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論語》公案——吾道一以貫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有一則《論語》,從字面看,好像沒什麼值得深思的地方。但,要是把這則《論語》放在情景教學上,就可能變成一則有趣的公案。
話說有一次在課堂上,學生都到齊了,孔子突然對其中一個年紀輕輕的學生——曾參說:「參啊!我平日所講的道,雖則千頭萬緒,皆可以用一個理、一個概念、一個中心思想等等來貫通的。」
這裡先賣一個關子,介紹介紹曾參(讀深)這個學生。曾參比孔子小四十六歲,是孔子晚年歸魯後所收的學生。他的父親就是曾點,而曾點是孔子的髮小,也是孔子比較前期的學生。那麼,曾參年紀輕輕,而且資質相當魯鈍,說好聽一點,就是品性憨厚。
那為什麼孔子偏偏對曾參這樣說呢?孔子其實可以對全班學生說:「各位同學,我平日所講的道,雖則千頭萬緒,皆可以用一個中心思想來貫通的。」如果是對全班這樣說的話,接下來,孔子可能就把「一以貫之」詳細地補充說明。
問題在,孔子當時就只對這個老小這樣提點,而曾參的回應說:「唯」,即點點頭說:是、是的。
大家想一想,老師提了個問,高年級同學不知所以,沒回應,反而被一個低年級的同學回應說:是、是的。那麼,高年級的同學會怎樣反應?喂!細佬,唔好扮嘢!
當曾參回應「唯」後,孔子就離開教壇了,也許剛好要下課,又也許既然連曾參都懂得「吾道一以貫之」,就沒什麼可以講下去了,那倒不如下課吧。
其他高年級的同學怎麼辦呢?馬上圍著曾參問個究竟:「何謂也?」
曾參好像胸有成竹地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先不要說這個是否孔子心中的答案,光是後面三個字——而已矣,就有相當的質疑啦。
所謂「而已矣」,即「罷了」。整句翻成白話:「噢!夫子之道,就是忠恕兩個字罷了。」
各位,曾參這樣的語氣,會不會覺得「難以服眾」呀?忠恕是兩個概念呀,又怎能「一以貫之」呢?這就是一個公案啊!
【原文】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15】
(寫於2020年10月5日)
下一講:再談「吾道一以貫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5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今早寫文,提起莊子所描述的「支離疏」的人,他面貌醜陋、形軀怪異;但他心靈平和隨適,既已之,則安之。 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總有許許多多的無奈的,比如:天生醜陋、形軀殘缺,又或因言獲罪,含冤受屈,憂鬱終老…然則,如何撫平這些人生的無奈呢? 究竟如何撫平這些人生的無奈呢? 共勉之。
用「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來咒罵老人,是相當缺德的;如果用來咒罵年老親人的話,簡直無人性。但,這句話就偏偏出自孔子的口,是不是匪夷所思?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憲問46】 那麼,孔子當時是不是咒罵故友,自行判斷啦!
樂與憂,是相對的。如果樂與憂是屬於感性的、情緒的,這樂必定是短暫的、是變幻的;相對的,這憂往往是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的。而且同一件事,是樂是憂,是因人而異的。 然則,怎樣的「樂」才是永恆的呢? 外表寬容,內心欣悅,精神充實,不假外求,自證自足,這種生命的樂,才是永恆的。 再問:如何才能獲得這個樂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4】 這則《論語》,過去講過的人相當多,有字面解釋的,有學術疏釋的,深邃通俗,不一而足。筆者嘗試以另一個角度,配合孔子的身世,盡量析述其心路歷程。 孔子的人生自述,有沒有值得借鏡的地方?
門前哪三顆九里香樹是要剪型的,修剪前與修剪後有啥不一樣? 回應有三種: ①樹就是樹啦,有啥不一樣?閑著沒事幹! ②啊!是有點兒不一樣呀!沒事找事。 ③樹還是樹啊!本來無一物嘛! 朋友,您是哪一種境界呀? (寫於2020年8月18日) 下一講:蘇軾的三重人生境界
當人生陷入逆境,又或面對惡人當道的時候,如何自處? 我們看看【否卦】對人生的啟示。 【否卦】的組成是坤下乾上,即下三陰,而上三陽,剛剛與泰卦相反而又相錯相綜。(抱歉,欠圖解) 【否卦】的﹝卦辭﹞曰: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否卦】的坤下,對身處於惡劣的大環境下,提供了幾點人生的啟示:
今早寫文,提起莊子所描述的「支離疏」的人,他面貌醜陋、形軀怪異;但他心靈平和隨適,既已之,則安之。 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總有許許多多的無奈的,比如:天生醜陋、形軀殘缺,又或因言獲罪,含冤受屈,憂鬱終老…然則,如何撫平這些人生的無奈呢? 究竟如何撫平這些人生的無奈呢? 共勉之。
用「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來咒罵老人,是相當缺德的;如果用來咒罵年老親人的話,簡直無人性。但,這句話就偏偏出自孔子的口,是不是匪夷所思?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憲問46】 那麼,孔子當時是不是咒罵故友,自行判斷啦!
樂與憂,是相對的。如果樂與憂是屬於感性的、情緒的,這樂必定是短暫的、是變幻的;相對的,這憂往往是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的。而且同一件事,是樂是憂,是因人而異的。 然則,怎樣的「樂」才是永恆的呢? 外表寬容,內心欣悅,精神充實,不假外求,自證自足,這種生命的樂,才是永恆的。 再問:如何才能獲得這個樂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4】 這則《論語》,過去講過的人相當多,有字面解釋的,有學術疏釋的,深邃通俗,不一而足。筆者嘗試以另一個角度,配合孔子的身世,盡量析述其心路歷程。 孔子的人生自述,有沒有值得借鏡的地方?
門前哪三顆九里香樹是要剪型的,修剪前與修剪後有啥不一樣? 回應有三種: ①樹就是樹啦,有啥不一樣?閑著沒事幹! ②啊!是有點兒不一樣呀!沒事找事。 ③樹還是樹啊!本來無一物嘛! 朋友,您是哪一種境界呀? (寫於2020年8月18日) 下一講:蘇軾的三重人生境界
當人生陷入逆境,又或面對惡人當道的時候,如何自處? 我們看看【否卦】對人生的啟示。 【否卦】的組成是坤下乾上,即下三陰,而上三陽,剛剛與泰卦相反而又相錯相綜。(抱歉,欠圖解) 【否卦】的﹝卦辭﹞曰: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否卦】的坤下,對身處於惡劣的大環境下,提供了幾點人生的啟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什麼是『根基深厚』呢?其實很難說明,對於未求道的人,我們不需要知道他的根基如何,但是如果他答應求道後,他的根基就不凡了,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根基也不能用一年級或四年級來判別,例如:一年級的陳兄,念念之間都想渡他的同學,時常找人來給後學成全,並且開釋道義,已經渡了7人求道
Thumbnail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第三)。 孔子進太廟當差,東問西問。這就有人說閒話了,『誰說這個來自鄹(zōu)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進了太廟,事事不懂,要求問他人』。孔子聽到後就高深莫測地回答道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Thumbnail
論語,一本劃時代文學鉅作,由至聖先師孔子的弟子們編寫的一本語錄,記載了孔子對他們的日常教誨等言行舉止,堪稱表現儒家思想的文學作品中的經典,明明只是一本語錄,為何如此的重要?國文課上過了那麼多篇,這次,試著用學生的角度看論語 這本書:親愛的孔子老師子貢的十堂智慧課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什麼是『根基深厚』呢?其實很難說明,對於未求道的人,我們不需要知道他的根基如何,但是如果他答應求道後,他的根基就不凡了,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根基也不能用一年級或四年級來判別,例如:一年級的陳兄,念念之間都想渡他的同學,時常找人來給後學成全,並且開釋道義,已經渡了7人求道
Thumbnail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第三)。 孔子進太廟當差,東問西問。這就有人說閒話了,『誰說這個來自鄹(zōu)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進了太廟,事事不懂,要求問他人』。孔子聽到後就高深莫測地回答道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Thumbnail
論語,一本劃時代文學鉅作,由至聖先師孔子的弟子們編寫的一本語錄,記載了孔子對他們的日常教誨等言行舉止,堪稱表現儒家思想的文學作品中的經典,明明只是一本語錄,為何如此的重要?國文課上過了那麼多篇,這次,試著用學生的角度看論語 這本書:親愛的孔子老師子貢的十堂智慧課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