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一 066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2014.10.7 良因法師 隨筆

raw-image

寶峯英和尚曰:

「諸方老宿,批判先覺語言,拈提公案①。猶如捧土培泰山,掬水沃東海。

然彼豈賴此以為高深耶?

觀其志在益之,而不自知非其當也。」

《廣錄》

【注釋】

① 提公案:公案,原意指官府用以判斷是非的案牘。所謂「案牘」即指文書而言。官府之文書成例及訟獄論定者謂之「案」或「公案」。由此轉而為禪宗用語,即指祖師、大德在接引參禪學徒時所作的禪宗式的問答,或某些具有特殊啟迪作用的動作。此類接引禪徒的過程,往往可資後人作為判定迷悟之準繩,猶如古代官府之文書成例,故亦謂之為「公案」。拈提,又作拈古、拈則。拈舉古則公案以開發學人之心地。禪宗本旨原系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不依經論等,然為使學人體悟言詮所不及之生死大事,乃拈提古則公案以舉示宗門之要旨。


【演蓮法師譯文】

寶峯洪英和尚說:

「古聖先賢心如明鏡,物來即現,事到便言,未曾生心起念,其言語都是出自本源的真實語。而禪門公案則是佛祖機緣,原為啟示學人令悟入妙道。如今諸方長老隨意批判古聖先賢的語言,拈提前代祖師的公案,猶如用雙手捧一把泥土想增加泰山的高度,掬一杯水要增加滄海的深度。

然而佛祖豈是依賴這些長老們的拈提、批判才顯得高深嗎?

他們的本意是想借古德的語言、公案來加以發揮,或者對學人有所助益,卻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是很不恰當的。

raw-image

良因贊曰:

禪宗公案是紀錄開悟者自性流露之篇章,不可僅從文字上會。

智祥禪師說:

「古人先賢,心如寶鏡,物來即現,事到便言,未曾生心起念,要皆出自本源真實語也。

今之分章析句、批點拈提,大似描虗空而刻湛水,甚無益也。」

善知識提撚公案,尚有割截血脈之嫌,何況穿鑿附會者!

還是以經論學修,調伏煩惱為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鋼骨佛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15.7.31 隨筆 高菴悟和尚曰: 「予初遊祖山,見佛鑒小參①,謂貪欲瞋恚過於冤賊,當以智敵之。 智猶水也,不用則滯。滯則不流,不流則智不行矣,其如貪欲瞋恚何? 予是時雖年少,心知其為善知識也,遂求掛搭②。」 《雲居實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高菴善悟和尚說: 良因贊曰:
Thumbnail
2015.7.31 隨筆 高菴悟和尚曰: 「予初遊祖山,見佛鑒小參①,謂貪欲瞋恚過於冤賊,當以智敵之。 智猶水也,不用則滯。滯則不流,不流則智不行矣,其如貪欲瞋恚何? 予是時雖年少,心知其為善知識也,遂求掛搭②。」 《雲居實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高菴善悟和尚說: 良因贊曰:
Thumbnail
2014.11.11 良因法師 隨筆 湛堂謂妙喜曰: 參禪須要識慮高遠,志氣超邁。出言行事,持信於人。 勿隨勢利苟枉,自然不為朋輩描摸,時所上下也。 《寶峰記聞》 【演蓮法師譯文】 更不可隨順勢力,為貪圖財利而做出有損出家人形象的事。 良因贊曰: 無量劫來煩惱如山之巨,業障如海之深,如何能超越?
Thumbnail
2014.11.11 良因法師 隨筆 湛堂謂妙喜曰: 參禪須要識慮高遠,志氣超邁。出言行事,持信於人。 勿隨勢利苟枉,自然不為朋輩描摸,時所上下也。 《寶峰記聞》 【演蓮法師譯文】 更不可隨順勢力,為貪圖財利而做出有損出家人形象的事。 良因贊曰: 無量劫來煩惱如山之巨,業障如海之深,如何能超越?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10.29 良因法師 隨筆 湛堂準和尚,初參真淨。常炙燈帳中看讀。 真淨呵曰:「所謂學者,求治心也。學雖多而心不治,縱學而奚益? 而況百家異學,如山之高,海之深,子若為盡之? 今棄本逐末,如賤使貴,恐妨道業。 直須杜絕諸緣,當求妙悟。 他日觀之,如推門入臼,故不難矣。」 【演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10.29 良因法師 隨筆 湛堂準和尚,初參真淨。常炙燈帳中看讀。 真淨呵曰:「所謂學者,求治心也。學雖多而心不治,縱學而奚益? 而況百家異學,如山之高,海之深,子若為盡之? 今棄本逐末,如賤使貴,恐妨道業。 直須杜絕諸緣,當求妙悟。 他日觀之,如推門入臼,故不難矣。」 【演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10.7 良因法師 隨筆 寶峯英和尚曰: 「諸方老宿,批判先覺語言,拈提公案①。猶如捧土培泰山,掬水沃東海。 然彼豈賴此以為高深耶? 觀其志在益之,而不自知非其當也。」 《廣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寶峯洪英和尚說: 然而佛祖豈是依賴這些長老們的拈提、批判才顯得高深嗎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10.7 良因法師 隨筆 寶峯英和尚曰: 「諸方老宿,批判先覺語言,拈提公案①。猶如捧土培泰山,掬水沃東海。 然彼豈賴此以為高深耶? 觀其志在益之,而不自知非其當也。」 《廣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寶峯洪英和尚說: 然而佛祖豈是依賴這些長老們的拈提、批判才顯得高深嗎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7.5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古人樂聞己過,喜於為善,長於包荒,厚以隱惡, 謙以交友,勤以濟眾,不以得喪二其心。 所以光明碩大,照映今昔矣。」 《答靈源書》 【演蓮法師譯文】 法演禪師說: 所以他們光輝偉大的形象,永遠照映在古今人們的心中。」 良因贊曰: 德玉禪師說: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7.5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古人樂聞己過,喜於為善,長於包荒,厚以隱惡, 謙以交友,勤以濟眾,不以得喪二其心。 所以光明碩大,照映今昔矣。」 《答靈源書》 【演蓮法師譯文】 法演禪師說: 所以他們光輝偉大的形象,永遠照映在古今人們的心中。」 良因贊曰: 德玉禪師說: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6.28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利生傳道,務在得人。而知人之難,聖哲所病。 聽其言而未保其行,求其行而恐遺其才。 自非素與交遊,備詳本末,探其志行,觀其器能,然後守道藏用者,可得而知。 沽名飾貌者,不容其偽。縱其潛密,亦見淵源。 夫觀探詳聽之理,固非一朝一夕之所能。 《圓悟書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6.28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利生傳道,務在得人。而知人之難,聖哲所病。 聽其言而未保其行,求其行而恐遺其才。 自非素與交遊,備詳本末,探其志行,觀其器能,然後守道藏用者,可得而知。 沽名飾貌者,不容其偽。縱其潛密,亦見淵源。 夫觀探詳聽之理,固非一朝一夕之所能。 《圓悟書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6.27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所謂叢林者,陶鑄聖凡,養育才器之地,教化之所從出。 雖群居類聚,率而齊之,各有師承。 今諸方不務守先聖法度,好惡偏情,多以己是革物,使後輩當何取法。 【演蓮法師譯文】 法演禪師說: 良因贊曰: 如同一雨所洽,花草樹木各得其潤; 則如《遺教經》所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6.27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曰: 所謂叢林者,陶鑄聖凡,養育才器之地,教化之所從出。 雖群居類聚,率而齊之,各有師承。 今諸方不務守先聖法度,好惡偏情,多以己是革物,使後輩當何取法。 【演蓮法師譯文】 法演禪師說: 良因贊曰: 如同一雨所洽,花草樹木各得其潤; 則如《遺教經》所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6.21 良因法師 隨筆 五祖演和尚曰: 「今時叢林學道之士,聲名不揚,匪為人之所信者, 蓋為梵行不清白,為人不諦當。 輒或苟求名聞利養,乃廣衒其華飾,遂被識者所譏。 故蔽其要妙,雖有道德如佛祖,聞見疑而不信矣。 爾輩他日若有把茅蓋頭,當以此而自勉。」 《佛鑒與佛果書》 【演蓮法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6.21 良因法師 隨筆 五祖演和尚曰: 「今時叢林學道之士,聲名不揚,匪為人之所信者, 蓋為梵行不清白,為人不諦當。 輒或苟求名聞利養,乃廣衒其華飾,遂被識者所譏。 故蔽其要妙,雖有道德如佛祖,聞見疑而不信矣。 爾輩他日若有把茅蓋頭,當以此而自勉。」 《佛鑒與佛果書》 【演蓮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