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第二 10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14.12.8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善住持者,以眾人心為心,未嘗私其心。以眾人耳目為耳目,未嘗私其耳目。
遂能通眾人之志,盡眾人之情。
夫用眾人之心為心,則我之好惡,乃眾人好惡,故好者不邪,惡者不謬。
又安用私托腹心,而甘服其諂媚哉。
既用眾人耳目為耳目,則眾人聰明,皆我聰明,故明無不鑒,聰無不聞,又安用
私托耳目,而固招其蔽惑耶。
夫布腹心托耳目,惟賢達之士,務求己過,與眾同欲,無所偏私,故眾人莫不歸
心。所以道德仁義,流布遐遠者,宜其然也。
而愚不肖之意,務求人之過,與眾違欲,溺於偏私,故眾人莫不離心。所以惡名
險行,傳播遐遠者,亦宜其然也。
是知住持人,與眾同欲,謂之賢哲,與眾違欲,謂之庸流。
大率布腹心托耳目之意有殊,而善惡成敗,相返如此。
得非求過之情有異,任人之道不同者哉。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說:善於作住持的人,能以眾人的心為自己的心,不會私懷偏心;以眾人的耳目為自己的耳目,不私用自己的耳目。這樣才能瞭解眾人的志向,洞悉眾人的性情。
因為既然用眾人的心為自己的心,那麼我的好惡就是眾人的好惡,這樣我所喜好的決不致於偏邪,我所厭惡的也決不致於差錯,又何必還要在眾人中部署心腹,甘願受他的曲意迎合呢?
既然能用眾人的耳目為自己的耳目,那麼眾人的聰明就是我的聰明,這樣便沒有我看不清的事物和聽不到的消息,又何必還要在眾人中安插耳目,難道一定要聽從那些親信的蒙蔽和蠱惑才放心嗎?
布腹心、托耳目的做法在古時也有,但這是賢明的人想藉此耳目、腹心,專為尋找自己的過失,以便及時改正。希望能夠儘量做到與大眾好惡相同而不偏私,所以眾人對他無不歸心。他的道德仁義能夠流布遠方備受人們敬仰,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那些不成器的愚人,他們安插耳目、心腹的用意,是想在暗地裡專門調查尋找他人的過失,因而與眾人的願望相反,陷入偏私,所以眾人對他無不離心。他的惡名以及險毒的行為也會傳播到遠近各地,受到眾人的鄙夷,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由此可知,住持能夠與大眾願望相同的稱為賢哲,與大眾願望相反的稱為小人。大概布腹心托耳目的用意不一樣,而造成善惡成敗的結局便有如此截然相反的差別。
這難道不是因為求人過和求己過的相異,用人有為公和為私的不同,而產生出來的結果嗎?
良因贊曰:
藕益大師說:「心正一切法正,心邪一切法邪」,
因此所謂邪與正不在行為本身,而在動機是邪是正。
倘若布腹心、托耳目是為了逞個人的私欲,則為邪;
若為了大眾的福祉,或為了導正自己的缺失,則為正。
心態若正,則「我之好惡,乃眾人好惡,故好者不邪,惡者不謬」,
心安神怡,晝夜吉祥,豈不快哉!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4.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 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 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 物既如此,人亦宜然。
2014.12.3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覺範曰: 聞在南中,時究楞嚴,特加箋釋。非不肖所望。 蓋文字之學,不能洞當人之性源,徒與後學,障先佛之智眼。 病在依他作解,塞自悟門。 資口舌則可勝淺聞,廓神機終難極妙證。 故於行解,多致參差,而日用見聞,尤增隱昧也。 【演蓮法師譯文】 種障礙。
2014.12.2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聞覺範①貶竄嶺海②,歎曰: 蘭植中塗,必無經時之翠;桂生幽壑,終抱彌年之丹。 古今才智喪身,讒謗罹禍者多,求其與世浮沉,能保其身者少。 故聖人言,當世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 博辯宏大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惡也。 在覺範有之矣。 《章江集》 【注釋】
2013/4/2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良因曰: 表現在外的盛氣凌人,或者急於炫耀自己的才華, 往往是來自於內心的志得意滿。 因此雖說是三件事,其實也就是一個器識淺薄罷了! 一個人的驕慢來自於無知,所以只有擴展眼界,才不墮井蛙之見。
2013/3/2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良因曰: 據說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自殺後, 被送往醫院搶救的路途中, 最後的遺言:「路這麼擠,真辛苦你了」, 這應該是他選擇自殺的最好註腳吧…太擁擠了。 所以靜與虛,成為先賢修身的基礎。
2013/4/21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良因曰: 以清淨心自處,但面對眾生時依舊慈悲不失。 無事時心如明鏡,遇事方能分明果斷。 於順境內心恬淡,逆境來時自能泰然處之。 《大學》:「知止而後有定」。
2014.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 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 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 物既如此,人亦宜然。
2014.12.3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覺範曰: 聞在南中,時究楞嚴,特加箋釋。非不肖所望。 蓋文字之學,不能洞當人之性源,徒與後學,障先佛之智眼。 病在依他作解,塞自悟門。 資口舌則可勝淺聞,廓神機終難極妙證。 故於行解,多致參差,而日用見聞,尤增隱昧也。 【演蓮法師譯文】 種障礙。
2014.12.2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聞覺範①貶竄嶺海②,歎曰: 蘭植中塗,必無經時之翠;桂生幽壑,終抱彌年之丹。 古今才智喪身,讒謗罹禍者多,求其與世浮沉,能保其身者少。 故聖人言,當世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 博辯宏大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惡也。 在覺範有之矣。 《章江集》 【注釋】
2013/4/2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良因曰: 表現在外的盛氣凌人,或者急於炫耀自己的才華, 往往是來自於內心的志得意滿。 因此雖說是三件事,其實也就是一個器識淺薄罷了! 一個人的驕慢來自於無知,所以只有擴展眼界,才不墮井蛙之見。
2013/3/2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良因曰: 據說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自殺後, 被送往醫院搶救的路途中, 最後的遺言:「路這麼擠,真辛苦你了」, 這應該是他選擇自殺的最好註腳吧…太擁擠了。 所以靜與虛,成為先賢修身的基礎。
2013/4/21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良因曰: 以清淨心自處,但面對眾生時依舊慈悲不失。 無事時心如明鏡,遇事方能分明果斷。 於順境內心恬淡,逆境來時自能泰然處之。 《大學》:「知止而後有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印光大師法語 : ---【修禪者】、宗教【修行者】須要改過行善方為真修道者。 人人都需要正義和正直,國家社會要安定更是需要正直。 正直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在個人,還是在社會風俗中? 人人都自認為正直之時,其實卻不是;而社會認為不正直之事,其實卻是真正的正直。 古聖先賢為你說明何謂【正直】的標準!!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印光大師法語 : ---【修禪者】、宗教【修行者】須要改過行善方為真修道者。 人人都需要正義和正直,國家社會要安定更是需要正直。 正直的標準是什麼呢? 是在個人,還是在社會風俗中? 人人都自認為正直之時,其實卻不是;而社會認為不正直之事,其實卻是真正的正直。 古聖先賢為你說明何謂【正直】的標準!!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