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回復的過去:讀路益師《悲傷的體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1.
在一個人走了之後,我們常常會試圖,寫,把自己與他的回憶、他在自己心中的形象,點點滴滴的記錄下來。可是,寫,又有什麼用呢?我們再怎麼寫,再怎麼想把過去與回憶牢牢抓住,把時光停留在未曾後悔的那一秒,我的哭泣、懷念、和寂寞,都已經無法傳達給遠方的那個人。C. S. 路益師在他為亡妻所寫的《悲傷的體驗》中,這樣說道:

我的哀傷如何演化,或者我如何調理這樣的情緒,於事無補嗎?我如何悼念她,或者我是否悼念她,干卿底事?或這或那,都無法減輕或加重她那已逝的身心劇痛。

所以,很顯然,寫作是為了我們自己,為了我們還活著的人。我們常常以為寫作是某種「贈予」,是「付出」,給閱讀到的人,以及給我所敘說的對象。也許,這也沒錯。但我想更直接、更確定的是,寫作是出於我們自己的需要。寫作讓我們在這個紛亂、衝突,重要的東西可能會迅速消逝的世界,彷彿還能組織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回憶、自己的痛苦。寫作,讓我們在失去了重要的一切之後,還能夠保持一點距離,看著自己、看著我們曾共有的經歷、看著曾經一同走過的世界。而不至於不斷的跪在未來面前咒罵與祈禱,祈求回到不可能重複的過去。

2.
在《悲傷的體驗》這本書中,路益師描述他的痛苦,他在黑暗中行走,不斷的墜入絕望與心碎之中。但是,偶爾還是會有一絲絲微光,從細小的縫隙中照進來:

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了。是今天一大早發生的,由多重原因促成,一點也不神秘。我的心情是幾個星期以來最輕鬆的。有一點,我想,肉體的疲憊已恢復了大半。而且,昨天,我過了極端累人卻有益身心的十二個小時。晚上,又睡了飽飽的一覺。而經過十天的陰霾,和鬱積不去的濕熱,陽光終於又普照大地,微風陣陣吹來。突然間,就在我最不為伊哀傷的霎那,她清晰地浮現在我的心頭,比記憶更具體,一種瞬間的,讓人來不及回應的印象。說這恰是重逢,有點太過。然而,是有那樣的意味,使人忍不住想要用類似的字眼。似乎愁懷一釋除,障隔就挪開了。
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我這樣的事?別人若有同樣的處境,有多大的可能我會對他作出同樣錯誤的判斷?我也許會說:「他過關了,終於把太太忘了。」其實,真相是:「正因他稍能釋懷,所以,能更貼切地懷想她。」

我們要怎麼理解這種現象呢?也許,這就是我們人類的生活方式中必然會有的一部份。我們沒有辦法只為自己而活,只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命而活,總還是想著要再去追求些什麼。我們渴望做出一點事,希望自己不只是「自己」,希望還有別人會記得我。當路益師的妻子還活著時,她已經把自己一部份的生命投注在她的丈夫身上,願意與他一起生活、信任他、願意讓他陪伴最脆弱的自己。喬伊自己也好,路益師眼中的她也好,都不僅僅是一具身體而已;而且是在這具身體之上,她的選擇、她的作為、她的恨,與她的愛。

3.
讀了很多遍魯益師的《悲傷的體驗》一書,這本書簡單的劃分成四個部份,按時間順序。我始終不能明白的是:為什麼路益師到了最後,能夠重新拾回希望?

希望,不僅僅是活下去的希望;也不僅僅是好好生活、連帶回憶一起生活的希望,而是「在彼岸重逢」的信心與盼望。我一直不能明白:彼岸,在哪裡呢?路益師在哪裡找到它、抓住它,不再懷疑,或至少,以信任它為往後生命的主調?即使是在路益師最痛苦、最憎恨上帝的時候,他也說,他絕對不會干犯上帝的誡命,用通靈術召喚喬伊相會:

無論如何,我絕對不能去找那些通靈的人。我答應過伊絕不作這種事。他們那些人的勾當,她很清楚。
當然,除非你照字面的意思相信:家人團聚「在遙遠的彼岸」本像人們依擬塵世的模樣所刻劃出來的那般。不過,這樣的刻劃根本不合聖經,而是濫觴於拙劣的詩歌和版畫。聖經中實在找不到片語隻字提及這件事。而且,這樣的刻劃讓人一聽便覺得不對勁。我們明知不可能是這樣子的。真實的存在是複製不得的。從未見過有樣東西被取走,然後又用完全同樣的東西抵償回來。那些通靈的人士太懂得引人入殼了。「這邊的事物終究沒什麼兩樣,」他們說。天堂裡也有雪茄。太好了,這真是投人所好——快樂的往日又回來了。這不正是我所呼求的嗎?用狂喊,用午夜的呢喃,用向著空氣吐訴的山盟海誓。

在哪裡呢。為什麼。憑什麼我們能信任未來,在毫無邊際,什麼也看不見的彼岸中,還能保持希望。我仍然在尋找那個希望。

4.
在這篇評論中,我盡可能的不提到路益師,在手記中一直呼喊、控訴、斥責、與讚美的神。我把祂放到一旁,決心過我自己的生活。

我自己的生活,只剩下寫作。這不是說我的生活只剩下寫字和把話說得好聽一點而已,而是說:在我的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像寫在紙上,或寫在水中,或寫在任何東西上,隨時消失的無影無蹤。只留下一些遺跡和殘骸。而我也不知道那些殘骸將會流落何方。

也許,就是這樣的前景,讓路益師重新撿回了上帝,讓上帝在此岸,在我們的世界,成為所愛的人必須要存在的理由。他說:

如果伊「不存在」了,那麼,她便從未存在過。是我誤把一堆原子當作一個人。其實,現在沒有,也從未有過任何人。死亡正暴露了一直都存在著的虛無。被我們稱為活著的,不過是些尚未被揭下的假面象。所有人都同樣破產,只是有些人尚未被當眾宣告而已。不過,這樣說也是荒謬;向誰揭露虛無呢?向一盒盒的炮竹或原子堆。我絕不相信,更嚴格地說,我無法相信,一堆物理事件能把錯誤加在另一堆物理事件上。
路益師(C. S. Lewis)著.曾珍珍譯:《卿卿如晤》。書名也譯為《悲傷的體驗》

路益師(C. S. Lewis)著.曾珍珍譯:《卿卿如晤》。書名也譯為《悲傷的體驗》

參考文獻

路益師(C. S. Lewis)著.曾珍珍譯,《卿卿如晤》,台北市:雅歌出版,1994年。

馬賽爾著.陸達誠譯,〈臨在與不死〉,《臨在與不死》,臺北市:心靈工坊,2021年。

唐君毅,〈死生之說與幽明之際〉,《人生之體驗續編》,臺北市:臺灣學生,1993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傅元罄的沙龍
68會員
147內容數
對有興趣的哲學論題進行科普,希望吸引大家來一起討論。
傅元罄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31
本文探討AI革命的風險與益處,並以OpenAI執行長奧特曼的事件為例,分析「有效利他主義者」與「有效加速主義者」的觀點差異。文章批判將AI技術封閉於營利機構的風險,並指出「實用主義」的侷限性,強調人類應基於自身目的運用AI,避免被科技奴役。 (本摘要由方格子AI所生成)
Thumbnail
2025/03/31
本文探討AI革命的風險與益處,並以OpenAI執行長奧特曼的事件為例,分析「有效利他主義者」與「有效加速主義者」的觀點差異。文章批判將AI技術封閉於營利機構的風險,並指出「實用主義」的侷限性,強調人類應基於自身目的運用AI,避免被科技奴役。 (本摘要由方格子AI所生成)
Thumbnail
2025/03/17
為人工作,客觀上就是一件受制於人的事情。受制於公司所提供的資源、人力支援、還有分派的工作量。明明是我們自己的任務,即使自己希望能夠好好的做,但別說是追求卓越了,就連僅僅只是維持應有的標準,卻也都還是受制於這些操之於他人手中的財力、人力的效用。
Thumbnail
2025/03/17
為人工作,客觀上就是一件受制於人的事情。受制於公司所提供的資源、人力支援、還有分派的工作量。明明是我們自己的任務,即使自己希望能夠好好的做,但別說是追求卓越了,就連僅僅只是維持應有的標準,卻也都還是受制於這些操之於他人手中的財力、人力的效用。
Thumbnail
2025/02/17
我把「陰謀論」界定無法被事實或論據所糾正的一系列看法;陰謀論的特點便是「看法」單方面的決定相信什麼事實和事實如何解釋,而事實或論據對他們的「看法」不存在真正的、有意義的影響。
Thumbnail
2025/02/17
我把「陰謀論」界定無法被事實或論據所糾正的一系列看法;陰謀論的特點便是「看法」單方面的決定相信什麼事實和事實如何解釋,而事實或論據對他們的「看法」不存在真正的、有意義的影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帶你到靈魂深處認識你自己 連結你想創造的,再,去體驗你在這些過程的每一刻。 最近想起了一位摯友,她,有美麗的靈魂,她,不在地球了,她,逍遙自在去了喔~ 是她,帶我進入靈魂的深處,展開一趟的奇幻美麗的冒險之旅; 不到兩年,這段時間,我用生命跟她交會,陪伴重病的她,我才知道,自己活得
Thumbnail
帶你到靈魂深處認識你自己 連結你想創造的,再,去體驗你在這些過程的每一刻。 最近想起了一位摯友,她,有美麗的靈魂,她,不在地球了,她,逍遙自在去了喔~ 是她,帶我進入靈魂的深處,展開一趟的奇幻美麗的冒險之旅; 不到兩年,這段時間,我用生命跟她交會,陪伴重病的她,我才知道,自己活得
Thumbnail
一位靈性療癒師所能夠給予的幫助,並非外在絢麗的法門和靈性知識,而是來自於他真實地走過,面對過自己的創傷,去療癒及轉化,拿回自己的力量,獲得洞見與體悟,這些內化成他的一部分,而使他的話語及療癒具有了份量。
Thumbnail
一位靈性療癒師所能夠給予的幫助,並非外在絢麗的法門和靈性知識,而是來自於他真實地走過,面對過自己的創傷,去療癒及轉化,拿回自己的力量,獲得洞見與體悟,這些內化成他的一部分,而使他的話語及療癒具有了份量。
Thumbnail
在妻子逝世後,心理諮商師諾曼.萊特寫下了這本書。萊特寫給了人們和自己很多的提問、量表,要我們做很多的功課,像是回憶冊、日記、寫給逝者的「放手」信,寫給悲傷的信。但不論是什麼,不論是沮喪、憤怒、還是絕望,他都要求我們不要只停留在那一點,而是要回過頭,去正視作為它們源頭的悲傷。
Thumbnail
在妻子逝世後,心理諮商師諾曼.萊特寫下了這本書。萊特寫給了人們和自己很多的提問、量表,要我們做很多的功課,像是回憶冊、日記、寫給逝者的「放手」信,寫給悲傷的信。但不論是什麼,不論是沮喪、憤怒、還是絕望,他都要求我們不要只停留在那一點,而是要回過頭,去正視作為它們源頭的悲傷。
Thumbnail
在《悲傷的體驗》這本書中,路益師描述他的痛苦,他在黑暗中行走,不斷的墜入絕望與心碎之中。但是,偶爾還是會有一絲絲微光,從細小的縫隙中照進來:
Thumbnail
在《悲傷的體驗》這本書中,路益師描述他的痛苦,他在黑暗中行走,不斷的墜入絕望與心碎之中。但是,偶爾還是會有一絲絲微光,從細小的縫隙中照進來:
Thumbnail
當軟弱的自我開始逐漸成熟與強壯時,便是一種「超個人」狀態。而人就在這個高高低低的螺旋當中緩慢前進,壯大靈魂的韌性與生命力,以完成自我的個體化歷程。 這位長時間處於混亂動盪的心理學家對於生死的看法是什麼?榮格認為:「為了保持生活的圓滿和完整,需要有歡樂和痛苦之間的平衡。」 死,不忍離別… 探問 追詢
Thumbnail
當軟弱的自我開始逐漸成熟與強壯時,便是一種「超個人」狀態。而人就在這個高高低低的螺旋當中緩慢前進,壯大靈魂的韌性與生命力,以完成自我的個體化歷程。 這位長時間處於混亂動盪的心理學家對於生死的看法是什麼?榮格認為:「為了保持生活的圓滿和完整,需要有歡樂和痛苦之間的平衡。」 死,不忍離別… 探問 追詢
Thumbnail
有種悲傷是太過頭就沒感覺了,潛得太深也忘記呼吸了。傷口是如此地深,卻會癒合,就連疤痕也會淡掉,雖然它仍舊在那,但確實會漸漸消失。如同對於妳的記憶,像是在黃昏下的影子逐漸被拉長,終將隱沒在黑暗之中。
Thumbnail
有種悲傷是太過頭就沒感覺了,潛得太深也忘記呼吸了。傷口是如此地深,卻會癒合,就連疤痕也會淡掉,雖然它仍舊在那,但確實會漸漸消失。如同對於妳的記憶,像是在黃昏下的影子逐漸被拉長,終將隱沒在黑暗之中。
Thumbnail
● 書名: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 ● 作者: 歐文‧亞隆、瑪莉蓮‧亞隆 ● 出版社:心靈工坊 ● 出版日期:2021/05/01 ● 陳揚的小小介紹:   歐文・亞隆(Yalom)是心理治療領域中的大師,我想有很多心理師都曾受他的書籍所啟發。這是一本關於生死的書籍,由亞隆跟他的妻
Thumbnail
● 書名: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 ● 作者: 歐文‧亞隆、瑪莉蓮‧亞隆 ● 出版社:心靈工坊 ● 出版日期:2021/05/01 ● 陳揚的小小介紹:   歐文・亞隆(Yalom)是心理治療領域中的大師,我想有很多心理師都曾受他的書籍所啟發。這是一本關於生死的書籍,由亞隆跟他的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