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第二 087

《禪林寶訓》卷第二 08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14.11.12 良因法師 隨筆

raw-image

湛堂曰:

予昔同靈源①侍晦堂于章江寺。

靈源一日與二僧入城,至晚方歸。晦堂因問今日何往?

靈源曰:適往大寧來。

時死心②在旁,厲聲呵曰:參禪欲脫生死,發言先要誠實,清兄何得妄語?

靈源面熱不敢對。自爾不入城郭,不妄發言。

予固知靈源死心,皆良器也。

《日涉記》

【注釋】

①靈源:北宋隆興府黃龍靈源惟清禪師。字覺天,武寧(今屬江西)人,俗姓陳。年十七為僧。嗣黃龍晦堂祖心禪師。初住舒州太平,衲子歸投。複主黃龍,法筵益盛。黃庭堅、程伊川皆與為友。諡「佛壽禪師」。

②死心:北宋隆興府黃龍死心悟新禪師,韶州人,俗姓黃。生有紫肉幕左肩,右袒如僧伽梨狀。壯年依佛陀院德修禪師,祝發進具後,游方至黃龍,嗣黃龍祖心禪師。


【演蓮法師譯文】

湛堂文准禪師說:我以前同靈源惟清禪師在章江寺時,我們二人都是晦堂祖堂和尚的侍者。有一天,靈源和其他兩位僧人一起進城,很晚才回寺。晦堂和尚問靈源說:「今日到哪兒去了?」

靈源自知無事入城是不對的,但又不敢直說,只好隨口回說:「今天去大寧寺,所以回來遲了。」

當時死心悟新禪師正好在旁侍立,聽靈源這樣說分明是在撒謊。就大聲呵責說:「我們參禪本為超脫生死,說話一定要至誠老實,清兄你怎麼可以口出妄語呢?」

靈源聽死心禪師這樣直言不諱地當面批評,心中既感激又慚愧,一時面紅耳赤,不敢吭聲。自此以後決心不再無故入城,不口出妄言。

從靈源的知過能改和死心的剛正不阿,我因此知道他二位都是難得的大乘根器。

raw-image

良因贊曰:

世間人不以「善意謊言」為過,

但是修行人則戰戰兢兢,守護細行。

因為「權巧方便」與「“機巧心」看似相同,但是其體千差萬別。

佛菩薩的「權巧方便」,其體與慈悲、無我之清淨心相應;

而「善意謊言」,則是參雜著私慾、我執之機巧心。

還是老實吧,直心是道場!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4.11.11 良因法師 隨筆 湛堂謂妙喜曰: 參禪須要識慮高遠,志氣超邁。出言行事,持信於人。 勿隨勢利苟枉,自然不為朋輩描摸,時所上下也。 《寶峰記聞》 【演蓮法師譯文】 更不可隨順勢力,為貪圖財利而做出有損出家人形象的事。 良因贊曰: 無量劫來煩惱如山之巨,業障如海之深,如何能超越?
2014.11.10 良因法師 隨筆 湛堂謂妙喜曰: 像季比丘,外多徇物,內不明心,縱有宏為,皆非究竟,蓋所附卑猥而使然。 如摶牛之虻,飛止數步。若附驥尾,便有追風逐日之能,乃依託之勝也。 是故學者,居必擇處,遊必就士,遂能絕邪僻,近中正,聞正言也。 從容謂喆曰:諸大士法門龍象④,子得從之遊,
《禪林寶訓》 2014.11.06 良因法師 隨筆 湛堂曰: 惟人履行,不可以一酬一詰,固能盡知。 蓋口舌辯利者,事或未可信;辭語拙訥者,理或未可窮。 雖窮其辭,恐未窮其理。能服其口,恐未服其心。惟人難知,聖人所病。 況近世衲子,聰明不務通物情,視聽多隻伺過隙。 殆不可救矣。 《答魯直書》 【演蓮法
2013/3/1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寡欲故靜,有主則虛。」 良因曰: 嬰兒的眼睛都靈明清澈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的混濁、甚至呆滯。 因為眼睛是心的窗口,所以這其實也就是內心的顯現。 如同《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因此只有寡欲,方能安住於自性,
2013/3/16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劉直齋云:存心養性,須要耐煩耐苦,耐驚耐怕,方得純熟。」 良因曰: 不是但於供香、靜坐、品茗、清談中,就能體會道; 而是要將所學,不辭勞苦的,於境界中歷練,般若之智方能純熟。 因此,雖說煩、苦、驚、怕,是人所不欲;但倘若道之所趨,亦唯心之所趨。
《格言別錄》 2013/3/10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一動於欲,欲迷則昏。一任乎氣,氣偏則戾。」 良因曰: 心之所趨,則氣之所趨。 當情昏時則氣動,一點小小境界,往往就能使人心浮氣躁。 所以境界不過是個觸發點,而真正的問題,其實是來自於欲心攪擾。 故情昏氣動,遇事則戾。
2014.11.11 良因法師 隨筆 湛堂謂妙喜曰: 參禪須要識慮高遠,志氣超邁。出言行事,持信於人。 勿隨勢利苟枉,自然不為朋輩描摸,時所上下也。 《寶峰記聞》 【演蓮法師譯文】 更不可隨順勢力,為貪圖財利而做出有損出家人形象的事。 良因贊曰: 無量劫來煩惱如山之巨,業障如海之深,如何能超越?
2014.11.10 良因法師 隨筆 湛堂謂妙喜曰: 像季比丘,外多徇物,內不明心,縱有宏為,皆非究竟,蓋所附卑猥而使然。 如摶牛之虻,飛止數步。若附驥尾,便有追風逐日之能,乃依託之勝也。 是故學者,居必擇處,遊必就士,遂能絕邪僻,近中正,聞正言也。 從容謂喆曰:諸大士法門龍象④,子得從之遊,
《禪林寶訓》 2014.11.06 良因法師 隨筆 湛堂曰: 惟人履行,不可以一酬一詰,固能盡知。 蓋口舌辯利者,事或未可信;辭語拙訥者,理或未可窮。 雖窮其辭,恐未窮其理。能服其口,恐未服其心。惟人難知,聖人所病。 況近世衲子,聰明不務通物情,視聽多隻伺過隙。 殆不可救矣。 《答魯直書》 【演蓮法
2013/3/1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寡欲故靜,有主則虛。」 良因曰: 嬰兒的眼睛都靈明清澈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的混濁、甚至呆滯。 因為眼睛是心的窗口,所以這其實也就是內心的顯現。 如同《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因此只有寡欲,方能安住於自性,
2013/3/16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劉直齋云:存心養性,須要耐煩耐苦,耐驚耐怕,方得純熟。」 良因曰: 不是但於供香、靜坐、品茗、清談中,就能體會道; 而是要將所學,不辭勞苦的,於境界中歷練,般若之智方能純熟。 因此,雖說煩、苦、驚、怕,是人所不欲;但倘若道之所趨,亦唯心之所趨。
《格言別錄》 2013/3/10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一動於欲,欲迷則昏。一任乎氣,氣偏則戾。」 良因曰: 心之所趨,則氣之所趨。 當情昏時則氣動,一點小小境界,往往就能使人心浮氣躁。 所以境界不過是個觸發點,而真正的問題,其實是來自於欲心攪擾。 故情昏氣動,遇事則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