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論語》這本書,也許第一個閃過腦中,就是與孔子劃上等號。是的,這本《論語》,就是孔子的話語,是孔子弟子,與弟子的再傳弟子,所共同完成的。
因此,從這本《論語》,我們可以知道一些孔子的想法,以及行事作風。也許很多人會覺得,時代的不同,觀念做法也應該要與時俱進,不應該守舊。但是我們也不可否認,在儒家的傳統思維籠罩之下,東方社會也確實多了一份穩定的力量。
這本《厭世讀論語》的作者陳洋洋老師,是一位高中國文老師。我很喜歡他在書籍作者頁的介紹:「嚮往孔丘的仁,卻做著莊周的夢;學習墨翟的愛,但守著韓非的法。當不了痛苦的蘇格拉底,也不甘願做一隻快樂的豬。或許,成為貓吧!牠們輕巧、謹慎、危險、安靜,彷彿充滿熱情與智慧的哲學家。」
每一次陳洋洋老師的臉書發文,那些充滿詼諧有趣,點到為止的話語,時常令人拍案叫絕。厭世的話語即使令人無奈,但也提供了讀者另一個思考方向,原來這些行為和言語,實際上的解讀是另一個意思。可能都同在教育現場,洋洋老師的那些貼文,總能夠引發老師們的共鳴,幽默的話語讓人笑一笑,又可以收拾心情繼續做事情。
其實絕大多數的人都知道,孔子這麼一個大人物,他講的話即便歷經千年,還是有一定的份量存在,否則不會一直出現在國高中的課本裡。但是一般人不會特地去把整本《論語》翻完,更不會去詳細研究。因此,只要有這種融合經典文學的書籍,我都可以想見作者的用心,想要讓這些經典更貼近人們的生活,甚至用以解決人生的困境。
而在這本《厭世讀論語》中,洋洋老師選了70則孔子的話語,放在70個生活情境,包含學校、家庭、生活、愛情,以及職場各個面向。希望藉由孔子的話語,給予人們一些思考方向,也許不見得都是對的,也有一些沒有正確答案,但是無妨,人生本來就必須要經過一些思考的歷程,才能做出適合的選擇。
像是在〈志向一定要遠大嗎?〉這一篇,,寫出很多學生的心聲,因為在升學選填志願的關卡,父母親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樣的時候,難免有一些衝突。
洋洋老師舉了《論語》書中的例子。孔子問顏淵和子路:「盍各言爾志?」,子路回:「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避之而無憾。」顏淵則回答:「願無伐善,無施勞。」這兩位弟子,一個看中比利益更重要的義氣,一個不求眾人盡知只求無愧於心。而孔子本身的志願呢?「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有一種祈願世界和平的意思在裡面!
志願沒有好壞,一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思考的未來也不一樣,都應該值得被尊重。學生與家長的想法會衝突,很多時候的狀況是,有一方只看到那些體面、舒適和有保障的工作,而忽略了另一方內心喜歡的事物。
從孔子與弟子的對答,他們的志願,都各有其值得欣賞之處。而人生的目標,也不僅只侷限在一種,彼此互相參考,會有更多種的可能性。
除了志願選填,還有像是分組報告可以自己一組嗎?通常會有這樣的想法,也許就是不想跟豬隊友共事,但孔子引領你去思考「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因此,即便是爛組員,也有可資借鏡之處。而且分組合作學習,除了報告本身,是不是有其他的意義呢?這些都值得深思。
另外,可以作弊嗎?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一旦遭到危機,人的兩種反應,堅持原則,或是胡作非為。試著去思考,也許好人不見得有好報,但好人遇到壞事,也不見得會變成壞人,因為他們已經習慣堅定自己的信念。因此,請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要作弊,除非你的內心的法官是一隻醜惡的恐龍。
除了學校學習,在日常生活也處處充滿學習。像是〈早餐決定中〉,面對琳瑯滿目的菜單,當然們猶豫不決,孔子會告訴你:「再,斯可以。」事情太多,就預設範圍,在有限的選項中,多想一次就可以了。
〈餐廳的Google評價真的準嗎?〉這篇,也是提醒世人:「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要做到獨立思考與觀察,推論出自己需要的真正資訊,因為網路上的評價,也有可能是虛構或錯誤的。
甚至在職場上,這一篇〈頭銜重要嗎?〉,在職場上會看到很多人在介紹自己時,列出很多頭銜名稱,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那是炫耀用,也有些人覺得不需要這樣。
但是孔子曾說:「必也正名乎!」正名,這是治理國政第一步,先梳理政治社會制度中身份與行為之間的關係。這個「名」,也就是「頭銜」,應該要名實相符,做到應盡的責任,因為這代表一種責任與專業。
回到教育現場的《論語》,也許還是只停留在背解釋、考默寫,缺少生活情境的連結,對學生來說,孔老夫子的人生智慧,永遠無法讓他們理解,當這些道理無法深入他們的生活,孔子之於學生,永遠只是教科書上的人物。
這本《厭世讀論語》,用5個主題來分類生活中會遇到的大小事情,每一個主題選取的情境題,都是你我日常熟悉的。面對這些情境,如果換作是孔子,他會如何想,如何去解決,或是提供給困擾者思考方向,我覺得很實用。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非常地有趣!洋洋老師一貫幽默風趣的文筆,融合孔老夫子的智慧在字裡行間,也讓我們可以藉著孔子的經驗智慧,去找尋自己的個人價值,堅守自己的原則,以及在順逆境的努力與謙遜,並激發自己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