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腦學】COVID-19疫情下的產後憂鬱爆發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產後憂鬱症的診斷率正在增加。(圖:baby abbas on Unsplash)

產後憂鬱症的診斷率正在增加。(圖:baby abbas on Unsplash)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2/06/03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認知心理治療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每一個世代都有每一個世代的壓力與重大議題。「COVID-19世代母親」和以前的新生兒母親完全不同,她們焦慮、憂鬱,又擔心被家族給汙名化。 這一波Omicron病毒帶來的幼兒與兒童急性腦炎,更讓她們憂心忡忡,產後憂鬱症的診斷率正在增加。


「COVID-19世代母親」

每一個世代都有每一個世代的壓力與重大議題。走過金融風暴、SARS,2019-2022的COVID-19疫情,無疑地,重重改變了一整個世代的新生兒母親。這個世代的新生兒母親跟以前的母親完全不同,高度傳染性的病毒,罕見的嚴重的病毒性腦炎,透過數位媒體的散播,不停從母親們手中的螢幕自動推播。

防不勝防的病毒,在本土感染鏈中,有時候傳播來源都無法追蹤。也許有一天,家裡就突然出現了一個新感染者,再隔兩天,其他家人也陸續中鏢。疫苗雖然可以減少病毒感染演變成重症的機率,但在低年齡的兒童(5~11歲)身上其保護力卻一直備受質疑。兒童的BNT疫苗還可以有機會獲取,但更低年齡層的新生兒,甚至是延伸到3歲多即將入學的幼兒,連疫苗都還沒有開發完成。

打仗需要武器,跟病毒打仗也是。沒有疫苗,新生兒或幼兒的母親們就只能透過徒手練習,消毒、口罩、減少出門、約束全家生活與運動習慣等各種方式,來減少孩子暴露的風險。但這樣一來,生活變了模樣,自己的,家人的,全家的,通通都變得不一樣。而改變,不一定平和,也常常是動亂的開始。頻繁增加的家內衝突,母親自己焦慮了,憂鬱了,新生兒或幼兒的父親們也跟著憂鬱起來。

也許在整個COVID-19病毒弱化到管制措施幾乎消解後,這個世代的新生兒與幼兒的母親會永遠記得這個無法磨滅的印記。我想,到時候,就像「戰後嬰兒潮」一樣,她們共享著一個有著玫瑰紋路般獨特的名字──「COVID-19世代母親」。

孕婦到底要不要接受COVID-19疫苗接種?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表示,考量孕婦為COVID-19感染後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或導致死亡之族群,為保障懷孕婦女及胎兒健康,建議孕婦應接種COVID-19疫苗第一劑與後續追加劑。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在疫苗孕婦諮詢要點也表示,從已接種疫苗孕婦的臨床數據資料證明,在懷孕前、懷孕期間、產後和哺乳期間接種COVID-19疫苗都是安全及有效的。

懷孕期間感染 COVID-19 病毒面臨的風險包含:①母親重症,增加進入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與死亡的風險;②其他妊娠併發症、早產、死胎。尤其是已知懷孕婦女,其本身過去就有糖尿病、肥胖、高齡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者。

美國與COVID-19相關的育齡女性死亡報告顯示:①懷孕感染COVID-19的死亡率(0.9%)高於未懷孕感染COVID-19的死亡率(0.25%);②感染 COVID-19 發生死產的機率(1.26%)高於未感染COVID-19的產婦(0.64%)。

醫師無法百分百保證疫苗的安全無虞。但數據看起來,疫苗可以減少母親感染COVID-19病毒,減少感染後的病情嚴重程度,減少週產期死亡率,降低嬰兒的住院率。

然而,臨床上,還是有許多懷孕的母親非常擔心疫苗副作用。有些媽媽只接受過1劑疫苗注射,有些媽媽接受過2劑。我們也遇到過產後的媽媽因為確診COVID-19感染,被迫與剛出生的孩子母嬰同室。

即使是在孩子出生後,也不是所有新生兒的母親就坦然接受COVID-19疫苗接種,還是有新生兒母親會擔心,自己接受疫苗注射後,是否會影響到自己的哺乳。

COVID-19疫情下的產後憂鬱症到底有多嚴重?

非常嚴重。

在COVID-19疫情下懷孕,給懷孕的母親增加了許多被感染或擔心孩子感染的疑慮。

過去統計資料顯示,有10~21.9%的產婦會罹患產後憂鬱症,特別是原本有憂鬱症病史的產婦。在COVID-19疫情爆發後,國外數據顯示,孕婦產前罹患焦慮症與憂鬱症比率增加到42~69.4% 與25~39.2% ,產後憂鬱症比率增加到21~46%。

這些數據遠遠超過COVID-19疫情爆發之前的數據。可能的原因包含:疫情新聞的毒性報導、疫情變動的不可預期性、家人染疫、產婦本身染疫(與伴隨而來的自責、他責、汙名與歧視)、社會支持系統受疫情影響而減損、經濟或財務壓力增加、新生兒重症加護病房的探視限制、產婦的防疫訪客限制。其他和疫情較不相關但受疫情焦慮調控的因子有:年紀輕、第一次懷孕與生產、沒有合適居住的房子或被迫與關係不好的家屬同住、中等收入、婚姻或伴侶問題等。

和產後低潮會逐間消失不同,COVID-19疫情下的產後憂鬱症隨著時間經過,憂鬱反而逐漸惡化,這可能和新生兒母親所面臨的困境無從化解有關,而且因為COVID-19疫情,對新生兒母親來說,精神科或身心科醫療的可近性大幅下降,導致憂鬱嚴重性被低估與憂鬱症治療的延遲。

把戰線拉回臺灣,前兩波疫情,因為政府政策妥當且即時,大約一個月左右疫情就開始消退。很快地,臺灣各地的生活又回到生龍火虎的狀態,對孕婦或產婦造成的心理壓力也比較不明顯。但來勢洶洶的Omicron病毒株,國外資料顯示感染症狀輕微,卻突然在臺灣造成一批未接受疫苗注射的幼兒與兒童死於急性腦炎。這些訊息造成最近幾週孕婦與產婦媽媽們的焦慮,特別是未滿5歲的幼兒母親,出現嚴重的焦慮與不安,符合產後憂鬱症診斷的比率在增加。隨著疫情持續,戰線拉長,是否臺灣會出現類似國外產後憂鬱症分數越來越嚴重的傾向,值得觀察。

COVID-19疫情下,產後憂鬱症會不會好不起來?

COVID-19大流行之前的研究顯示,大約 30% 的產後憂鬱症母親可能需要 1 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從憂鬱症中恢復。目前沒有證據顯示COVID-19 是否會影響恢復時間。

疫情多變,罹患產後憂鬱症的新生兒或幼兒母親們,還是需要仔細情緒監測。如果憂鬱症狀嚴重,影響到照顧孩子的功能,自我與家庭已經調適不來,請盡速求助婦女身心相關的身心科醫師求助,評估是否需要開始規則藥物治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醫療心空間的沙龍
124會員
73內容數
情緒腦學,彙整與精神科、身心科相關的腦科學論文,幫助讀者透過腦科學來理解自身或親朋好友遭遇的情緒障礙或情緒疾病(憂鬱、焦慮、強迫等等)。與公開的文章不同,情緒腦科學專欄,將更深入解釋腦部與情緒的關聯,幫助希望進一步理解情緒在頭腦間運作機轉的讀者。
2024/09/19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懷孕對女性來說,是生命重大的壓力。除了產後憂鬱症,也可能有產前憂鬱症。近年還有結合兩者的周產期憂鬱症。讓我們進一步來瞭解其臨床表現與治療方法。
Thumbnail
2024/09/19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懷孕對女性來說,是生命重大的壓力。除了產後憂鬱症,也可能有產前憂鬱症。近年還有結合兩者的周產期憂鬱症。讓我們進一步來瞭解其臨床表現與治療方法。
Thumbnail
2024/09/15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每年中秋節前,病患都會拿著網路上的警告文章來門診詢問,像是吃安眠藥的人能不能吃文旦(柚子)?或是平常能不能含葡萄柚果肉的手搖飲。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統整最近5年台灣各種身心科藥物,透過文獻回顧與兩個藥物交互作用資料庫比對。
Thumbnail
2024/09/15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每年中秋節前,病患都會拿著網路上的警告文章來門診詢問,像是吃安眠藥的人能不能吃文旦(柚子)?或是平常能不能含葡萄柚果肉的手搖飲。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統整最近5年台灣各種身心科藥物,透過文獻回顧與兩個藥物交互作用資料庫比對。
Thumbnail
2024/09/08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產後憂鬱症就醫比率不高,許多罹患產後憂鬱症的媽媽,因為不敢就醫而錯失治療機會。產後憂鬱症越早治療,復原的機會就越大,治療不僅能減輕媽媽個人的痛苦,亦能減少對養育孩子與家庭生活的長期影響。
Thumbnail
2024/09/08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產後憂鬱症就醫比率不高,許多罹患產後憂鬱症的媽媽,因為不敢就醫而錯失治療機會。產後憂鬱症越早治療,復原的機會就越大,治療不僅能減輕媽媽個人的痛苦,亦能減少對養育孩子與家庭生活的長期影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有了孩子就會感到幸福嗎? 產後憂鬱的浪潮來襲 這應該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為什麼我會很憂鬱? 當孩子一出生後,為什麼我不敢擁抱孩子? 當沒看到孩子時,覺得孩子可能會遇害。 全家人唯一對孩子沒有愛的感覺只有我。 我是不是瘋了? 多數婦女認為有了孩子後會感到幸福與快樂,但事實卻可能相反。
Thumbnail
有了孩子就會感到幸福嗎? 產後憂鬱的浪潮來襲 這應該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為什麼我會很憂鬱? 當孩子一出生後,為什麼我不敢擁抱孩子? 當沒看到孩子時,覺得孩子可能會遇害。 全家人唯一對孩子沒有愛的感覺只有我。 我是不是瘋了? 多數婦女認為有了孩子後會感到幸福與快樂,但事實卻可能相反。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每一個世代都有每一個世代的壓力與重大議題。「COVID-19世代母親」和以前的新生兒母親完全不同,她們焦慮、憂鬱,又擔心被家族給汙名化。 這一波Omicron病毒帶來的幼兒與兒童急性腦炎,更讓她們憂心忡忡,產後憂鬱症的診斷率正在增加。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每一個世代都有每一個世代的壓力與重大議題。「COVID-19世代母親」和以前的新生兒母親完全不同,她們焦慮、憂鬱,又擔心被家族給汙名化。 這一波Omicron病毒帶來的幼兒與兒童急性腦炎,更讓她們憂心忡忡,產後憂鬱症的診斷率正在增加。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隨著時間即將進入2022年6月,第三波COVID-19/Omicron BA.2的疫情越燒越旺,兒童死亡人數節節上升,民眾的疫情焦慮又重新開始出現。讓我們一起來複習,去年的「COVID-19疫情焦慮處方」。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隨著時間即將進入2022年6月,第三波COVID-19/Omicron BA.2的疫情越燒越旺,兒童死亡人數節節上升,民眾的疫情焦慮又重新開始出現。讓我們一起來複習,去年的「COVID-19疫情焦慮處方」。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臺灣傳統觀念認為女性的義務是成為母親。而擁有母親這個角色,代表在女性的生命中,同時也要失去屬於自己的一部分時間。不管結婚前、懷孕前有多少準備或想像,甚至是生產完後覺得自己好像甚麼都已經準備好,生活還是跟以前完全不一樣。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談談產後低潮與產後憂鬱症。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臺灣傳統觀念認為女性的義務是成為母親。而擁有母親這個角色,代表在女性的生命中,同時也要失去屬於自己的一部分時間。不管結婚前、懷孕前有多少準備或想像,甚至是生產完後覺得自己好像甚麼都已經準備好,生活還是跟以前完全不一樣。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談談產後低潮與產後憂鬱症。
Thumbnail
憂鬱症可說是二十一世紀的健康殺手,甚至造成人類失能的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全球共有超過3.5億人罹患憂鬱症,而在台灣根據統計2017年有在服用醫生處方抗憂鬱藥物的人數達133萬人,這是有就醫領藥的紀錄,實際上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研究數據提到台灣憂鬱症的盛行率約占總人口數8.9%,就是說
Thumbnail
憂鬱症可說是二十一世紀的健康殺手,甚至造成人類失能的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全球共有超過3.5億人罹患憂鬱症,而在台灣根據統計2017年有在服用醫生處方抗憂鬱藥物的人數達133萬人,這是有就醫領藥的紀錄,實際上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研究數據提到台灣憂鬱症的盛行率約占總人口數8.9%,就是說
Thumbnail
原本孕婦在產後的焦慮,憂鬱和強迫症,有其固定的發生率: 產後焦慮 :9 % 產後憂鬱 :13 % 產後強迫 :3-5 % 我最近好奇閱讀到國外的研究,那些正在是孕婦,在COVID19 前和後的流行,孕婦不管是焦慮和憂鬱傾向,都會據增。 焦慮原本的29%  COVID 19 極據上升到72% 憂
Thumbnail
原本孕婦在產後的焦慮,憂鬱和強迫症,有其固定的發生率: 產後焦慮 :9 % 產後憂鬱 :13 % 產後強迫 :3-5 % 我最近好奇閱讀到國外的研究,那些正在是孕婦,在COVID19 前和後的流行,孕婦不管是焦慮和憂鬱傾向,都會據增。 焦慮原本的29%  COVID 19 極據上升到72% 憂
Thumbnail
已經持續一陣子讓人沮喪的新聞,昨天一早又看到日本女星自縊的新聞,讓我震驚也沉思了好久。相關的報導陸續出來,研判女星得產後憂鬱,身心壓力過大,才會選擇走上此路。
Thumbnail
已經持續一陣子讓人沮喪的新聞,昨天一早又看到日本女星自縊的新聞,讓我震驚也沉思了好久。相關的報導陸續出來,研判女星得產後憂鬱,身心壓力過大,才會選擇走上此路。
Thumbnail
這應該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為什麼我會很憂鬱? 當孩子一出生後,為什麼我不敢擁抱孩子? 當沒看到孩子時,覺得孩子可能會遇害。 全家人唯一對孩子沒有愛的感覺只有我。 我是不是瘋了? 多數婦女認為有了孩子後會感到幸福與快樂,但事實卻可能相反。
Thumbnail
這應該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為什麼我會很憂鬱? 當孩子一出生後,為什麼我不敢擁抱孩子? 當沒看到孩子時,覺得孩子可能會遇害。 全家人唯一對孩子沒有愛的感覺只有我。 我是不是瘋了? 多數婦女認為有了孩子後會感到幸福與快樂,但事實卻可能相反。
Thumbnail
大家知道嗎?懷孕生小孩可能會提高精神疾病的風險喔。 根據日本婦產科醫學會的資料顯示,孕婦當中有4%,而一年當中約有4萬人的孕婦有心理健康的問題。懷孕生小孩跟精神科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懷孕生小孩本身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再加上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還會因此變高,懷孕生小孩的人真的很辛苦。
Thumbnail
大家知道嗎?懷孕生小孩可能會提高精神疾病的風險喔。 根據日本婦產科醫學會的資料顯示,孕婦當中有4%,而一年當中約有4萬人的孕婦有心理健康的問題。懷孕生小孩跟精神科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懷孕生小孩本身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再加上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還會因此變高,懷孕生小孩的人真的很辛苦。
Thumbnail
生產的過程,原是一個美好的旅程,父母期待著未知的新面孔即將降臨到我們的身邊。但這樣的旅程,有時候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媽媽可能會遭受長期害喜、孕吐、對某些味道或食物感到噁心,除了生理上的不適外,有時還會有心理上的壓力
Thumbnail
生產的過程,原是一個美好的旅程,父母期待著未知的新面孔即將降臨到我們的身邊。但這樣的旅程,有時候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媽媽可能會遭受長期害喜、孕吐、對某些味道或食物感到噁心,除了生理上的不適外,有時還會有心理上的壓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