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悲傷的信:讀諾曼.萊特(H. Norman Wright)的《超越一生的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妻子逝世後,心理諮商師諾曼.萊特(H. Norman Wright),寫下了這本書。這本書有時候是萊特的日記,有時候是他以諮商師的身分,寫給人們的建議。有時,他站遠一點,想要置身事外的,勸慰悲傷的人,也告誡身邊的朋友,不要阻礙受苦的人,正當的釋放悲傷。有時候他深陷情緒的風暴,沮喪、憤怒、責怪、相片、回憶,這些東西中卻沒有任何一個,能夠安撫這深埋在了心中、在胸口挖出一個大洞的空虛。

不過,萊特是個虔誠的信徒,他再怎麼痛苦,仍然能保持希望,盼望有一天,能夠在未來與妻子再相見。他在《超越一生的愛》的結尾中說道:

我和一位好友提到這件事,他說悲傷就像逝去的人給你的擁抱。說得對極了。當我坐在琴前彈奏、沉思,我感覺喬依絲走到我的背後,張開雙臂將我擁入懷中。

那我們呢?如果我們不相信,是否就不會有希望?但我們——不論是有信仰或是沒有的人——至少會知道:生命只有一次。相片與回憶即使再怎麼卑微、無力、虛假,無法保持和連結到那曾經真實存在的「你」身上,我們仍然無法,輕易的將它們捨棄。我們需要它,須要代替你而活著,延續你在這世界上的痕跡。

raw-image

和悲傷「溝通」:檢視自己受到的傷害

親愛的悲傷: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即使你真的從我的生命中去除了,我是不是會比較好過一點。你讓我很難再平心靜氣的去面對人的錯誤、人的罪惡、人的冷漠。「去死!滾出我的生命!」這是在你的影響下,我最常想對世人所說的話。

  我可憎的對手,自從你進駐我的生命,佔據我的靈魂,我再也不敢期待我的生命中還會有什麼結果,什麼收成。不敢再為了誰而去付出。曾經,只要是對別人善的事,我願意去做,即使受到的反而是嘲笑、冷漠,和毫無回應,我也無所謂。但現在我怕了。我害怕我再也不能報答我生命中最好的人,卻把我的愛虛擲在一些不會改進、和回報我愛的人身上。

  我希望天堂真的存在;如果沒有,有地獄也無妨。但只要不要讓我們死去,不要讓我們什麼也殘留不下來。不要讓我們在短短的人生中,永遠停留在無法彌補的後悔,和遺憾裡。

  如果不是,那你為什麼要呼喚我出來呢?只是為了讓我們受苦嗎?一切真的只是空虛嗎?我們稱之為神、宇宙、Big Bang,或是「悲傷」的存在。

XXX  敬上
2022/05/24

悲傷的意義:發覺悲傷與「自己」的關係

親愛的XX:

  你好像把我當成是一個,很強大的敵人。你多次想擊敗我,忘掉我,然後繼續前進。可是我卻始終打敗了你,讓你洩氣,讓你雖然想往前走,卻不得不停留在原地。但是,不是的;你完全誤會了。我並不是這樣。我和你一樣脆弱,一樣居無定所,一樣不知道明天會變的怎麼樣。我不只不是你的敵人,甚至,我也不是在你之外的某個東西,無法脫離你而存在。

  我給你帶來了沮喪、憤怒、與絕望;是的,這些事情確實發生了。但是,我並不阻止你把我推開,過你自己的人生。即使你呼喊我、憎恨我,我也只是你的一種情緒而已,無法帶給你,你所需要的幫助。

  「你們為義受苦,總算好過因為罪行而受苦。」真的是這樣嗎?那為什麼你們因為我而痛苦呢?這些痛苦能帶來什麼益處?我並不了解。但我能感受到的是,至少在你選擇活下去的那一刻,你這樣說了:不論那是什麼,我們試圖以悲傷來挽回的,不論那是幻象、殘影,或是實實在在的、不可能抹滅的存有,都決不會是沒有意義的。

悲傷  敬上
2022/05/27

結語

在這本書裡,萊特寫給了我們很多的提問、量表,要我們做很多的功課,像是回憶冊、日記、寫給逝者的「放手」信,寫給悲傷的信。但不論是什麼,不論是沮喪、憤怒、還是絕望,萊特都要求我們不要停留在那一點,要回頭去看作為它們源頭的悲傷。

我們失去的,是無可取代的寶物:我們值得悲傷。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留言,和下面的拍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傅元罄的沙龍
69會員
153內容數
對有興趣的哲學論題進行科普,希望吸引大家來一起討論。
傅元罄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31
本文探討AI革命的風險與益處,並以OpenAI執行長奧特曼的事件為例,分析「有效利他主義者」與「有效加速主義者」的觀點差異。文章批判將AI技術封閉於營利機構的風險,並指出「實用主義」的侷限性,強調人類應基於自身目的運用AI,避免被科技奴役。 (本摘要由方格子AI所生成)
Thumbnail
2025/03/31
本文探討AI革命的風險與益處,並以OpenAI執行長奧特曼的事件為例,分析「有效利他主義者」與「有效加速主義者」的觀點差異。文章批判將AI技術封閉於營利機構的風險,並指出「實用主義」的侷限性,強調人類應基於自身目的運用AI,避免被科技奴役。 (本摘要由方格子AI所生成)
Thumbnail
2025/03/17
為人工作,客觀上就是一件受制於人的事情。受制於公司所提供的資源、人力支援、還有分派的工作量。明明是我們自己的任務,即使自己希望能夠好好的做,但別說是追求卓越了,就連僅僅只是維持應有的標準,卻也都還是受制於這些操之於他人手中的財力、人力的效用。
Thumbnail
2025/03/17
為人工作,客觀上就是一件受制於人的事情。受制於公司所提供的資源、人力支援、還有分派的工作量。明明是我們自己的任務,即使自己希望能夠好好的做,但別說是追求卓越了,就連僅僅只是維持應有的標準,卻也都還是受制於這些操之於他人手中的財力、人力的效用。
Thumbnail
2025/02/17
我把「陰謀論」界定無法被事實或論據所糾正的一系列看法;陰謀論的特點便是「看法」單方面的決定相信什麼事實和事實如何解釋,而事實或論據對他們的「看法」不存在真正的、有意義的影響。
Thumbnail
2025/02/17
我把「陰謀論」界定無法被事實或論據所糾正的一系列看法;陰謀論的特點便是「看法」單方面的決定相信什麼事實和事實如何解釋,而事實或論據對他們的「看法」不存在真正的、有意義的影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前些日子媽媽離世,整個人陷入難以消化的巨大悲傷中。那時在限動上問有沒有推薦親人去世可以看的書,收到許多回饋。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本在情緒墜谷時接住我的好書。希望能給遇到類似狀況的人一點力量!
Thumbnail
前些日子媽媽離世,整個人陷入難以消化的巨大悲傷中。那時在限動上問有沒有推薦親人去世可以看的書,收到許多回饋。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本在情緒墜谷時接住我的好書。希望能給遇到類似狀況的人一點力量!
Thumbnail
世事難料,人生無常,以為可以牽手走一輩子,以為可以從此幸福快樂的 生活,無奈天不從人願,我以為那是在老了以後,才是失去的開始,其實很多 事情要等經歷過以後才能理解和感受。只是老天殘酷的讓我早一點理解和感受 這個理由,這是屬於我的傷口,一生都不會消失的傷痕。時間只會淡化傷痕無 法治癒傷痛
Thumbnail
世事難料,人生無常,以為可以牽手走一輩子,以為可以從此幸福快樂的 生活,無奈天不從人願,我以為那是在老了以後,才是失去的開始,其實很多 事情要等經歷過以後才能理解和感受。只是老天殘酷的讓我早一點理解和感受 這個理由,這是屬於我的傷口,一生都不會消失的傷痕。時間只會淡化傷痕無 法治癒傷痛
Thumbnail
Mouring is the price we pay for having the courage to love others. 歐文在書的一開頭寫下的這句,「悲傷是我們有勇氣去愛人所付出的代價」道盡了從他與結縭六十多年的妻子瑪麗蓮開始經歷老年後的身體病痛,以及在妻子身旁陪伴著她嚥下最後一口呼吸
Thumbnail
Mouring is the price we pay for having the courage to love others. 歐文在書的一開頭寫下的這句,「悲傷是我們有勇氣去愛人所付出的代價」道盡了從他與結縭六十多年的妻子瑪麗蓮開始經歷老年後的身體病痛,以及在妻子身旁陪伴著她嚥下最後一口呼吸
Thumbnail
在妻子逝世後,心理諮商師諾曼.萊特寫下了這本書。萊特寫給了人們和自己很多的提問、量表,要我們做很多的功課,像是回憶冊、日記、寫給逝者的「放手」信,寫給悲傷的信。但不論是什麼,不論是沮喪、憤怒、還是絕望,他都要求我們不要只停留在那一點,而是要回過頭,去正視作為它們源頭的悲傷。
Thumbnail
在妻子逝世後,心理諮商師諾曼.萊特寫下了這本書。萊特寫給了人們和自己很多的提問、量表,要我們做很多的功課,像是回憶冊、日記、寫給逝者的「放手」信,寫給悲傷的信。但不論是什麼,不論是沮喪、憤怒、還是絕望,他都要求我們不要只停留在那一點,而是要回過頭,去正視作為它們源頭的悲傷。
Thumbnail
在《悲傷的體驗》這本書中,路益師描述他的痛苦,他在黑暗中行走,不斷的墜入絕望與心碎之中。但是,偶爾還是會有一絲絲微光,從細小的縫隙中照進來:
Thumbnail
在《悲傷的體驗》這本書中,路益師描述他的痛苦,他在黑暗中行走,不斷的墜入絕望與心碎之中。但是,偶爾還是會有一絲絲微光,從細小的縫隙中照進來:
Thumbnail
當軟弱的自我開始逐漸成熟與強壯時,便是一種「超個人」狀態。而人就在這個高高低低的螺旋當中緩慢前進,壯大靈魂的韌性與生命力,以完成自我的個體化歷程。 這位長時間處於混亂動盪的心理學家對於生死的看法是什麼?榮格認為:「為了保持生活的圓滿和完整,需要有歡樂和痛苦之間的平衡。」 死,不忍離別… 探問 追詢
Thumbnail
當軟弱的自我開始逐漸成熟與強壯時,便是一種「超個人」狀態。而人就在這個高高低低的螺旋當中緩慢前進,壯大靈魂的韌性與生命力,以完成自我的個體化歷程。 這位長時間處於混亂動盪的心理學家對於生死的看法是什麼?榮格認為:「為了保持生活的圓滿和完整,需要有歡樂和痛苦之間的平衡。」 死,不忍離別… 探問 追詢
Thumbnail
《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一書,紀錄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面對相愛相守超過60載的妻子從即將離世,儘管專司治療死亡焦慮的他也崩潰了....
Thumbnail
《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一書,紀錄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面對相愛相守超過60載的妻子從即將離世,儘管專司治療死亡焦慮的他也崩潰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