有經驗,回家時說好吃的菜,之後回家可能會經常看到這道菜在餐桌上。有時是熟悉的味道,有時是吃膩了不好說,有時甚至是吃不到了都是情愁。那些不用語言文字表達的關愛,是一口口吃進嘴裡,有一天,就像好茶回甘一樣,另一番風味。
在有限的篇幅中講一個人生故事,多的是意猶未盡。作者沒說他怎麼找上這些人,如何說好這些故事。但讀者可以從閱讀體驗中,去感受這些故事乘載的情感,那些真實而立體的故事,就在周遭,只是不都有機會認識。
推薦給喜歡看散文的朋友,短篇文字負擔小,不一次看完也很可以,從人物認識社會或許不全面,但總是一個切入點,豐富自己的視角。也推薦給一樣需要經常編寫公關稿件的朋友,多讀一些,或許你會找到屬於你的風格和切入點,讓自己負責的故事再立體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