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二 108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14.12.18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圓悟①曰:
「衲子雖有見道之資。若不深蓄厚養,發用必峻暴。
非特無補教門,將恐有招禍辱。」
《與文主簿》
【注釋】
① 圓悟:北宋・圓悟克勤禪師,字無著彭州崇寧(今四川省崇寧縣)人。俗姓。幼時投妙寂院自省禪師出家,剃髮受具後,從文照圓明敏行禪師學經論。復謁真覺勝玉泉承皓金鑾信真如慕哲黃龍祖心東林常總白雲守端等禪師。後至舒州太平寺,參五祖法演禪師而嗣其法。與佛鑒慧勤佛眼清遠被譽為叢林三傑。師甚受成都太守郭知章、宰相張商英張浚、樞密鄧子常等人的推崇。北宋政和年間,獲徽宗賜紫衣及「佛果禪師」號。南宋建炎元年(1127)十月,又蒙高宗賜號「圓悟禪師」。嘗居成都六祖寺(後改為昭覺寺)、潭州湖南省道林寺灃州湖南省灃縣夾山金陵蔣山太平興國寺汴京天甯萬壽寺潤州江蘇省金山龍游寺南康郡江西省雲居山真如禪院諸刹,大振法道。其間在夾山之碧岩,撰雪竇重顯之頌古百則的著語,編成《碧岩錄》十卷。南宋紹興五年(1135)八月示寂,年七十三,諡號「真覺禪師」。弟子有大慧宗杲禪師虎丘紹隆禪師等人,著作除《碧岩錄》外,尚有《圓悟佛果禪師語錄》二十卷、《佛果擊節錄》二卷、《圓悟禪師心要》二卷。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圓悟克勤禪師說:
「學道的人即使具有見道的資質,如果沒有相當深厚的涵養工夫,隨意就讓他出來發揮作用,其所作所為必帶有險峻暴戾之氣。這不但對教門沒有補益,恐怕將來還有可能招致禍害和謗辱。」
良因贊曰:
現代社事事講求效率,希望能快,又省力多發。
而古代先賢的教育,卻是要我們「深蓄厚養」且「厚積薄發」。
實踐的結果,會發現前者往往只是期盼,後者才是真實;
期盼雖好畢竟只是期盼,縱然一時相似得到,終究只會是曇花一現。
何況修道是為求解脫,不在熱鬧場。
莫要淪入流俗知見,沉潛實修才能真正自利利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4.12.17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道學行義,純誠厚德,有古人之風。安重寡言,尤為士大夫尊敬。 嘗曰:「眾人之所忽,聖人之所謹。 況為叢林主,助宣佛化,非行解相應,詎可為之。」 要在時時檢責,勿使聲名利養,有萌於心。 儻法令有所未孚,衲子有所未服,當退思修德,以待方來。 《記聞》 良因贊曰:
2014.12.16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東山師兄天資特異,語默中度。尋常出示語句,其理自勝。 諸方欲效之,不詭俗則淫陋,終莫能及。求於古人中,亦不可得。 然猶謙光導物,不啻饑渴。 嘗曰:我無法,寧克勤諸子,真法門中罪人矣。」 《與虞察院書》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說: 良因贊曰:
2014.12.15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先哲言學道,悟之為難。 既悟,守之為難。 既守,行之為難。 今當行時,其難又過於悟守。 蓋悟守者,精進堅卓,勉在己躬而已。 惟行者,必等心死誓,以損己益他為任。 若心不等,誓不堅,則損益倒置,便墮為流俗阿師,是宜祗畏。」 《與虞察院書》
2014.12.11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鐘山元和尚平生不交公卿,不苟名利,以卑自牧①,以道自樂。 士大夫初勉其應世,元曰:苟有良田,何憂晚成,,第恐乏才具耳。 荊公聞之曰:色斯舉矣,翔而後集②。在元公得之矣。 《贅疣集》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莊子‧逍遙遊》記載:
2014.12.10 良因法師 隨筆 文正公謂琅琊和尚曰: 去年到此,思得林下人可語者。 嘗問一吏,諸山有好僧否?吏稱北寺瑞光,希茂①二僧為佳。 予曰:此外諸禪律中別無耶? 吏對予曰:儒尊士行,僧論德業。 如希茂二人者,三十年蹈不越閫,衣惟布素,聲名利養,了無所滯。 故邦人高其操履而師敬之。
2014.12.9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近世作長老,涉二種緣。多見智識不明,為二風所觸,喪於法體。 一應逆緣,多觸衰風。二應順緣,多觸利風。 既為二風所觸,則喜怒之氣交於心,鬱勃之色浮於面。 是致取辱法門,譏誚賢達。 惟智者善能轉為攝化之方,美導後來。 如琅琊和尚①,往蘇州看范希文②。
2014.12.17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道學行義,純誠厚德,有古人之風。安重寡言,尤為士大夫尊敬。 嘗曰:「眾人之所忽,聖人之所謹。 況為叢林主,助宣佛化,非行解相應,詎可為之。」 要在時時檢責,勿使聲名利養,有萌於心。 儻法令有所未孚,衲子有所未服,當退思修德,以待方來。 《記聞》 良因贊曰:
2014.12.16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東山師兄天資特異,語默中度。尋常出示語句,其理自勝。 諸方欲效之,不詭俗則淫陋,終莫能及。求於古人中,亦不可得。 然猶謙光導物,不啻饑渴。 嘗曰:我無法,寧克勤諸子,真法門中罪人矣。」 《與虞察院書》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說: 良因贊曰:
2014.12.15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先哲言學道,悟之為難。 既悟,守之為難。 既守,行之為難。 今當行時,其難又過於悟守。 蓋悟守者,精進堅卓,勉在己躬而已。 惟行者,必等心死誓,以損己益他為任。 若心不等,誓不堅,則損益倒置,便墮為流俗阿師,是宜祗畏。」 《與虞察院書》
2014.12.11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鐘山元和尚平生不交公卿,不苟名利,以卑自牧①,以道自樂。 士大夫初勉其應世,元曰:苟有良田,何憂晚成,,第恐乏才具耳。 荊公聞之曰:色斯舉矣,翔而後集②。在元公得之矣。 《贅疣集》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莊子‧逍遙遊》記載:
2014.12.10 良因法師 隨筆 文正公謂琅琊和尚曰: 去年到此,思得林下人可語者。 嘗問一吏,諸山有好僧否?吏稱北寺瑞光,希茂①二僧為佳。 予曰:此外諸禪律中別無耶? 吏對予曰:儒尊士行,僧論德業。 如希茂二人者,三十年蹈不越閫,衣惟布素,聲名利養,了無所滯。 故邦人高其操履而師敬之。
2014.12.9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近世作長老,涉二種緣。多見智識不明,為二風所觸,喪於法體。 一應逆緣,多觸衰風。二應順緣,多觸利風。 既為二風所觸,則喜怒之氣交於心,鬱勃之色浮於面。 是致取辱法門,譏誚賢達。 惟智者善能轉為攝化之方,美導後來。 如琅琊和尚①,往蘇州看范希文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原文,細體字為白話) 「聖慧之明入於無量,分別聰達,道靡不通,其智慧輪莫能遏毀,行權方便暢識一切眾生根本,為說經法莫能抑制,而皆斷絕一切處所閉結之行,照見群黎所欲咨受。」 聖人的智慧光明無量,分辨清楚,通達大道,沒有不通的地方。他們的智慧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快樂,聰明,有品的念佛人(象山慶24.5.27)     現代禪雖然在2003年底隨著李老師的往生而解散了,但諸多弟子在李老師勸請下,直接轉入念佛法門,託付於慧淨法師的照顧與帶領,於2004年成立了善導流「淨土宗」。這個由(捨)禪轉(歸)淨的過程與結果,似乎是阿彌陀佛悲願的預記[1],也是中國佛教
Thumbnail
  最近看到大愛電視台高僧傳,剛好看到從諗禪師這一段,從諗禪師拜於百丈懷海禪師,寧中禪師等法脈之下,有這麼一段就是當時唐武宗滅佛,將出家僧還俗,拆寺廟,看起來好像是在滅佛,這是政治歷史的闡述,在佛教史上,根據從諗禪師說,他的師父早已預料之事,這一段朝廷滅佛是因果關係,為什麼從諗禪師會這麼說?因為他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活動說明: 透過禪的智慧,超越表象,洞悉生命的奧妙,找到心靈的寧靜。 在書裡老禪師說道:「有了問題,面對問題;沒有問題 ,何苦製造問題?!」 白雲老禪師的著作如同智慧的指南,引領我們發現生命中深層的安寧和滿足。 徵文主題 閱讀白雲老禪師著作《老僧常譚》讀後心得。 可以透過「千佛
Thumbnail
大慧宗杲禪師: 士大夫學此道,多求速效,宗師未開口時,早將心意識領解了也。及乎緩緩地跟著,一似落湯螃蟹,手忙腳亂無討頭處。殊不知閻家老子面前,受鐵棒,吞熱鐵圓者,便是這領解。求速效者更不是別人。所謂希得返失,務精益麤,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聖嚴法師:  這段話指出有些知識份子傾向於急著得到結果,
Thumbnail
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念佛往生之道。確信而已。淨土三資糧。信願行。確信而願行在其中。 雜著 (徹悟大師所作集錄) 般若淨土 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於此。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
Thumbnail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原文,細體字為白話) 「聖慧之明入於無量,分別聰達,道靡不通,其智慧輪莫能遏毀,行權方便暢識一切眾生根本,為說經法莫能抑制,而皆斷絕一切處所閉結之行,照見群黎所欲咨受。」 聖人的智慧光明無量,分辨清楚,通達大道,沒有不通的地方。他們的智慧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快樂,聰明,有品的念佛人(象山慶24.5.27)     現代禪雖然在2003年底隨著李老師的往生而解散了,但諸多弟子在李老師勸請下,直接轉入念佛法門,託付於慧淨法師的照顧與帶領,於2004年成立了善導流「淨土宗」。這個由(捨)禪轉(歸)淨的過程與結果,似乎是阿彌陀佛悲願的預記[1],也是中國佛教
Thumbnail
  最近看到大愛電視台高僧傳,剛好看到從諗禪師這一段,從諗禪師拜於百丈懷海禪師,寧中禪師等法脈之下,有這麼一段就是當時唐武宗滅佛,將出家僧還俗,拆寺廟,看起來好像是在滅佛,這是政治歷史的闡述,在佛教史上,根據從諗禪師說,他的師父早已預料之事,這一段朝廷滅佛是因果關係,為什麼從諗禪師會這麼說?因為他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活動說明: 透過禪的智慧,超越表象,洞悉生命的奧妙,找到心靈的寧靜。 在書裡老禪師說道:「有了問題,面對問題;沒有問題 ,何苦製造問題?!」 白雲老禪師的著作如同智慧的指南,引領我們發現生命中深層的安寧和滿足。 徵文主題 閱讀白雲老禪師著作《老僧常譚》讀後心得。 可以透過「千佛
Thumbnail
大慧宗杲禪師: 士大夫學此道,多求速效,宗師未開口時,早將心意識領解了也。及乎緩緩地跟著,一似落湯螃蟹,手忙腳亂無討頭處。殊不知閻家老子面前,受鐵棒,吞熱鐵圓者,便是這領解。求速效者更不是別人。所謂希得返失,務精益麤,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聖嚴法師:  這段話指出有些知識份子傾向於急著得到結果,
Thumbnail
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念佛往生之道。確信而已。淨土三資糧。信願行。確信而願行在其中。 雜著 (徹悟大師所作集錄) 般若淨土 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於此。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